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的嬗变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英论文,公民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本文通过考察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概况,以期能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特点
1.法国公民教育的特征。一是构建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的内容体系。根据教育对象明确各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选取相应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加以推进,最后达成目标。二是建立体系完整的教育督导制度。法国的教育督导从中央到大学区、省学区依次为总督学、大学区督学、省督学。教育督导人员经严格选聘,素质要求极高,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建立运作良好的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1989年制定的《教育指导法案》,全面规定了政府、社会团体、家庭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义务,成为了法国公民组织参与公民教育的法律保障。以家庭参与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学生参与调动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高级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组织社会各方参与工作,使公民教育不脱节、无漏洞。
2.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一是注重政治性和阶级性。公民教育的内容为民主知识、民主参与技能以及民主价值观教育等。了解民主政府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程序;训练和发展公民参与民主程序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与复杂技能;培养公民关于自由、民主、人权、公正、公平、平等、法制等基本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计划则是培养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着重弘扬热爱国家、崇尚民主自由、勤劳诚实等美国精神。二是公民教育层次明显,有机地融入生活之中。在幼儿园,儿童们就要学画国旗、唱国歌;在小学,内容由浅到深、由近及远,通过介绍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杰出人物的生平,学习美国地理和历史,反复渲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先进的国家,做一个美国人最值得骄傲”;在中学和大学,主要了解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三是公民教育的广泛性和可持续性。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美国人普遍的公民意识,是其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民主和改良传统的结晶,更是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持续进行公民教育的结果。
3.英国公民教育的特征。一是公民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化。2002年8月开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正式在幼儿学校、初等小学、前期中等教育和后期中等教育四个阶段中进行;校外公民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宗教教育、集体礼拜与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施。二是确立公民教育国家课程的地位,全方位地实施公民教育。国家重新修订实施公民教育的策略,检查公民教育的定义、课程目标和实施方式,确保规定的课程和学生经验的课程能支持教育整体目标和实施方式。英国学术界建议创造坚实的信息处理基础以支撑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增强教师公民教育的信心,开发公民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在学校及社区获得更多的经验。现代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及民众广泛的民主参与,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二、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启示
深入分析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意识培养模式的选择和构建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1.教育目标明确,注重政治性和阶级性。政治哲学家麦柏指出,所有国家的公民教育体系,都是在向未来公民灌输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与价值观,所以培养未来公民养成一种国家政治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就是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使未来公民能够产生维护政治秩序与社会现状的意识,使其所作所为能够适应政治社会的行动法则,并能有效地支持该社会的稳定和持续。
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各国政治性教育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给每个成员。例如,美国的《公民学》大力宣扬私有制的好处和公有制的“弊端”,大讲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阴暗面;坚持不懈地抓公民教育,并把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等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导向明确、旗帜鲜明、措施得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公开要求大众传媒加强对公民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民教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从国情出发,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协调和引导公民的政治心理,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念。
2.教育内容丰富,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西方公民教育强调教育的阶段性,表现为教育层次明显,注重受教育者的精神培育。例如,法国制定的《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课程,是以小学,尤其是初中的公民教育为基础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后续;明确了在高中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讲解星条旗的组成,让孩子们知道华盛顿是“国父”,知晓南北战争。在中小学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历史过程和历史理论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则进行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纪律教育等。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注重对政治理想、原则的灌输,重集体、轻个人等倾向往往导致实践中“知”与“行”不一。因此,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深入研究公民教育的规律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加强对受教育者精神的培育和熏陶。
3.教育方式多样,注重隐蔽性和渗透性。在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上,提倡陶冶和启发,注重隐性教育。一是教育目标的隐蔽性。《法国教育体制改革》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渗透着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其实质是培养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的“合格公民”。二是教育内容的隐蔽性。学校教育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公民教育的载体。正如德国《关于政治教育和社会化的报告》中提出,“每一门学科在不放弃本身特点的情况下,都能对政治教育作出自己较高水平的贡献。如果明确了一门学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就能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结构中加以传授”。三是教育环境的渗透性。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花大力气在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馆,形象生动地宣传资本主义传统与文明;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强大的大众传媒,把资本主义价值观掩藏在广告和文艺节目之中;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等等。
4.教育途径广泛,注重整体性与一致性。各国政府注重对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加强对各级公民教育机构的引导、组织、管理、监督,以保证各机构相互配合,落实公民教育的措施。学校和家庭是公民教育的传统途径,而宗教、政党、社区、大众传媒等在新时期也逐渐成为重要的途径。
由于公民教育的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的管理、指导、引导和协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日益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的教育网络,被利用来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国公民教育在理论上对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已经有了相当的重视,但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力度却相当有限,大众传媒仍有一些内容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等等。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综合治理社会环境的力度,加大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法律的惩处力度。只有做到齐抓共管、凝聚合力,营造和谐氛围,才能保持公民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