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教育课程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体系复杂纷繁,它涉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等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决定了不同的价值体系。本文从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两个基本维度展开讨论。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价值;个人价值包括个体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追求中,或者出现社会本位的偏向,或者出现个人本位的极端。本文试图从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两个方面,论证二者的统一,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确立合理的价值导向。
一、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反映其满足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需要的程度,它的实现是以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为其客观基础的,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的向导。
(一)传承知识技能,支持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教育课程在传承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其社会价值。
首先,职业教育课程在传承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其支持社会分工的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复杂的社会分工构成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复杂结构,职业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架构。
社会分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始终,职业教育课程是支持这一变化的基本条件。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划分越来越细,同时,不断有旧的职业种类消亡和新的职业种类诞生,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中不断增设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专业和课程,使新知识和新技术得以传递,从而传承既有的社会分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现代职业流变频繁,体力劳动的比例逐渐减少,脑力劳动的比例日益上升。一个社会要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对大量职业人才的需求是不间断的。职业教育课程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依据社会发展中不断优化的职业分工格局,设置系统的专业领域和结构层次,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人才,从而使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发展中延续、传承、更新与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的有序分工得以延续,其稳定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得以保证,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也得以实现。
其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教育是服务性行业,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功能尤其突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服务质量是职业教育课程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美国劳工部对1948-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要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教育与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若把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的数量贡献也包括进去,则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1](P3)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显而易见。
(二)传承与创新职业文化
职业教育除了支持社会分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普遍的职业文化认同。“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2](P131)职业教育课程的传承、体系创新及其文化价值,是由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已将职业文化素养纳入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他们多从职业理想、技能、道德、态度、责任意识、环境意识、顾客意识、职业流变意识等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职业教育课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首先,弘扬传统的职业文化,促进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职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同时又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职业文化在个体的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并得以传承,社会或企业对职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是通过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实现的。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职业文化。诸如诚信、合作、踏实、勤劳等既是传统文化要素,也是现代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的培养,是对职业文化价值的肯定和传递。对职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提出的要求。
其次,职业文化的传递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课程中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是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作出的特定选择,职业文化的特性也因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职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他们就业的基础。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个体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同追求。
(一)促进学习者掌握职业知识、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人的生存价值
“人的存在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种元价值,它是其他一切价值形式的基础与依据。课程价值作为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受人的存在价值的制约。”[3]
首先,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从业者既须具备特殊职业能力,亦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特殊职业能力是指某项职业或某一类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胜任工作的保证。传统职业教育比较关注此类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特殊职业能力在人才招聘中一直独领风骚。
综合职业能力,也称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个体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它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加的生产劳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科领域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这些都在改变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单向度人才已不适合社会进步、职业发展的要求,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掌握新知识、更新技术方面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倾向于通过考察应聘者的综合或一般职业能力来进行人才录用。新的市场需求呼吁职业教育课程要打破过去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其次,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须以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为基础。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特殊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特殊职业能力的集合体,没有具体的特殊职业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多种职业能力的集合。从表面上看,综合职业能力似乎与具体工作没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也很少受到关注,但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与职业竞争面前,它对特殊职业能力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相当一部分员工失去工作不是因为缺乏特殊职业技能,而是由于缺乏综合或一般职业能力,如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工作马虎,等等。他们缺乏的正是综合或一般职业能力而非特殊职业能力。
(二)提升学习者的非职业性发展水平,体现人的发展价值
非职业性发展是与职业性发展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个体的职业成长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的完整内涵。
首先,学生的非职业性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性发展的层次。职业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可分为一般职业与专门职业。一般职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泛指所有的职业;专门职业是指一个人所从事的具体职业。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例如,对服务行业人员的要求,不同于对第一产业工人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对律师的要求。职业性发展与某项或每一类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息息相关。非职业性发展指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它体现所有职业的共同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同时体现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特点要求,因为流动性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大趋势,职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为某一类职业培养人才,更是为了职业人的发展,使其在不同职业间的流动成为可能。非职业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虽然不像专门职业要求的那样具体,但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现代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非职业性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学生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合作与学习、创新与抗挫、自我调节与毅力等多个层面。职业教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非职业性发展水平与职业性发展水平的内在价值方面是相同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突破了过去单纯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标准,它对就业者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发展水平的要求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职业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能应对由知识和技术更新带来的职业内涵的增加和职业种类的变化。学习者的非职业性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言:“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4](P6)
(三)帮助学习者认同职业文化,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态度,体现人的生命享用价值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特别注意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即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挖掘人的体力、智力、技术、积极性、创造性、工作态度等各方面的潜在能量。[1](P3)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越来越注重对学习者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的培养,使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实现其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并能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是学习者职业生涯的精神支持,是职业发展的动力源。
首先,职业认同与职业态度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新视域。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失职业文化的内容。关注个体存在,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生态还原。
对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可用我们常说的敬业与乐业来理解,它是准职业人转变为真正职业人的关键。梁启超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要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的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5](P219)
其次,丰富学习者的职业实践活动,肯定其情感体验,是丰富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态度的新途径。职业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职业意识形成的有效方法,它包括模拟职业实践环境、实地学习、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此活动中,学习者可通过参与真实的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实践活动而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其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理解职业的性质,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真实的职业生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类别。
三、消解二元对立,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价值追求
职业教育课程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上曾对之存在过种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但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这些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被调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只有重新建构新的价值体系,才能满足未来劳动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工具性取向与发展性取向的合目的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之中,二者间的张力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取向应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在对职业教育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动态分析后,运用职业教育的本体性内在价值与社会性外在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6](P5-7)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课程内在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之间的冲突,避免顾此失彼,协调好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的矛盾,追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的统一体,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首先,工具性取向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所以,应肯定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工具性取向。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工具性总是与功利性联系在一起,合理的功利性是必要的,而且是一切价值表达的基础,因而工具性价值也称功利性价值,是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价值的哲学表达,或者说,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载体。同所有课程的价值取向相同,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也绝非抽象、空洞之物,它是工具性价值的提升,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讳言功利、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如果否定‘德福一致’的总体原则,道德规范等如果被教授为牺牲,对个体的生存一无贡献,这种德育的内容就和整个德育模式一样是虚幻的。”[7](P68)道德教育的原理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亨特在其《充当一种志业的人格:人文学科的政治理性》一文中指出:“把人文学科与强调实用性的专业学科对立起来,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事实上,人文学科或自由民教育亦有其实用的目的。回顾历史,种种建构人格和‘公民素质’的技艺,原来是不同社会群体生活与谋生的技巧,却并不是从来就具有理想批判性质的标尺。相反,它们是一些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机缘凑合地出现的产物。自由民教育并不是只有一种理想的人格形态作为最高目标,而是按历史特殊情况而异,是管治和道德技术配置起来的结果。人文学科或自由民教育具有同样是功利实效的目的,并不是某种管治险谋的结果。”[8](P8-9)职业教育内在价值的复合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显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自然诉求。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要,做二者协同发展的桥梁,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课程的工具性价值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课程对学习者就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这是职业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一大优势。为此,突出职业教育的定向性特点,肯定企校合作模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彰显职业教育课程为就业做准备的优势,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为了追求这一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在很多时候将工具性价值发展到了极致,结果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损伤。比如,深受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影响的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在强调为社会发展服务时,常常把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从而违背了职业教育育人的初衷。因此,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超越过去的唯功利性和职业本位的倾向,突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其次,发展性取向是职业教育课程追求的高级目标。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积极促进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人的“介入”。职业的载体是人,然而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人被消解了,社会需要、职业知识与技能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中心。难怪“课程的社会服务价值长期被理解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课程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课程设置则从社会效率出发,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传承职业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着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在日后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将成为变革的中坚力量。杜威对20世纪早期的职业教育作过这样的描述:“有一种危险,把职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解释为工艺教育,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2](P332)因为“这样,教育将变成原封不动地永远延续社会现有工业秩序的工具,而不是改革这种工业秩序的手段”[2](P332)。令人遗憾的是,事隔近百年,今天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强调理论知识的一端,走向重视实践知识的另一端,仍然没有摆脱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二元对立的局面,是旧职业教育理念的翻版而不是改革,这是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应当警醒的。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工具性取向与发展性取向的合价值性
无论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还是个体价值,从其性质来讲,都应该彰显职业教育积极、正面与合理的育人价值。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个性化发展目标,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的价值选择。在工业化早期大机器生产的影响下,学校里的班级授课制如同车间里的流水线作业,批量化“生产”各类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数量需求。滥觞于手工业生产、蓬勃于工业时代的职业教育,也以同样的方式应对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主导力量,必然呼唤各类创新型人才,个性化教育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需要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因此,只有确立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制度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社会变迁,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其思想与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既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后,批判课程理论代表人物阿普尔由原来的“再生产理论”转向“抵制理论”。他认为,学校课程不仅仅是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它也是一种文化创造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甚至可以批评占支配地位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抵制理论一方面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课程对于生活发展的独特功能,即学校通过课程的影响,培养变革社会的人才。[9](P79-85)麦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一书中也强调,学校教育要培养一种变革的力量:教育工作者必把自己看作、也必被看做是变革的专家。[10](P58)可见,培养师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改善教育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不应简单成为训练适应社会的工具的载体,而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来服务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会服务质量的价值。
职业教育要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态”平衡,即个人的发展既要与社会同步,也要与自然协调,更要追求个体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这种课程价值取向既要考虑作为职业人面对工作实际的认识价值,又要考虑作为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价值,更要将这一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在价值取向上突出对人的关注,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强调个性形成和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突破“单面人”、“工具人”的局限,培养全面发展的新职业人。
其次,突出人文关怀,提倡现代科学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1](P259)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知识的创新、生产与传播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性产业。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工业社会“灰色”文化的弊端促使人们不再对科技进行盲目崇拜,并开始理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同时呼唤先进的“绿色”工业文化。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价值语境中,我们需要确立新的价值取向——现代科学精神。[12]现代科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它一方面使学习者适应某种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是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破坏性要素。它具有检测真实性、有效性和价值的倾向,超出了外部表达和公认的意义……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基于坚实的文化修养之上,毫无疑问,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最有效的武器和工具;它比计算机修养更重要、更有效。然而,许多短视的家长和教师往往将后者看做是知识金字塔的顶点”[13](P96)。今天,克服单纯的职业化倾向,挖掘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价值,彰显其育人功能,协调社会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课程通过育人这一内在价值的追求实现其服务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工具性价值。个人的一生,只有整体素质得以充分发展,才能实现个体作为社会人的全部价值,也才能使自己很好地适应并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进而达到服务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理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活动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工具取向与发展取向互相制约、互相推动,二者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重构,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各个历史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主导价值观的变化,职业教育课程在此过程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统一与融合是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价值追求的新视野,现代科学精神的培育,能够消解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二元对立,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课程价值选择的新方向。
标签:社会价值论文; 职业人论文; 职业能力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个人技能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