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调研报告(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企业论文,调研报告论文,制度论文,邵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一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以极强的市场活力和对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已达到95%,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民营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已超过60%。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区域分布来看,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要素配置、对周边经济的带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民营经济内部来看,不少民营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感觉到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的不协调,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受到明显限制,企业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带着这些问题,《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于2005年7月赴邵东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以邵东民营企业为契点,分析研究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试图以此为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求一条新的思路。
我们选择邵东作为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调研目标,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邵东作为全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国务院县域经济综合调研基地县、全国农村流通示范县、全省商品粮建设基地县、全省专业批发市场试点县,其试点意义和典型性是众所周知的。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二是从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邵东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邵东民营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前列,至上业纪90年代中期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进入了全省十强,被喻为“湖南的温州”。然而,近年来却遭遇市场的冷落,面临着被湖南浏阳、宁乡等一系列县、市超越的状况,而且曾经频繁地派人到邵东来学习、取经的浙江温州、永康等地,现在的发展却远远走在邵东的前面。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都可以看成“创新过程”,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两驾马车。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社会生产过程包含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技术,而把“人与人的关系”称为制度。技术进步可以带来直接的成本节约,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制度的安排则可以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变资产的回报率,对民营企业发展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制度经济学大师诺斯认为,制度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是组织为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正式的约束或规范,如政策、规则、法律、宪法等和非正式的约束和规范,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带来良性的经济结果,也可能产生相反的经济后果。而制度创新则是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是正向的制度变迁。
邵东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具有特色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之一,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构成了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丰富经验,忠实地记录邵东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变迁,是课题组成员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二、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概念的统一是研究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没有统一概念,样本选择和调查方法就无法确定。为了使调查和研究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对概念的口径做统一具体的规定,在我们调研的过程和调研报告中所指的民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三、研究方法。调查方法的好坏是调查能否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按照我们的调研目的,我们选择了收集历史文献资料、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对政府的调研,我们走访了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办公室、县委政策研究室、县经济发展局、县兴工强县办、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质量监督局、人民银行、地税局和国税局等单位,收集到了大量的规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材料。对企业的调研,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十家规模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基本能够代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调研了市场管理处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体经营单位,走访了几家大型的规模企业,如曾氏铝业集团、龙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亿利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本报告分析和阐述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资料来源于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邵东民营企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全样本问卷共120份,实际回收60份数据有效问卷);二是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术积累及其成果;三是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调查研究及其成果。
目前,对邵东民营经济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但从制度层面去研究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所以,从制度层面去研究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更深层次挖掘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目的在于供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决策者等多方研究与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的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告的主题是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环境和路径、原因和条件及其逻辑机理,提出发展邵东民营经济的基本思路。报告的基本框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基本状况、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以及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等制度演进的原因、过程和绩效,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内部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与绩效。第三部分提出发展邵东民营经济的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
邵东民营企业的现状、历史地位及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邵东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立足县情,因势利导,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从80年代民营经济作为“必要补充”开始,先后确定实施了“兴商建县”、“民营主体”、“以商促工、工商并举”、“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更具体到“资产以民有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产业以工业为主”,邵东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邵东县域经济的主体,促使县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一 、邵东民营经济基本状况
近年来,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截至2004年底,共有个体工商户25536家,注册资本39803万元;私营企业807家,注册资本91414万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4.98万元,从业人员56855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120亿元,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
1.骨干民营企业迅速突起,规模经济成绩显著
从1998年到2003年,邵东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呈稳步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2003年比1998年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81575万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32567万元,占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的39.99%(见表一)。
表一 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份规模企业
私营规模 私营规模 年增长率
总产值企业产值 企业产值
所占比率
1998 72493 50237 69.2
1999 67810 58469 86.2 16.3
2000 80959 68175 84.2 16.6
2001 96529 70350 72.9 3.1
2002 118428 77600 65.5 10.3
2003 154068 82804 53.7 6.7
(资料来源:邵东1998-2003年统计年鉴)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并逐渐壮大,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竞争态势的加剧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使部分民营企业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开始,自我积累,自我创业,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点状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跨越,形成了以焦碳、五金、打火机、铝制品、药材等产品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如:邵东曾氏铝业集团由一家规模很小的家庭作坊企业发展到如今有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湖南顺工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邵东焦碳厂被评为“湖南省明星科技企业”。
2.个体私营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1980年到2003年期间,邵东县全部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从16935万元增长到596976万元,增长了25倍,其中民营工业产值从10799万元增长到528417万元,增长了38倍。这说明这期间工业产值增长得力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增长(见表二)。
表二 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
年份
全部工业 个体私营个体私营 个体私营
总产值
工业企业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
(万元) 产值(万元)的贡献度
产值的
增长率
1980 16935
1985 31149
3011 10%
1990 77448 16828 21.7% 2800%(五年增长率)
1995169375 89023 52.6%
430%(五年增长率)
2000441261 3912878.67%
339%(五年增长率)
2001472956 41196287.1%
5.2%
2002528580 45742086.5% 11.1%
2003596976 49657683.1%
8.5%
(资料来源:邵东1980年到2003年统计年鉴)
3.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色
邵东县是民营经济发展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邵东人能商善贾,具有经商的传统。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从地下隐匿活动到政府支持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特色,表现为小型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三种形式;经历了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迅速发展和稳步创新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制度的变革,明显体现了民营企业发展和政府制度创新的互动效应(见表三)。
表三 各种工业类型工业总产值(当年价)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份 国有工业 个体和 股份制 全部工业个体私营
产值 私营工业
工业产值 总产值 工业的
产值 贡献度(%)
1949250 250 100
1952 10 308 328 93.9
1957429 491049 4.7
1962822 1273
1970
18373300
1975
36217244
1980
6136 14
169350.081
1985
68443011
31149 9.7
1990 17776
16828
77448 21.7
1995 26349
89023 169375 52.6
2000 17310
391287 10025 441261 88.7
2001 26256
411962 12217 472956 87.1
2002 30779
457420 12889 528580 86.5
2003 68559
496576 13076 596976 83.1
2004年《邵东统计年鉴》P117(列表中集体工业,其它类型工业略去)
(1)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到1990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者,其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渐进的。早在解放初期,邵东县由于人多地少及自然条件差,部分人为了生计而从事农副产品、小商品交易,这种交易是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在严密的管制下偷偷摸摸进行的个体私营经济。
十年动乱完全打破了经济的平衡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被迫取消,个体、私营企业几乎灭绝,而另一种国家政策允许发展的企业模式——社队企业,在邵东却得到了相对发展,曾因此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社队企业先进县,尽管当时社队企业的发展还是处于计划经济的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起死回生,邵东人重新拾起担子,个体工商户继承了小手工制作、小商小贩的传统,用“肩挑手提、贩买贩卖”的方式,进行集市贸易和长途贩运,从贱买贵卖中获得利润,俗称为“行商”。这时集市贸易比较活跃,市场发展初具规模,建立了药材、木材、小五金、小工业品、眼镜、皮革等36个大大小小的市场。市场的活跃带动了部分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化工、建材、矿产等。
到80年中后期,邵东人意识到这种收益小、劳动强度大的“行商”方式不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开始注重市场建设,断然放下货郎担,集聚在工业品市场的各个角落,做起了“坐商”。政府抓住机会,采取“以商建县”的战略,因势利导,改造服务环境,投资100万元,修建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一期竣工后,从业人员达一万余人,其中不少早期经商的邵东人成了暴发户,为以后的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蓄积了大量的资金。
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夹缝中进行的,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性投机特征,依靠个人的关系获取发展机会,通过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技术的引进来发展,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短缺需求,不少企业因此而赚取了第一桶金。到1990年,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达到16828万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2%。
(2)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阶段。从90年代初期到2000年,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特点是强商弱工型。邵东县政府制定了“民营主体”、“以商促工、工商并举”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个体商业和私营企业,压抑已久的民营企业释放出巨大的热情,开启了民营企业的创业浪潮,一方面国企改制,中小型国企转变为私人企业;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力度大增,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94至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均翻了一番,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综合实力排序中位居第七。
这一时期,市场继续得到了较快发展,个体工商业的小本买卖转向为规模经营,进入了集中批发、批量销售阶段,经营方式由分散零售转向集中批发。1993年建立了湖南最大的邵东工业品市场,后来又建成了家电城,中南五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等等。1000多家大型企业、2000多个名牌产品进行总经销和总代理,形成了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五金市场为龙头,26个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综合市场为网点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体系。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产业的发展,邵东人在批发外地企业产品的同时,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企业,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县城两市镇办有打火机厂250多家,年产打火机18亿多只,占全国产量的60%,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形成了打火机、五金、药材、眼镜、皮革、纺织、针织、铝制品等13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本地产品的占有率达45%。十年间,邵东个体私营企业产值迅速增大,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6828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391287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由21.7%迅速增加到88.7%,增长了23倍。
(3)民营企业稳步创新阶段。从2001年至今,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产值保持逐年稳定增加的基础上,2002年邵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实行“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了一系列加强民营工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民营企业增长迅速,逐渐壮大,产值从2001年的41196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96576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保持平稳增长。涌现了一大批规模工业企业,出现了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其中打火机产业的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家;出口企业116家,注册商标501个;13家企业获得省、市名牌称号,19家企业获得了各种质量认证。顺应时代潮流,私营企业逐渐向大企业转变,部分大型个体私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动力,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的产值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长。
二 、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邵东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产值、市场零售额、税收贡献来看,还是从产业调整、从业人员、出口创汇等方面来看,都已经成为支撑邵东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从必要补充到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从80年代作为“必要补充”开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从1980年到2003年,民营工业产值从10799万元增长为596976万元,增加517618万元,相当于1980年的49倍。民营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平均达87.1%,突现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见表四)。
表四 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
年份 工业非国有工
贡献度 个体私营 贡献度
总产值
业总产值
工业产值
1980 16935 10799 63.7 14
1985 31149 24305 78.1301110
1990 77448 75672 97.7
16828 21.7
1995169375 143026 84.4
89023 52.6
2000441261 423951 96.1 391287 88.67
2001472956 446700 94.5 411962 87.1
2002528580 497801 94.1 457420 86.5
2003596976 528417 88.5 496576 83.1
(资料来源:邵东历年统计年鉴)
2.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长,对我国GDP的贡献度达70%左右。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吻合,邵东县经济发展呈现迅速增长——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的发展过程,1995-2004年九年中,全县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3%,民营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3%。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GDP发展速度,民营经济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这种贡献率为25%,到2002年已上升至50.7%,2004年更是达到62.4%。也就是说全县GDP每增加100元,有62.4元来自民营经济。
3.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3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及其它收入接近2个亿,占全部财政收入3亿元的65%。2004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83亿元,增加8千万,增长41%。全县当年增加税收6716万元,基本上全部来自民营经济,其中工业税收占70%(见表五)。
表五 邵东县1990-2004年工商税收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 合计 个体私营企业
所占比重(%)
1990 4638 1725
37.2
199510922 5522
50.6
200014806 9408
63.5
200115467 9894
64.1
200216562 9822
59.3
20032059012419
60.3
20042730614583
63.5
(资料来源:邵东县2004年经济发展简要资料;相关统计年鉴)
4.产业调整的“加速器”
邵东经济在产业调整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是显著的:第一,农业所占比例急速下降,一些新兴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如中药材、黄花菜等的生产加工企业62家,年产值超过500万的有8个,个体老板包园、包场、租地进行农业开发,形成了一些新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并涌现出一批如“菁州”、“金牛”等名优产品,“一亩三分地”实现了新的价值增值。第二,工业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第三,在第三产业方面,民营经济围绕县城工业品市场形成了针织、皮革、日化、服装等加工专业村。近两年来,通信、教育、娱乐、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尤为迅速,无一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见表六)。
表六 邵东县生产总值(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0 58.5 12.7 28.7
1980 47.8 31.0 21.2
1990 49.2 28.0 22.8
2000 31.0 24.3 44.7
2001 27.5 25.7 46.8
2002 19.2 31.6 49.2
2003 18.0 31.8 50.2
2004 19.5 31.8 48.7
(资料来源:邵东县2004年经济发展简要资料;相关统计年鉴)
5.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平台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则更大,就新增就业而言,一般认为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在80%以上。实践表明,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它们为社会稳定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而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由统计表七可以看出,邵东县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在1998、1999年达到鼎盛时期,1999年民营企业就业人数319057人,占当年总人口的27.3%。占农业总劳力的60%。接下来的三年中有所下降,从2003年开始,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又恢复了上升趋势。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就业门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新时尚,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表七 从业人员统计表(单位:户;人)
年份
乡镇企业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业 就业
户数 从业人员 户数从业人员 户数从业人员
总人数
19802354
56434
183
202
1990
23288
95362 19512 23884
1997
25622 138429
868 1325557120 95682 247366
1998
32926 169794 1000 1759560020 100125287514
1999
35697 196277 1002 1136660338 111414319057
2000
35211 202107
315
980326423 68482 280392
2001
26922 165364
353
497526702 43406 213745
2002
20192 152135
373
553724574 42672 200344
2003
22729 146298
588
814822253 40370 194816
2004
23743 176010
807 1106025536 45795 232865
(资料来源:邵东县历年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
6.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很少获得政府的偏爱,政府的直接干预也很少,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产权清晰,利益驱动力强,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畅通,对市场反映灵敏,与市场联系直接;小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企业一般投资较小,追求利润动机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等。民营企业正是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和批发零售领域以及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高的领域。由于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领域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
7.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角
改革开放以来,县政府一方面允许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法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允许劳动力流动,并使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向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均衡相对价格趋近。在资本相对昂贵而劳动相对便宜的宏观环境下,一些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产品生产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作为推进贸易型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民营企业替代国有企业已成为外贸增长的主体。2004年邵东完成出口额5000万美元,仅打火机产量就达15亿支,生产企业300多家,委托和自营出口并上规模的企业17家,有的企业产品100%外销。它以“一次性、低成本”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角,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市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1/3。
三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市场的兴起与家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专业化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市场扩展,推动了民营企业成长。但是,邵东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
1.民营企业家素质偏低、观念保守
民营企业主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和最终决策者,其水平境界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民营企业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但是,邵东民营企业主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普遍缺乏。据抽样调查,民营企业主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初中占25%,高中占42%,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3%。问到创办企业的缘由时,有64%的民营企业主回答是为了赚钱,只有27%的企业主回答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在对待企业管理权的移交问题上,几乎100%的企业主希望把管理权移交给子女。小富既安,为自己家庭的富裕而经营企业。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为赚钱而经营企业的小农经济观念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延误商机,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极大障碍。
2.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落后
邵东地处湘中腹地,加上整个邵阳经济欠发达,人才引进难度大,人才储备更不用说,人力资源始终是一个难题。在创业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实力,企业用不起能人,只好多用些亲人朋友或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踏实肯干的人,家族成员齐心协力。这在起家时,既节约了成本,又发展了事业。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弊端就凸显出来,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形成了管理中重生产经营,轻科技;人事上重亲情轻才能的现象,优秀人才“招不来,养不了,留不住”。在企业经营的劣势上,25%的企业主认为是外部人才难进,56%的企业主认为是管理水平低下;在企业制度创新的障碍上,33%的企业主认为是社会文化程度低。企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多数老板在最低标准上用人,老实可靠成为首选。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民营企业的员工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60%以上的员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大学学历的很少,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此低的素质,使市场分析和市场开拓无法进行,如果不能顺势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在民营家族企业的控股类型上,18%的为夫妻掌控型、36%为兄弟掌控型、9%为父子掌控型,28%为混合掌控型。在企业重大方针的决策程序上,28%的是企业主单独决策,企业主和管理者共同决策43%,80%以上的企业没有董事会。企业重要管理部门如财务部门几乎100%由家族成员占有。46%的职工进入企业的渠道是与企业主有亲属关系,54%是亲朋好友介绍。一些企业名为公司制,实则没有摆脱亲情和血缘的羁绊。管理上多数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经验型、家族式状态,科学性和严谨性不高。有2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虽有章程但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总的来说,邵东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民营企业产权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
3.发散性和带动性差,不少企业外迁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多年里,邵东加大了市场建设的力度,形成以工业品市场为中心的药材、建材、五金等十大专业市场。2004年规模工业总产值23.14亿元,只占当年生产总值(GDP)86.47亿元的26.7%。但本地企业其经济及产业的发散性和带动性不强,不能带动邻县包括邵阳市的共同参与和发展,而是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多就迁往外地如株洲、深圳等地。加之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热的兴起,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很多资金流向房地产业。据统计,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投资房地产的邵东商人为数不少,造成本地企业规模难以扩大。
4.外向型企业较少,技术含量偏低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邵东民营企业产品出口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全县出口创汇的民营企业不到40家;出口金额5000万美元,不到浙江义乌出口额的2%;外贸易依存度仅为4.6%;自营出口2000万美元左右,只是长沙县的20%。从出口产品的结构看(出口产品主要是打火机、皮革产品、五金制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利润率低。没有多少技术优势,经不住市场变化的冲击。今年7月份人民币汇率上调,给这些出口企业的打击就是巨大的。在调查龙丰实业公司时,老总说起他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一是对出口产品提价(这是很有限的);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力行节约降低成本。至于提价后市场会如何变化,企业没有一点主动权。
5.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少
邵东民营企业的普遍特点是: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品牌产品少,我们抽样调查的企业有50%总资产在100-200万元之间,企业员工多在100人左右。由于规模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转化能力弱,产品多以低档次、低价格、粗加工为主。这类产品流通范围受限,市场空间狭窄,如在技术要求高的美国、欧盟市场,因达不到产品检测要求“65度恒温4小时”,进入市场难度很大。邵东民营经济强劲名声在外,但对邵东的产品,多数人认为质次价低,甚至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没有自己的品牌,缺少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支撑。而多数民营企业,品牌意识差,过分注重有形资产的追求,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太重视。其实,地道的邵东产品中不乏品质优良的产品,由于缺乏有影响的品牌,这些产品很容易陷入低价位的不合理竞争。
6.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资金,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问题。由于金融部门的放贷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全国金融机构贷款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不到10%,邵东的情况也如此,这一比重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极不协调。另外,融资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策,相互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影响贷款业务的开展。企业所需资金除自身积累和向银行贷款外,缺乏其它有效融资手段,如居民储蓄存款(到2004年底邵东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56亿元)不能有效激发形成投资。由于资金短缺,有的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有的企业不能按时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有的企业技术改造跟不上等,这些都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有些在本地做得不错的民营企业,往往是抓住了某个特定的市场机会,几年之内就迅速发展壮大。但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民营企业为了保持发展速度,一直在以一种最低级最原始的管理模式管理自己已经日益庞大的企业,其形势颇有点像原始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制度下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目标是达到了,但生产效率低下,管理系统与生产力内部关系存在巨大的冲突张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不平衡,这样的状态不可能太持久。二是太简单的管理模式强制性地管理着日益增大和复杂的业务,既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又人为地钳制了企业所有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倾向于“保持原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错误的行为模式反而成了正确的,当新的正确的管理模式出现时,老系统就成了抵制改革的死硬份子,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7.外部环境较差,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执法执纪环境、治安环境、诚信环境等方面。如政策环境方面,许多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重招商轻服务,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较突出,对民营企业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建立健全,成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瓶颈。
政府的制度存在不确定性,加剧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资产的专用性。其突出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机会主义倾向,这其中难免产生寻租行为,即寻求政治的力量去获取经济利益,往往引起制度腐败。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政治制度不是为大众利益而进行的安排,而是赢家以他人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政治是权利的游戏”。
诚信缺失,近几年盗用、冒用商标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经营户非法经营、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不诚信行为妨碍了正当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邵东的对外形象,“邵东货”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进而影响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业主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拆台,也导致和削弱了市场的整体实力,难以形成集团优势,遏制了民营经济的规模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商业信用差,虚报资产、做假账、恶意坏账,影响了银企交往和自身的发展壮大。
全县拟建立的“一区、二线、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困扰。目前,大部分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商业设施不齐全,与企业运营相关的金融、保险、通信、律师、会计师、租赁、物流及生活用水电气等设施缺乏或不方便,企业运营效率受影响。另外,社会治安方面问题诸多,无业人员多,存在路边市,占路交易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工业发展中的龙头蛇尾及短期行为。
(执笔人:谢恒、李新平、刘平宇、黎昀、朱建华、罗金华、谭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