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针对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中斜板沉淀池斜板上大量积泥,泥斗底部积泥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对加药量、运行方式、泥斗设计、排泥系统改造等多想治理措施。
关键词:斜板沉淀池;排泥;积泥;加药量
斜板沉淀池是污水处理水质预处理工艺的主要措施,其排泥方式主要有机械排泥、虹吸排泥、穿孔管排泥、离心泵抽泥等。斜板沉淀池的排泥效果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及后期水质处理。斜板沉淀池采用离心泵抽泥的方式进行排泥,泥斗积泥、顶部积泥较多。经常需要清池进行清理,给运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1系统运行存在问题
某污水处理厂生产规模为3600m3/d,工艺流程见下图:
系统投产以来,由于进水水质变化较大,近几年进水浊度明显升高,斜板沉淀池顶部经常存有大量绒状絮泥,运行半个月后,3、4#泥斗斜板顶部大量积泥,出水携带矾花,还存在翻池现象。每次清池时泥斗中大量积泥,且斜板沉淀池泥斗排泥口污泥含水率较高,浓缩池浓缩效果差,不能通过正常排泥进行解决。。为了保证生产运行稳定,不影响出水水质,经常需要运行人员使用压缩空气对顶部积泥进行人工清理,每季度需要对池体进行清池处理。
经分析斜板沉淀池顶部大量积泥的主要原因为:
1.斜板沉淀池的进水水质发生变化,进水浊度明显升高,导致原有的排泥方式不能满足现有的水质条件。同时原有药剂投加量按照原有进水浊度(约10NTU)进行调整,现期进水浊度已达到约25 NTU,加药量已不能保证系统的出水水质。
2.斜板沉淀池泥斗的滑泥面坡度太小,造成底泥在滑泥面上堆积。
3.斜板沉淀池为半地下池体,排泥管设计不合理,泥斗排泥管的管口离泥斗底部距离约有40cm,且排泥口与排泥母管呈45度夹角,排泥泵吸程不够,导致底部积泥无法彻底排出。
4.运行流速偏大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斜板的支架采用了宽度为12cm的工字钢,阻塞了斜板的进水孔洞,导致上升流速偏大,影响斜板内的泥水分离和板内积泥的下滑,从而降低沉淀效果[1]。
5.由于污泥浓缩池体积偏小,原系统排泥时间规定为每天1次,排泥频次小,导致系统积泥严重。
2解决对策
1.增加聚合氯化铝及聚丙烯酰胺的加药量。通过小型烧杯试验,对不同浊度下的生产进水进行试验,添加不同剂量的絮凝剂和助凝剂,观察沉降时间和沉降比。最终确定絮凝剂和助凝剂的投加量分别为15mg/l及0.50mg/l时运行效果最佳,处理效果好。
2.针对泥斗滑泥面坡度小,现场施工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改良。在每个泥斗底部增加压缩空气搅拌装置,同时延长排泥口至距斗底15cm处。排泥时系统停止进水,打开曝气装置进行搅拌,开启排泥阀,使泥斗内的污泥经过空气搅拌松动后由离心泵排出。由于空气的搅拌作用以及气提,附着在斜板上的污泥也会被松动,下滑,降低斜板顶部积泥量。
3.抬高出水堰的位置,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并降低出水流速,保证污泥沉降时间,降低出水矾花携带量。
4.浓缩池顶部接潜水泵,对上清液进行及时清理,确保浓缩池运行效果,同时将排泥频率由以前的每天一次,调整为每8小时一次,系统积泥大大减少,压滤机压泥效果明显好转。
3改造后的运行效果
系统运行方式调整后,斜板沉淀池出水浊度均能维持在7NTU以下,排泥效果较明显,斜板顶部未出现积泥现象,运行半年多后对泥斗积泥情况进行检查,泥斗积泥量明显减少,压滤机卸泥频次由以前的1周一次缩短为3天一次。清池频次也由以前的每季度清池改善为一年一次,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停运时间,确保生产废水的连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三中.斜管沉淀池斜管积泥成因及解决措施. 中国给水排水,2002,Vol.18:78.
论文作者:陈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沉淀池论文; 浊度论文; 水质论文; 系统论文; 污泥论文; 效果论文; 药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