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理论界的探讨,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共识和无须再研的话题。但我以为这是一种表象。一方面,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市场经济道德性的认同,经验反观多于理论分析,故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以保持人们认同的持久力;另一方面,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道德性的立论存在着笼统泛化之态,缺乏统观的全面性和明确性,故需要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进行分层概述,以解决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经济而事实上又不是的悖论,从而有助于我们对道德缺失的准确把握和定位,并增强道德建设的理论说服力。
本文认为,对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应该依市场经济的结构特征分三个层面来把握,即市场经济本质的道德性、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道德性和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性。
一、市场经济本质的道德性
对于一种经济形式的道德考量,首先应看其本质要求的道德性。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公平的本质属性,直接表现了人类的道德精神。
1、市场经济的自由禀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首先要确定的是发展经济的运行形式问题。市场经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的重要原因是其配置资源的效率性,而效率的实现得益于废除政府的计划指令而推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经济也就因之显现出有别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自由性的本质特征。现代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自主的统一,它虽不像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那样完全由市场机制自行配置资源,但这丝毫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自由性。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旨在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建立经济参数而对市场实行间接引导。由之,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或资源占有等个性条件和市场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和交易,具有意志的自决权。具体表现为冲破行政手段束缚的自主生产和经营、摆脱外力强制的自愿交易、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平等竞争。市场主体的这种生产、管理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由性,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了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就会改变市场经济的本性。
市场经济的自由本质在赋予市场主体经济自由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使人具有了独立人格。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兼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分析的那样:“以商业、大工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纵向的人身依附、隶属和支配关系,确立了国民的独立人格和个人自由,市场具有趋向自由的内在力量,商业的发达即意味着自由。”[1](P.43)不待言,自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2、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质
市场经济不仅预制了市场主体具有展开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自由,而且也规制了市场主体的人格平等,互不辖属;地位平等,互不胁迫;机会均等,彼此尊重。具言之,市场主体在社会资源的配置活动中,不仅能够独立行使自己的经营权,而且具有同等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抢占市场;更为深远的是,它启发和带动了人们对政治、法律等权利和义务平等的追求,排除了等级、身份、特权对人们的禁锢。在一定意义上,平等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重要标志。
3、市场经济的公平属性
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特征,它内生的规则要求是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因此,市场主体的交换活动,不仅具有自愿、自由、合意的属性,更具有公平交易的规定;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则是在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基础上的效率竞争;同样,社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自由配置,也是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之,缺乏公平交易和竞争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畸型的市场经济。
自由、平等、公平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的重要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故而,我们把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这种道德禀性称之为“市场经济本质的道德性”。市场经济本质的道德性,是市场经济运行形式所固有的特性,它从逻辑上预示了“市场经济应该是道德经济”的判断,但这常常需要我们从学理的层面来把握。
二、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道德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形式,其固有的规律和特征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必须通过其载体——企业的经济活动才能显现;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意志性活动,因此,企业的经济活动不是物体的机械运动,而是在一定的经营观念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经营观念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它是一个企业经营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概括,反映着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业观,直接关系着企业在什么思想指导下谋求利润及通过什么方式获利。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是企业在经营观念支配下的自觉行为,所以,企业经营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着经济活动的道德性质。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道德性有两个层面的表现:一般的道德理念和具体的道德观念。
经营观念的一般的道德理念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所蕴涵的普遍道德观。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企业谋求利润是其天职和生存的基础,但市场经济的谋利不是任意的,利益的获取有度量分界的要求。因为商品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就决定了在赢利原则的经济性中蕴涵着一种伦理的谋利秩序和规定,即人我两利的不损人的底线伦理。众所周知,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利益得以实现的途径,而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其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功能或属性,构成了商品交换之必需,并预示使用价值是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充要条件,从而表明,商品经济活动运行的正常秩序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来谋求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满足他人、社会需要而实现自己的私利。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2](P.54)不言而喻,商品本身的二重性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为人与为己的统一,这是市场经济内在合理逻辑的规定。市场经济的这种主观的利己性和客观的互利性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树立诚实经商、正当谋利的经营观。
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一般道德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形成了具体的经营道德观。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奉行过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人们惯常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卖方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称为传统经营观,以凸显市场营销经营观的变革性。但无论何种经营观念,它们都在分享经营观念的一般道德理念。“生产观念”是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全部以生产为中心,企业基本不用顾及和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只管生产;“产品观念”是以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核心,追求的是产品质地的良好和价格的低廉;“推销观念”注重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和企业的促销技巧,以缓解生产与消费、积压与销售的矛盾。虽说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在侧重点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必须以提供给用户有用的产品为基本的前提。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伴随买方市场的到来,市场的矛盾已不是能不能生产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卖出的问题,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由生产转向了消费,交易的主导地位开始由企业转换为消费者,再加上科技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及消费者的角色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加强,企业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被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营观念,而实行主动满足的“市场营销”的经营观。
市场营销观念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依归、以社会责任为使命的注重企业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满足的一种现代经营思想。它的核心是从消费者需要和利益出发来考虑和组织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它是对传统经营观的一种超越。传统经营观价值的核心是“物”而不是“顾客”,虽说在传统经营观念支配下的企业活动,也是为了市场的需要和满足消费者,但由于它们是“以我定市场”,它们的市场需要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没能把产品的最终归宿——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企业活动的重心,缺乏为顾客主动服务的自觉责任意识。而市场营销的经营观则把市场的需要、顾客的满足渗透到企业的所有活动中,即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顾客;在找到合适的目标顾客后,再依他们的消费能力、品味、心理、意向等,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定价、销售、创立品牌,以更好地满足、服务消费者。
由于顾客满意是市场营销经营观的核心价值原则,因而,企业的市场营销,不止是对顾客消费需求的尊重,还有对顾客权益的尊重,表现为顾客对所购商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具有知情权和顾客对其选购商品具有选择权。综括而论,企业的现代市场营销经营观,不仅是找准市场,而且还要摆正企业利益与顾客满意的相倚关系,树立企业是依靠顾客而生存的经营理念,从而把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令顾客满意作为工作的本分之责。正是有了以顾客满意为依归的市场营销经营观,才会有主动上门服务、无障碍退货、限时工作日等主动服务的举措。
可见,市场营销的经营观念,不仅具有为已利人的一般道德价值原则,而且在超越传统经营观的被动服务意识的同时,更凸显了“利人”的自觉性和先决性。
三、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性
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性,是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经济活动的道德要求体现的。
1、生产道德
市场经济生产活动的道德性,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鲜明的变化。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以资源的无限配置性和经济人假说为支点,重视的是社会的生产性和市场主体利益追求的个体性,因而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以生产有用的产品为道德标准,即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是好的。而伴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限资源的消耗不能再生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学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并催生了新的生产道德标准的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要求企业的生产活动生态化、社会效益化和持续化,即企业实现经济的增长,不能以能源和原料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提倡“可再循环”和“生物分解”的生产方式;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企业的产品和活动不危害环境和人的生命安全;资源的使用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资源享用。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产观,有两个基本的道德价值原则:一是由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的代际伦理,二是由企业生产活动的污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而要求企业的生产及其产品的无危害性的环境伦理。因之,在当代,企业的生产活动已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过去那种能生产出有用产品就是好的经济活动的判断,已成为过去式。
2、交换道德
市场经济的交换是通过一定的交易形式实现的。迄今为止,商品经济的交易形式主要经历了物物交换、物与货币的直接交换、赊销交易三种形式。但无论何种交易形式,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蕴涵着信用的道德要求。在人类经济活动最原始的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体现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信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一手钱,一手货”的商品流通中,体现的是物有所值的货币信用;而超时空的赊销交换方式即物流和货币流不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交易,体现的是商品信用、货币信用和承诺信用,即债务人按约定的日期和条款偿还货款、货物、服务,归还本金和利息。赊销的交易方式虽克服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不便利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它的便利和效率的实现需要以交易的安全性为前提和保障。而交易的安全性又要求交易双方履行合同、互守诺言,具有信用。详述之,由于赊销方式打破了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步实现的格局,以致对交易双方提出了更高的品质保证。即在赊销的交易方式中,买卖双方不仅发生了债权和债务的经济关系,而且也由此衍生出了双方的伦理信用关系。因为商品在以赊销方式出卖的情况下,虽然商品的所有权已发生了转移,但由于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性,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没有完全实现。商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债务人信守诺言,兑现货款。一旦债务人不能如期偿付货款,信用关系的扭曲就会直接破坏商品的交易秩序。一言以蔽之,赊销交易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信用为中介而进行的超越时空的交易。离开了双方的信任,赊销的交易方式就会被搁浅。所以说,信用是市场经济交换秩序的本质要求。
3、分配道德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预示着生命力的保存和扩展需要生命力的积聚。质言之,人作为生命有机体,需要向外摄取营养物以满足体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预制了人不能逃离维持生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性需要。人的需要是如何满足的呢?大自然没有把福泽直接赐给人使其坐享其成,而是赋予了人类自我满足的劳动能力,使得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不是像空气那样任由人们自由地摄取。社会财富的创造性和有限性就需要对人们财富的占有形式、获取方式、满足形式进行规定以维持一定的秩序,避免或减少伤害性行为的发生。因之,财富的分配孕育着合理秩序要求的道德原则。
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既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也不同于中古时期的等级权力分配,而是一种按照劳动要素(资本、知识等)和工作绩效进行的股权利益分配和工效挂钩的论功定酬的分配。这种分配形式的价值原则,寻求的是付出与得到的对应关系,实现的是人们所应分配之物必须与其支付的某种东西构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即公正。无须讳言的是,在社会为人们提供平等机会和待遇的条件下,这种公正会因个人拥有的“资本”、“能力”、“努力”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事实上收入分配的悬殊,直至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资料的支配和享用程度,但是,市场经济就是靠这种奖勤罚懒的利益获取机制,体现“公正”的分配原则而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
4、消费道德
近代科技发展对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大量的产品充斥市场,满足和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金融体系信贷服务的发展,不仅为公司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快速积聚资金的资本支持,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信贷,如购房按揭、汽车贷款等,使超前消费成为可能;国家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刺激消费,实行降息政策,鼓励投资和消费;再加上感觉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等生活价值倾向的流行,使得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道德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击一味节俭、远虑的传统储蓄观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占有和享受的物欲化、奢靡化的倾向。
市场经济社会的应有消费道德,是传统储蓄观和无节制享乐观的“中道”,是超越“禁欲”和“纵欲”的“节制”,表现为个人财力上的“量入为出”、个人身体上的“适度摄取”、社会资源上的“节约环保”。由之,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道德,有三个层面的要求:“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即依个人财力状况进行适度消费,既不是一味储蓄、抑欲,排斥现代文明的享受,也不是超出自己财力支持的大肆举债消费,更不是恶意逃费、欺诈骗财的违法消费;“适度摄取”的消费观,即物欲的享受方式和程度以合乎社会基本要求和增益身体健康为界,反对诸如酗酒等过度的消费行为;“节约环保”的消费观,即在个人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所需产品和资源的消耗过程中,注意节约,珍惜资源,不极度奢靡或为图排场、虚荣的铺张浪费,减少或避免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本身蕴涵的某种合理秩序和条理及其道德对存在于经济活动之中的合理秩序和条理的凝结,直接体现着“应该”之“则”本源于经济的“事实”之“理”。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交换价值论文; 自由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