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兼论五大支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_一带一路论文

从区域经济学视角看“一带一路”方略——兼论五大支撑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方略论文,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12-0076-08

       对于“一带一路”方略,许多学者都从各自的领域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经济现象,寻找事物规律。比如,从全球来看,一些重要的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但在空间上又具有不均匀性、贫富差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富集,一些国家和地区稀缺,这就会引起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或博弈,形成开发、利用与竞争,甚至不惜巧取豪夺,直至发生战争。由此,从空间地域这个独特的角度来分析,是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和结论的。

       一、“一带一路”是一个大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把历史因素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区域联通串联起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这一方略由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经过2014年的酝酿与谋划,中国政府在2015年3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使得“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进一步得到细化和深化,“一带一路”进入务实推进阶段。

       1.“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方向

       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鉴于当时国内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和国际经验(如梯度推移规律),在区域选择上重点启动了沿海地区,这一“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近三十多年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方略,从“海”“陆”两大方向上提出了新的对外开放观,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客观上形成了我国各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理念。

       区域经济原理告诉我们,在区域(或国家、增长极)的迅速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其外部区域进行交流,形成辐射效应、辐聚效应,这一过程通常会沿着一定的线路双向展开。“一带一路”的选择为区域经济打开了新的发展通道。当前,从国内看,不论是“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还是间接相关省市区都在积极行动,转变发展观念,抢抓机遇,对接“落地”,力争在这一方略的引导下取得实效。

       “一带一路”把国内区域与国外区域(国家和地区)进行统筹考虑、融通设想,第一次实现了跨多国多区域的总体设计,这是大国责任担当的体现,也是国力的彰显和增长极动能的释放,同时也是中国引领世界的开始。从经济层面上看,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终于从“融入世界”“学习世界”进入“引领世界”的阶段,终于从主要关注“国内”发展转向注重“国内国际”的平衡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市场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目标。

       2.“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各国合作共赢、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带一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亚欧大陆上那些勤劳智慧的先民,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开发出了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看,它创造、承载了沿线国家、地区、民族、人民和平交往、互通互利、携手发展的文明成果;它是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友好相处、合作互惠、开放借鉴的历史见证;它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的“一带一路”方略,横跨亚欧非,超越了历史时期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多元,其众多的国家(或地区)和人口(44亿人口),丰富的资源与自然条件,不同的利益主体与集团,使“一带一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与前景,当然,也带来了难以预测的艰难、风险与不确定性。“一带一路”至少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1]包括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蒙俄:蒙古、俄罗斯;东南亚11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缅甸、东帝汶;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中东欧19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西亚(中东)19国: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黎巴嫩、阿曼、也门、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埃及等。①

       “一带一路”跨越了东西方四大文明(埃及、印度、波斯和中国)和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发源地,跨越了现今世界主要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势力范围(如欧盟、独联体、东盟、阿盟、非盟、金砖国家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还涵盖了全世界74%的自然保护区与近50%的文化遗产。[2]

       围绕“一带一路”方略,许多国家已经展开行动,中国国内许多地区同样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推进,诸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国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新亚欧大陆桥等。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认识到通过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主张甚为赞同和支持。

       “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利益,符合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的需求和愿望,对于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使世界更多分享中国发展壮大的红利。

       3.“一带一路”是中国转型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

       通过搜索“一带一路”提出的经济意义,可以找到的主题词语主要有:输出过剩产能;资本输出及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带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助力中国经济转型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转型”和“区域发展”是核心内容。

       由于中国经济正在由过去的粗放型、低效型向着集约型、高效型、绿色型方向转变,内部区域差距较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本推升,削弱了其制造业竞争力;外向型产业的市场收缩,凸显了产能过剩的压力。“一带一路”方略有助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促使沿海地区的过剩产能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国外转移,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缩小区域差距,保障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一带一路”的平台,中国可以进一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3]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中国梦。中国政府毫不隐讳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4]

       二、“一带一路”是一种挑战

       “一带一路”方略高瞻远瞩,在具体实施和建设过程中,不免存在许多难点、困难,甚至各种(自然、经济、政治、社会)风险,这对我们是一项重大挑战。

       1.沿线复杂的自然条件

       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探索的历史过程。有历史研究证实,其实这一丝路常常被中断,除了国家动荡、民族迁徙、宗教进退、战争争端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沿线一些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崇山峻岭、高寒荒漠,空气稀薄,人烟稀少,这是一条艰辛之路,数千公里之遥,往返一趟数年甚至十数年,货物品种受到限制,且路上耗损较大,甚至人货无归;此外,路径之上,市场狭小,往往数百里才见人烟,即使是接力贸易,规模也十分有限。从经济角度看,地理因素的不利增加了成本,成为主要障碍,制约了其贸易的形式。其形成的贸易以“官贸”为主,规模小、频率低,货物以贵重、宜运输、不易腐的品种为主;古时这一丝路并不是一个通量大、长期频繁交易的大通道。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削弱了地理因素的影响,但是,那些横亘于丝路上的大山大漠依然是不小的障碍,还有那些长期以来自然和历史的作用沉淀下来的如人口分布、产业形态、生活习惯、消费趋向等也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是沿线建设、物流交换、投资兴业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沿线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当代科技和经济都提出了挑战。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带一路”蕴含了一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

       2.线型、带状模式的弱点

       线型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形式,它是点状模式的升级,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优点是易于扩张,建立新的联系,但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随着线路的延展和伸长,其脆弱性增加,易受干扰而中断。相比更高级的网络模式而言,连通性、弥补性较差。“一带一路”涉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而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动力来自我们自己,如果没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响应与配合,没有各方的需求,这个经济带是很难建设起来的,甚至线路上有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中作梗,或者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全线的进度和效果。“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力争打造网络式的联通形式,增加多回路(需要更大投入和更长时间进行建设),才可以降低断路风险,增强其稳定性。如何克服带状经济模式的弱点,创新模式,对实业界、学术界无疑都是重大挑战。

       3.沿线地缘政治、经济错综复杂

       “一带一路”所经过的区域,除了涉及东西方古代的四大文明、世界四大宗教外,现今也是世界上主要政治经济利益集团角逐的重要地区(参见表1)。从目前的国际报道看,“一带一路”所经过的部分区域是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是国际恐怖组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武装冲突、局部战争频发的地区,是难民不断大量涌出的地区。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类型多样,一些国家又归属不同的国际性利益集团或区域性合作组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各国各地区的诉求与目的也不相同。从2014年GDP总量的差距(中国除外)看,最高的印度(20495.01亿美元)与最低的不丹(20.92亿美元)相差极大,与排在第50名的捷克(2056.58亿美元)相比也高出10倍之多(详见表2)。沿线国家富裕程度也大不相同,2014年人均GDP最高的新加坡为56319美元,比最低的阿富汗的649美元高出86.8倍(详见表3)。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带一路”方略是在破解世界性的政治经济难题,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一带一路”的方略在尊重、自主、多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设想和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力争推动沿线各国各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各地区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三、推进“一带一路”亟待建立的五大支撑平台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对外开放发展新战略已经开始实施,国内各部门、各地区、各方面如火如荼地奋力推进,国外相关国家也热情关注,积极响应。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各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新机遇、新动力和新发展。

       这一项宏伟战略,参与者、实施者之多,涉及国家和地区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要实施好这一战略,需要多方面齐心协力,众人拾柴。那么,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引发了许多思考。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支撑平台亟待建立和完善。

       1.数据支撑平台

       运用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等原理可以看出,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按照当地的优势条件和资源禀赋去组织生产,进行地域分工,参与国际分工,开展互补性国际贸易,就会取得相应的比较利益,促进整体效益提高或投入(成本)减少。由此可见,资源禀赋各异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自比较优势、绝对优势、要素禀赋条件以及变动趋势等。

       中国有句古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正是对应这一要求的深刻表达。开展区域经济研究与建设,也同样要求拥有翔实的数据信息资料。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对外开放转为主动出击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要的是知晓沿线“异国他乡”的情况。那些与经贸合作、开发投资、经营运营相联系的基础数据、信息资料是该战略走向成功与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一带一路”承载着许多功能,经济贸易合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多,但我们十分熟悉和了解的并不多,而且限于某些条件,经贸往来或文化交流并不频繁,不仅官方拥有的资料有限,而且民间交往的信息也不多。

       经济学理论也告诫我们:信息不对称和对情况的误判常常会造成各种损失。“一带一路”曾经有过繁荣,也有过萧条,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不能忘却的。所以,对信息资料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所指的信息资料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信息,包括自然条件、资源、土地、人口、城镇与村落、产业与特产、地区经济发展、交通、旅游等基本情况,当然也包括文化、历史、宗教信仰、语言、传统、政区沿革、体制、阶层、意识形态等。这项工作,需要国内现有的和新设立的有关机构,分工合作,甚至成立一个统筹机构或建立协同机制,保障长期地、系统地、准确地汇集、整理、分析、发布这类信息资料。

       2.人才支撑平台

       人口、劳动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贡献不言而喻,不仅区域经济学对其进行研究,众多学科的相关研究也俯拾皆是。过去我们有句话是,战略一经制定,剩下的就是落实了。那么,落实就需要人才和队伍。“一带一路”这一宏伟战略,需要各种人才、各路大军去实施,需要沿线各国各地区来配合与拓展。从初期看,有三类人才的准备与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第一类是外语人才。需要加快培训培养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甚至方言的人才,这方面工作可以说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延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有相关部门在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拿到手的资料缺乏认知,无法判断,难以准确翻译或无误解读(如一些统计指标其含义与内涵),也就是说,缺乏符合需要、可以与之顺畅交流的人才,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这些人才,“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成效将大打折扣。第二类是经贸投资(开拓)人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对此,把握经贸机会、开发投资项目需要大量经贸投资人才。第三类是技术与管理人才。众多项目与产业的实施与推进,需要不同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如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技术,油气与矿产资源开采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化工材料建材制造技术,以及建筑技术(桥梁)、节能环保技术,甚至一些高新技术等等。

       培养人才,教育战线义不容辞,同时,社会力量也不容忽视。应尽快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和方向,在有基础的院校重点投入(挂牌督战),扩充规模。比如语言类可开设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专业,包括一些小语种专业;国情类(历史沿革、自然条件、政商阶层、风土人情、区域特色)可开设针对沿线国家的人文社会专业、经济地理专业等;产业技术类(主要产业、产品与特产、旅游、服务等)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或扩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专业、矿产勘探与开发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路桥建设专业、旅游资源开发及导游专业等等;管理类可开设涉及外交、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交流,加大双边或多边联合培育力度和规模;增加实用专业和项目领域等。另外,对“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普及性教育也需要纳入中小学的常识课程中,增强青少年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认同,以及未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3.智库支撑平台

       现代经济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不易掌控性等特征,加之涉及众多区域、国家和地区,其复杂程度可以想象。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没有智库的支持,其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智库支持主要是指有针对性地、前瞻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这方面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可以分为机遇研究、风险研究以及专题问题研究等。对于机遇研究,国内许多地区和部门包括民间已经设立了许多不同特色或有专业特长的研究机构(智库),在寻求“一带一路”上的新机遇,探索构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看好的机遇研究上。确实,“一带一路”方略的总体设计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这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知、接受、推崇,愿景很好,但也存在着对于风险研究和重大问题专项研究不足或避而不谈(慎谈)的问题。其实,“一带一路”方略实施也充满了风险。因为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隶属于不同的国际利益集团(欧盟、东盟、非盟、独联体、阿拉伯世界、金砖国家等),不仅涉及民族、宗教、地缘政治,也会涉及已有的地区利益、集团规则(与“一带一路”新的规则关系),加上历史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误解、冲突、隔阂、战争,给“一带一路”建设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前方有困难而停止脚步,需要加强风险研究与防范,且不能有所忌讳,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应及早行动加强研究,建立提供危机预警和风险预判的早期情报系统,以减少企业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盲目性。

       就我国而言,对一些专题需要加紧研究,如“一带一路”引发的国内地区互动与发展问题。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本就不平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不会引起新的不平衡,“虹吸现象”会不会出现,如局部地区(沿海、桥头堡等省市区)借势上升,一些地区(内地或边疆省区)的地位下滑。因为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看,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畅通的“一带一路”会不会把资本直接带到东部发达地区。还有国际资本、技术、产业流动趋势与国内承接转移、人口与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等等都需要关注与研究。对外而言,随着我国对外投资、产业、劳务的日益扩大,境外投资环境、经营环境的研究与评估也要提到日程上来。对于“一带一路”的课题项目,应鼓励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带动各种学术研究“接地气”和“接实际”。

       4.法则支撑平台

       区域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经济,独立于其他区域的现代经济活动是难以存在的。“一带一路”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一套大家共同议事、共同遵守的法则是开展多边经贸活动的前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可以看出这并非易事。必须提及的是,“一带一路”的制度设计需要破题,需要探索建立长期稳定、互信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治理话语权,而不是“一城一地”(如一个项目、一个工程)的得失。比如关税问题,“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地区不少,如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收取一定的“过路费”,增加的费用甚至会超过运输商品的价值。在这方面,其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资借鉴。当年,欧洲的一些强国曾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邦国众多,且各邦拥有独立的主权,所使用的货币超过几千种。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严重阻碍了贸易发展。[5]为了消除这些内部关税,关税同盟的制度设计应运而生。关税同盟以及货币一体化拆除了阻碍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通的藩篱,大大提升了参与邦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自然,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原理及做法可以创新性地运用到“一带一路”中来。

       5.实力支撑平台

       增长极原理、梯度推移原理等要求一个区域的经济要保持活力,必须有持久的动力源泉,由此才能不断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和回流效应,引起区域之间的联动与递进。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哪个地区拥有增长极,哪个地区就有上游优势和掌控力。

       “一带一路”方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构建世界新秩序,并由此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长久获得益处的重大行动。要长久获益就要有长久的动力源泉。这个源泉除了需要参与方“众人拾柴”、共同付出与贡献之外,关键是发起国应当有效利用区域内外各种资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所以,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一带一路”的创始国,首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利益)机制,这就是有关各国各地区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然而,这个内在机制的基础是各国各地区的“根植性”。这个“根植性”犹如“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育一片业、产一方货、生一路财,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就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产系统、生活系统。“一带一路”战略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了更远的世界,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未来彼此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甚至息息相关。我们的目标已定,就是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其中蕴涵着各国之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应的竞争性。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区都在制定自己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规划,力求找到和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在根植性的把握上,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梳理各个地方的天赋条件,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区分出今后一个时期可以支撑和发挥重要作用的那些要素条件,特别是绝对优势,这是“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的前提。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且常常容易进入误区。如容易把诸如“干旱”“高寒”等条件简单看作劣势,把一些老态龙钟的企业、昙花一现的高新企业看成优势,在这方面确实需要区域经济工作者的“火眼金睛”认真审视,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当然对于那些“短板”,需要加以克服,不可忽视,因为它往往是“长板”无法发挥效用的制约因素。

       (2)依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趋势,创新和找到放大优势条件的渠道或方式,包括产业方式、贸易方式等。不仅仅是“吃干榨尽”,更关键的是“最大化”,也就是围绕根植性优势建立(或整合出)与众不同、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系统。这是最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环节,也是区域经济不断试错、改错、融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3)尖刀突破,整体推进。区域经济的生命力是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的生存依托和依赖,贵在持久、长远。各地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关键产业、行业、企业的打造,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产业提升和经济转型,还要重视整体功能的增强和完善,包括产业系统、设施服务系统、研发教育、地域文化、政策体制等,以确保本地区建立起有雄厚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大体系。

       注释:

       ①这里所列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包含东亚的日、朝、韩以及西欧的英、法、德、意、希腊等国,但考虑到希腊包括意大利本应属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所以本文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希腊列入其中。还有学者主张以发展的眼光将英国也囊括进来。笔者认为,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进来,扩大影响,也未尝不可。

标签:;  ;  ;  ;  ;  ;  ;  ;  ;  ;  ;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兼论五大支撑平台的建立与完善_一带一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