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教育:国内外的进展与经验_教育论文

女童教育:国内外的进展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童论文,进展论文,国内外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90年3月于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确定90 年代要实现三大基本教育目标,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一切阻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因素。对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都必须加以铲除。”女童教育对能否实现全民教育举足轻重,因而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1993年3 月布基纳法索召开的泛非女童教育会议(这也是第一个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女童教育的地区性会议),要求非洲国家政府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给予女童教育以绝对的优先地位。1993年6月,亚太地区教育部长们和负责经济规划的官员聚会马来西亚,指出要最优先考虑增加妇女与女童教育的机会。1993年12月,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聚会于印度新德里,会议宣言把女童、妇女的教育和权力置于本世纪末日程中最优先的地位。

女童教育之所以备受重视,不仅在于女童教育对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和全民教育广泛的目标至关重要,而且还在于女童教育对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儿童死亡率与家庭健康等诸方面的影响(或潜在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国内国外女童教育的事实和趋势,分析探讨女童教育的影响、女童教育的进展与现状、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障碍以及改进女童教育的对策或措施。

二、女童教育的影响

1.对经济生产率的影响

女童受教育提高了其今后挣钱的潜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在生产率。国外研究指出,女童在学校每多呆一年,其以后的收入会增长10—20%。印度的研究证实:读完中学的妇女所挣的钱比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妇女多1.5倍,受过技术培训的妇女所挣的钱是文盲妇女的3倍。

2.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据最新统计,1994年世界人口已达56.655亿,其中发展中国家人口占78.2%,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仍很快。据预测,发展中国家人口翻一番所需年数为36年,而发达国家则需264年。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极其沉重的负担,如何控制人口规模、减缓人口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的事项。大量证据表明,女童与妇女教育是降低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女童在降低家庭规模的可能性上是教育男童的3倍多。例如,在巴西,文盲妇女平均有6.5个孩子,而受过中等教育的妇女只有2.5个孩子。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对儿童与家庭健康的影响

证据表明,儿童的健康主要与母亲而不是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关。1975—1985年间13个非洲国家的数据表明。妇女识字率提高10%,儿童死亡率下降10%,而男子识字率的提高对此几乎没有影响。世界银行对25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健康的调查也表明,若其他因素一样,母亲即使受1—3年的学校教育也足以使儿童死亡率的风险减少约15%,而父亲同样的文化程度只能减少6%。母亲文化程度越高,效果越显著。

4.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教育一个男子,只是一个人受到教育;教育一个女子,则是几代人受到教育。女童与妇女受教育不仅扩大了今后受进一步教育的机会,而且对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产生很大影响。我国1987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表明,儿童在校率与母亲的文化程度成正相关:文盲与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母亲,其6—14 岁孩子的在校率分别为66.7%、77.8%、79.7%、80.4%和91.4%。

5.对社会平等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到处可见,男女不平等则更加突出。女童与妇女受教育可以提高自我价值、自信、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当然,影响男女平等的因素很多,但受教育的机会与受教育的程度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三、女童教育的进展与现状

1.全球文盲状况

文盲状况既可以反映出教育发展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女童与妇女受教育的进展。1990年全世界15岁及15岁以上成人文盲数估计为9.48亿,而文盲人口估计在1000万或以上的10个国家的文盲人数几乎占世界文盲人数的四分之三,而仅印度和中国的文盲人数就占了全世界文盲人数的近一半。虽然就全世界而言,1990年文盲人数比1985年减少了1.4亿,但发展中国家1990年的文盲人数(9.166亿)却比1985年(9.072亿)增加了9.4亿,而且据预测到2000年还将进一步增加到9.197亿。扩大教育规模与教育机会,控制文盲的增加,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大任务。

全球文盲状况的另一表现是文盲的性别差异很大。1990年9.48亿文盲中,妇女占到63.5%。就文盲率差异而言,从1970年到1990年,全球男女文盲率差异由16.1个百分点降到14.2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由25.2个百分点降到19.9个百分点,但个别地区1990年的男女差异仍高达27个百分点。我国男女文盲率的差异由1982年的26个百分点下降到1990年的19个百分点,但全国差别很大,1990年男女文盲率差异从新疆的8个百分点到贵洲的32个百分点不等。这反映出在发展中国家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有所减轻,但仍比较突出。

表1 小学女童毛入学率(%)

注:括号内为男女差值,“一”表示女童超过男童。 资源来源:Unesco,Statistical Yearbook 1994,1994

2.全球女童教育状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全球男童与女童的小学生入学率的差距1980、1985、1990、1991、1992年分别为15.2、14.2、11.8、10.8和10.2个百分点,净入学率的差距分别为11.2、11、8.7、8.7、8.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男女差距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详见表1和表2)。男童女童受教育机会差距的缩小表明女童受教育机会在不断扩大,但在发展中国家,女童受教育机会不如男童的状况依然严重地存在着。国际人口行动组织(前身为人口危机委员会)1991年对从112个国家收集的资料所作统计表明,有50个国家女童受教育机会远不如男童。九个人口大国(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中六个国家女童入学率落后男童10到30个百分点。

女童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所受教育程度与质量。在发展中国家,女童读完小学的比率和巩固率普遍低于男童,中途辍学的比率则高于男童。如印度1989年男女儿童在2年级、4年级和最后年级的巩固率的差距分别为6、5、7个百分点,巴基斯坦分别为9、6、0个百分点。

表2 6—11岁学龄女童入学率

注:括号内为男女之差值。 资料来源同表2。

表3 1993年中国114个贫困县人均收入与入学率和辍学率的交互分类表

注:括号内为农村数字。 资料来源:李春玲:“对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失学原因的分析”,《青年研究》,1994年,第9期。

3.中国女童教育状况

中国女童受教育的机会稳步扩大,1989年全国7—11 岁学龄女童的入学率为93.38%、1990年为96.37%、1993年为96.82%、1994年为97.72%,但男童与女童的入学率仍存在一定差距。1989、1990、1991、1992年女童在毛入学率上分别落后男童13、10、9、9个百分点,净入学率上分别落后男童6.5、5、5、5 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 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而且,中国东西部地区女童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女童入学率低于全国水平,宁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的女童入学率与全国水平差距尤其大,如1991年的差距分别达8.1 、20、5.3、4.8和11.7个百分点。

从女童未入学状况看,全国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童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89年的86.4%降到1993年的66.4%,但另一方面女童失学人数却从1990年的168.5万人增加到了1993年的173.4万人。同入学率一样,女童失学状况的地区间差别、省与省之间的差别很大。在1990年的西部地区(新疆、西藏除外),未入学学龄女童占未入学学龄儿童总数的百分比从高达94.6%(宁夏)到低达58.5%(陕西)。

在女童辍学状况方面,缺乏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但据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989年对60个县的抽样调查,女童辍学率(1.8 %)高于男童(1.2%)。小学辍学学生中,女童占75%。 最近的统计表明,1994年女童辍学率仍高达1.75%。

四、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影响女童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15个非洲国家的研究发现,影响女童入学的最大障碍是贫困。我国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93年7月对114个贫困县的基础教育状况和997个贫困农村家庭的子女就学状况的调查发现,小学辍学学生中58%、初中辍学学生中57%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农村地区72.5%的失学儿童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详见表3)由于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即便初等教育是免费的,贫穷的家庭也难以承担学习用品和其它杂项费用的开销;而且儿童一到体力勉强能够承受的时间便被迫劳动或工作,女童比男童更易被剥夺进一步受教育的权利。

2.社会文化观念与宗教习俗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根深蒂固,认为女童将来的角色是家庭妇女和母亲,女童受教育会把教育的益处带到别人家去,男童才是家庭今后经济的保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优先考虑的是其儿子的教育。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早婚早育习俗,女童往往未完成初等教育学业就辍学了。我们在青海省贵南县的实地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男女生比例相当,随着年级的升高,女生愈来愈少,到高年级女生就所剩无几了,而重男轻女观念、早婚习俗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宗教也是影响女童教育的不利因素。一些宗教,如穆斯林,反对男女同校的做法。在缺乏女子学校的情况下,女童自然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

3.机会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表现在男女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成就不平等,教科书、家长、教师对男女的期望不平等,以及毕业之后自身发展的机会(包括就业机会)不平等。这后一种不平等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认为在讨论女童教育时,必须越过入学率等数字去审视经济为妇女的提高所提供的机会。现实社会中,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国家也存在,但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就业(主要指非农业就业)机会有限,再加上男子在就业市场的优越性(实际上就是性别歧视),女童及其家长看不到对女童受教育后有什么好的出路,大大影响了女童上学的积极性与家长送女孩上学的积极性。

4.地理环境

在边远的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覆盖面大,学校距离家庭远(远的达5至6公里),女童安全成为家长担心的首要问题。去离家远的学校上学,来回常常需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大量时间消耗在路途上,减少了学习时间,到了学校也易疲惫和饥饿,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所导致的成绩下降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出现“一、二年级满堂坐,三、四年级剩几个,五、六年级跑空了”的状况。

5.学校设施与女教师缺乏

在发展中国家学校设施的严重短缺成为教育机会扩大的一大障碍。如在巴基斯坦,125000所小学中有29000 所是存在纸面上的没有建筑物的“幽灵学校”,埃及半数学校缺乏设备以及像厕所和门窗之类的基础设施。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学校建筑物、学校设施的缺乏同样比较严重,学校有限的招生能力无法使适龄儿童全部上学,造成部分儿童无学校可上的状况,可以想见其中大多数又是女童。

此外,女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相差甚远。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女教师的一贯不足,成为学校里女童人数不多的重要原因。

6.课程缺乏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脱离当地实际需要,与女童的需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几乎无关,女童及其家长感到教学内容距离其未来生活角色的需要太远,从而降低了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愿望。如在印度的一项全国性调查中,40%以上的家长对教育或深造没有兴趣,或以“失败”作为不想送他们子女上学的主要理由。

五、改进女童教育的对策

1.增多布点,使学校靠近女童所在社区

这主要是针对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的地区而言的。国外的经验表明,当学校靠近家时,女童入学率就会提高。巴基斯坦的一项调查表明。如本村有学校,女童就可能和男童一样入学,如学校在村附近而不在本村,女童入学率可能减少10%。这里牵涉到公平与效益问题。布点的增多往往导致规模小的学校或教学点,教育的效益相对比较差。扩大学校规模、合并规模小的学校当然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益,但这在居住分散的地区会牺牲众多学龄儿童的就学机会,有碍全民教育的实现。因此,在这类地区,公平应是优先考虑的。

2.动员社区参与,特别注意改变家长对女童教育价值的看法。

调动社区各界力量,使其参与支持教育事业,并通过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使人们认识到女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信仰宗教的贫困地区,调动宗教人士、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积极性对改进女童教育有特殊的作用。在我们实地调查的四川理县夹壁乡,女童入学率的显著提高与喇嘛、长者所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用该乡负责人的话来说,在动员家长送女童上学上,喇嘛们和有威望的老者的作用比我们乡政府人员大得多。

家长的积极参与则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送不送女孩上学,决定权主要在家庭。这就要改变家庭对女童教育价值的看法,使家长认识到送女童上学的最终收益大于眼前的支出,从而调动和提高他们送女童上学的积极性。印度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定期开会,提高家长的认识;孟加拉国组织母亲大会,使她们认识到女童受教育对女童、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国一些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具体措施。

3.采取鼓励性措施,降低家庭教育中女童的费用

其做法包括向女童提供奖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午餐、学习用品,或向家庭提供女生定期的生活补贴。

4.使学校和教学计划适合女童的需要

学校按照社区的节奏而不是学年的节奏制定灵活的作息时间表,使女童既能履行其家务责任或季节性的劳动,同时又不影响她们上学。以半日制小学,耕读小学,早、午、晚班以及包教教学点,或女童班、女子小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增加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在印度,为那些由于家务和农业劳动而无法白天上课的女童开设夜校,这一措施成功地提高了偏远乡村女童的入学率;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学校以其灵活的作息时间表、某种形式的日间托儿服务,促进了女童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5.增加女教师数,提高教师素质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女教师对吸引女童入学有特殊的作用,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一名女教师就可以吸引一片学生。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在当地招聘有一定文化水平并有一定声望的妇女作教师,为女童树立角色榜样并消除家长对其女儿在学校中安全的担忧;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学校或学院)实行定向定额分配制,保证偏远地区对女教师的需求;制定巡回女教师培训计划,成立巡回培训小分队,对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现有女教师进行巡回培训,使教师了解女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6.开发适当的课程

拓宽基础教育内容,使其更贴近女童与妇女的环境和生活;重新设计课程,强调健康、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实践技能的发展以及人口教育;修订教科书,消除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7.使女童的学习同减贫联系起来

国外经验表明,在贫困地区,如果不与减贫联系起来,增加用于女童教育的资源和制定吸引她们上学的种种对策并不能保证女童进入学校。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必须与减贫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重要的是使女童学会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她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她们参与发展的信心,并重视女童,尤其是较高年级女童的技能培训,提高她们今后挣钱、脱贫的潜力。

8.政策重视

女童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围,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政府是否重视对女童教育的进展程度影响很大。政府对女童教育的重视包括:把女童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对女童教育给予倾斜支持;切实保障男女平等就业的权力,以法制手段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消除重男轻女观念,加深对妇女在社会中作用的认识。

标签:;  

女童教育:国内外的进展与经验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