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论文

培养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论文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关系论文,大学生论文,弘扬民族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前进。完成这一宏图伟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是用以维系、协调、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民族精神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起着强大的精神推动作用,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由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思想状况决定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弘扬与培育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这不仅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更需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渗透在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民族精神既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又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然而,推动民族进步,并不只是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而是要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两者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从逻辑上讲,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要在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弘扬。同样,民族精神又需要在弘扬中进行培育,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弘扬能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德育资源和舆论支持,而培育则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弘扬和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弘扬的角度看,中华民族5000余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了各族人民认可的内容丰富的民族精神,加上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和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中华民族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不仅要在学生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宣传。

从培育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机构、作为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高等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创造育人的文化氛围,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同时,学校要与家庭、社区、城镇、农村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构筑校外精神家园,丰富学生课外、寒暑假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在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弘扬和培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弘扬民族精神即将民族精神光大并传播出去,它是学校德育一贯倡导的,只是以往缺乏牢固的培育基础,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培育则强调从孩提开始培养,并使之发育成长,侧重于探索其内在规律,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更加切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进入我国,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下,往往出现食洋不化、良莠不分,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无法对社会文化热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此外,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也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精神支撑。所以,高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重在培育。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

自古以来,有中华民族存在,就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又为文化传统所涵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来说,其是历史的,然而中华民族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又是长存的、不朽的。中国古代所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如“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以和为贵”、“和谐万邦”、重视“人和”、强调“德莫大于和”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帮鼎新”的革新精神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尤为重要。国内外有眼光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年一代进行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传统的教育。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历史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前总统老布什上台后,反思忽视历史教育的教训,将历史定为核心课程,与英语、数学等课程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克林顿上台后又颁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从幼儿园起就向孩子进行历史教育。英国也将历史课作为核心课程。二战以来独立的亚非国家,对本国历史教育尤为重视。如韩国将“国史”课放在重要地位,其他教材可以多样化,惟“国史”只有一套,由政府组织编写。

高等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让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使他们真正深入地理解我国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时,为什么会选择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结合传统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这种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的认识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中华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发展、丰富,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性。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对此已做出证明。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形成的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焦裕禄”、“雷锋”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创业”、“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精神,如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以“98抗洪”为代表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必定会与时俱进,不断体现现实性,得到新的发展和充实。这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既不能固守“本本”,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本”,应正确处理好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同时,立足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更要注重民族精神的现实性教育。

三、爱国与敬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封建社会,爱国主义总是同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反对统治阶级内部昏庸腐败的斗争相联系的,当然也包含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的安全统一。近代以来,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反对依附帝国主义并出卖国家主权的反动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和贡献。这是因为如果经济不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也难以维持和巩固。

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涵。古人云,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精辟概括。爱国主义在当代更多地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不是靠坐而论道,靠说大话、空话、套话,而是靠把爱国思想化为爱国行动。可以说,爱岗敬业是新时期最广泛、最普遍、最经常的爱国主义行为,是爱国主义的典型表现。

由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等复杂原因,当代大学生在许多问题上呈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自我意识强,成才意识弱;参与意识强,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弱;求知、求新,但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自我,注重功利。大学生敬业精神的缺乏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长和成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爱国与敬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爱国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国的必然要求,它们都是建立在对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一个不爱国的人是很难做到敬业的,一个不敬业的人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国。高等学校要教育学生在爱国的前提条件下做到:1.热爱本职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2.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地位,一心一意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为民族多做贡献。3.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一个人如果只有敬业的良好愿望,而不具备敬业的各种素质,那么敬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刻苦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担当起本职工作的责任。4.有忠于职守的责任心。忠于职守是职业责任、职业义务、职业纪律的集中表现,必须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四、教育与实践

教育的本质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育人”。高校就是要通过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而达到培育人的目的。

育人要注重引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离不开对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要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必须加强民族历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真正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民族群体之中,内化于每个国民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离开了教育,民族精神就难以树立和增强,更不可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社会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反对腐朽统治、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无私无畏精神。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辉煌业绩。

育人要突出重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培育人的重要内容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里,突出强调了“育”人的多种形式,“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说到底都是为了培育人。高校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才能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形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舆论环境;只有不断地把高尚的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才能鼓舞和激励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贡献力量;只有下大力气创作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作品,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在进行精神享受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

育人要突出实践。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之成为国民的主体意识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既要立足于实践生活的土壤,又要指导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在谈到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时说“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民族精神教育无论其内容如何具体,表现形式怎样多变,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课堂,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标签:;  ;  ;  ;  

培养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