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劳动力论文,非农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7%左右上升到1999年的40%,在21世纪初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阳俊雄,2001;张贵先等,2006)。在农民的增收渠道中,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构成农民非农收入的主体,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源泉(Parish et al.,1995;Rozelle,1996;张红宇,2004)。随着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的快速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农民收入增收的贡献份额越来越高(刘维佳,2005;陈锡文,2009)。
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劳动力市场发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保证农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很多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种作用的可持续性及其路径。部分经济学家关注于那些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作用的体制和制度性的障碍,并进而指出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eng,1990;Meng,1996;Benjamin and Brandt,1997;Liu,Carter and Yao,1998;Rawski and Meade,1998;Mallee,2000)。一些经济学家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改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在逐步消除,未来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Cook,1999;Maurer-Fazio,1999;Rozelle et al.,1999;Knight and Song,2001;Rozelle,Zhang and Huang,2002;蔡昉,都阳,2005;蔡昉,2008;deBrauw and Rozelle,2008;Park et al.,2008)。
上述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同观点对于当前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成长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发达地区非农就业,满足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但近几年(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初和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初)频频有报道指出沿海及发达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财经网,2010;南方周末,2011)。如果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一些体制和制度性障碍导致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非农就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尽快消除这些体制和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解决民工荒问题。如果我们所认为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可能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并不严重,这就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情况即将成为历史。在这一判断下,我国可能将不得不面临劳动力工资开始快速上涨的压力,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全面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将是新形势下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为了对当前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本文将利用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及其结构演化并结合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变化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探讨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
二、数据与分析
(一)研究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所用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是作者于2005年和2008年对随机选取的100个村2000个农户进行跟踪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全国5省25个县50个乡镇随机选取的100个样本村,保证了样本有一定的全国代表性。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在全国5个代表性农业生产区中随机各选取1个省作为样本省(分别是陕西、四川、河北、吉林和江苏)。在每个样本省,按人均工业生产总值排序后分层随机选取5个县作为样本县。在每个样本县按贫富随机选取2个样本乡镇,每个样本乡镇随机选取2个样本行政村。每个样本村随机选取20个农户进行调查。这样形成了5省、25个县、50个乡镇的100个行政村中随机调查的2000个农户样本。
在2005年的调查中收集了2000个农户所有劳动力在1995-2004年间的非农就业信息。在2008年4月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对前期调查的农户进行了入户跟踪调查,收集了2005-2007年农户非农就业及相关信息。两次调查共计跟踪调查了2000个农户的8471名家庭成员。
在非农就业调查数据中收集的样本农户成员1995年以来的非农就业情况中,将劳动力非农就业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非农就业参与程度分为完全不务农、农忙时务农和纯务农。从就业类型分为自营工商业、在外地务工和在本地务工。本文中将年满16周岁且小于60周岁、已经在劳动市场就业或在劳动市场积极寻找工作的家庭成员定义为农村劳动力。
(二)研究结果
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一部分劳动力已经不务农,称之为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一部分劳动力在农忙时务农、其他时间参与非农就业,称之为兼职就业劳动力;还有一部分主要是务农,称之为农业就业劳动力。样本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995年农村劳动力参与全职或兼职非农就业工作的比例大约为31%,和deBrauw等(2002)得出的32%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
1.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从趋势上看,1995-2007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工作,这也和前期相关的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结果(如deBrauw et al.,2002)类似。1995年仅有约30.7%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全职或兼职非农就业工作,但到了2004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农村劳动力参与过全职或兼职非农就业工作。基于本研究样本有很好的代表性这一前提,可以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获得非农就业工作(包括全职和兼职非农工作)人数从1995年的1.5亿增长到了2004年的2.5亿,平均每年新获得非农就业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大约1千万。
而在2004年后,本跟踪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仍持续增长。到2007年,有大约56.7%的农村劳动力参与了全职或兼职非农工作。据此推算,到2007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2.8亿左右参与了全职或兼职的非农就业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环境确实在逐步改善,功能得到了很好发挥,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劳动力市场发育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参与非农就业劳动力数量增加上,也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结构变化上。样本数据显示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显著增加。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参与程度看,前期农村劳动力非农主要以兼职就业为主,1995年农村劳动力中兼职非农就业劳动力占比19.3%,而同期全职非农就业比例仅为11.4%。虽然2007年农村劳动力中兼职非农就业劳动力上升到了28.5%,但全职非农就业比例快速上升到了28.2%,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比较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虽然男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显著高于女性,但女性非农就业增速较快,而且不同就业类型和不同年龄间的差异变化也有所区别。农村男性劳动力比例在1995年为43.6%,而同年农村女性劳动力参与全职或兼职非农工作的比例仅为16.9%。到了2007年,农村男性劳动力参与全职或兼职非农工作的比例增长到70.0%,增加了26.4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参与全职或兼职非农工作的比例虽然也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到2007年也仅为41.7%(见表1)。
农村男性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参与全职非农就业和兼职就业的比例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全职非农就业比例在1995年和2007年要小于兼职就业比例,但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女性全职非农就业比例在大多数年份里要大于兼职,而且这一差异在最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1995年农村男性劳动力全职非农就业比例(14.5%)仅为兼职就业比例(29.1%)的一半,但2007年(32.7%)已经达到兼职就业比例(37.3%)的近九成。相对应的,2001年以前农村女性劳动力全职非农就业比例和兼职就业比例差别不大,到2007年农村女性劳动力全职非农就业比例(23.1%)已经显著大于兼职就业(18.6%)比例(见表1)。
2.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结构变迁。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类型看,1995-2007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类型和参与就业地点也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变化。1995年有30.7%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其中务工劳动力(包括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仅有17.3%,占比不到60%。换言之,在所有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中,有40%以上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主要从事自营工商业。而到了2007年在所有非农就业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务工赚取工资的劳动力上升了14个百分点,有70%左右的非农就业劳动力以打工赚取工资为主。相应的,2007年只有17.2%的农村劳动力参与自营工商业的非农工作,在所有非农就业劳动力中占比降为仅占30%(见表2)。
从不同类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长情况看,外出务工、本地务工和自营工商业增速也不尽相同,外出务工劳动力增长最为显著。1995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6%,而到了2007年4个农村劳动力中有1个外出务工,比例增长了将近3倍。在本地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也有稳步增加,从1995年的不到9%增长到2007年的14.2%。相较于前两种类型,农村劳动力中参与自营工商业比例在1995-2007年间虽然有一定的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从1995年的13.4%增长到2007年的17.2%(见表2)。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07年农村自营工商业劳动力人数出现了较大下滑,从2006年的19.4%下降了2个多百分点。
3.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面临的挑战。伴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快速增加,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迅速减少,很多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农民工资开始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很多报道指出不仅沿海发达地区最近几年重复出现民工荒现象,部分内地城市也开始出现民工荒的苗头(财经网,2010;南方周末,2011)。根据Yang等(2010)的研究,到本世纪初,非农就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已经开始出现上涨,特别是2004年后工资增长更为显著,2007年我国非农就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已经接近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非农就业工资。
伴随着工资的快速上涨,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消失,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成功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和其他进入中等收入门槛的国家一样,今后不得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是指“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结果是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开始失去了国际竞争力,不提升原有产业结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再也难以为继,从而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中等收入经济体将难以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因此从劳动力供给、国际化分工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是如何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继续保持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①的重要基础。
为了应对工资增长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挑战,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劳动力供应数量,二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由于未来我国新增劳动力中农村新增劳动力占到一半以上,富余劳动力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同时农村劳动力质量和教育水平显著低于城市新增劳动力,因此提高劳动力供应数量和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为了进一步了解今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潜力,同时考虑到16~45岁的农村劳动力是未来10年我国农村非农就业的核心群体,本文将重点关注15~30岁和31~45岁两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还有一定的潜力,通过挖潜可以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力度,从数量上增加供给,减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压力。和大多数研究类似,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年龄越大则非农就业参与水平越低,农村中年劳动力非农转移潜力较大(见表3)。从趋势上看,16~30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增长最快,全职非农就业和兼职就业比例增长了一倍多,从1995年的39.27%增长到了2007年的81.57%。对于31~45岁劳动力而言,全职非农就业和兼职就业比例虽然也有显著增长,但增长的幅度要小(仅有不到30个百分点,16~30岁劳动力增长了42个百分点)。
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结构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存在农业直接向非农就业、农业向兼职就业和兼职就业向非农就业转移三种模式。在16~30岁的农村劳动力中,兼职就业比例总体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最近几年基本保持在14%左右的水平。对于这一阶段的农村劳动力,最重要的是采取措施鼓励新增劳动力直接进入非农就业市场全职非农就业。对于31~45岁农村劳动力,兼职就业比例显著大于非农就业比例,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同时关注农业劳动力向兼职就业的转移以及兼职就业劳动力向全职非农就业转移。
虽然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压力,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通过挖潜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的技能和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异。近60%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在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部门中那些对教育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就业。根据劳动保障部对企业和农民工的调查,企业用工中37%的新增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近10%的岗位需要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半数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2007)。
上述分析表明,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还存在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总体非农就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同时新增和新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因此应对工资上涨压力的重点还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2007年我国有56.7%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全职或兼职的方式参与非农就业,以此测算,2007年我国有70%以上的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就业。虽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还有一定潜力,但要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工资上涨带来的巨大挑战。
如何从质量上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水平,发达国家经验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成熟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教育都有着合理的正回报率。根据相关研究,美国最近几十年教育回报率高达9%左右(Ge and Yang,2010)。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逐步提高(Zhang et al.,2005;Li et a1.,2005;Zhang et a1.,2008)。到2004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已经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持平(Geand Yang,2010),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已经较为成熟。Li等(2010)研究指出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16~25岁),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小时工资仅为4元左右,但高中及以上达到了6.5元左右。这表明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为今后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确保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提供可靠的市场化条件。
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还难以满足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求。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的经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在80年代成功跨越这一阶段时已经有70%以上的劳动力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本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16~30岁农村劳动力中仅有20%左右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还有25%左右甚至没有接受初中教育;而在31~45岁农村劳动力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不足15%,高达40.7%的劳动力没有接受初中教育(见表4)。这充分说明为了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顺利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未来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多的教育。
三、简要结论
本文使用2005年和2008年2000个农户的一手跟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1995-200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表明,(1)1995-200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为保障和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参与非农就业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从1995年的30.7%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56.7%。(2)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结构变迁。男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整体上显著高于女性。农村男性非农就业以兼职为主,而农村女性以全职非农就业为主。过去十来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的增加,自营工商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长中起的作用较小。(3)我国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虽然从数量上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还存在一定的潜力,但为了应对工资快速上涨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供给质量。
注释:
①发展中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3000美元附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开始集中体现,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一般会呈现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方面的特征。
标签:非农数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