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图分类号】R8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098-01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常累及心脏,并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的主要原因。目前的诊断沿用的是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2002年2月修订的诊断标准。近年国内报告较多病例不完全符合KD的诊断标准,相当部分病例在排他诊断的过程中延误治疗时机。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显示,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急性期有明显升高,可作为KD诊断的良好血清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拟通过比较KD患儿与正常儿童血清中BNP的水平,了解BNP在KD患儿血液中的变化及意义,为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对象及方法
1.对象: 2006年3月-2006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临床诊断符合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5个月-12岁,平均2.6岁。对照组15例,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后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男9例,女6例,年龄为4个月-11岁,平均年龄3.1岁。发热时间在4-12d。
2.方法: KD患儿入院后均在未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检查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沉、血常规、微球蛋白电泳及血清BNP的测定。并同时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右冠状动脉及瓣膜的情况。对照组同样入院后治疗前进行BNP的测定。所有川崎病病例确诊后均予以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1g/Kg的单次输入共两天加阿司匹林50mg/(Kg.d)治疗。患儿病程依次分为急性期(起病至IVIG治疗前,3-7天),亚急性期(IVIG后48h,体温正常,病程的9-14天)恢复期(定义为体温正常,并出现指趾端的膜状蜕皮)。在疾病的恢复期再次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BNP及行超声心动图复查。
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s,两组比较采用用独立样本t或t`检验,川崎病组各期参数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
KD组急性期血BNP、CRP、WB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见表1
20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测定血清BNP值,川崎病急性期血清BNP值为421±38ng/ml,恢复期为27.7±10.2ng/ml,与急性期相比,BNP值在川崎病恢复期显著下降(P<0.01),同时CRP,WBC,ESR亦显著降低(P<0.01),而PLT则显著上升,与急性期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脏彩超值的变化。
对30例急性期KD患儿在IVIG和阿司匹林使用前均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1例出现轻度冠状动脉扩张,表现为冠状动脉的轻度扩张及迂曲,无一例出现冠状动脉瘤和心包积液。所有患儿的心功能 (EF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包括11例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EF值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人类BNP由32个氨基酸组成,拥有一对二硫键连接的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环状特征性结构,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反应心室压力与容量负荷的变化。心室首先合成的是一种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前体(proBNP),并储存在心肌的分泌颗粒中,经酶促反应裂解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NP和无活性的N末端(NT)-proBNP。BNP的半衰期为15~20 min,体外稳定性差。NT-proBNP的半衰期为60~120 min,在体外稳定 [1]。
利钠肽家族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其同族受体调节。现已发现A、B、C3型利钠肽受体(NPR)作者简介:包玉玲(1979-),女,江苏镇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均为跨膜受体。3型受体广泛分布于肾脏、心脏、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肾上腺及中枢神经系统。A和B型NPR是1030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鸟苷酸环化酶,通过第二信使环磷酸鸟苷(cGMP)介导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以及离子通道等而发挥作用。C型受体为清除受体、调节受体,通过G蛋白介导,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并激活磷酯酰肌醇途径,调节BNP的浓度。BNP的清除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C型NPR介导,将BNP内吞入胞,再由溶酶体酶降解;一种是通过细胞表面的非特异性的中性内肽酶(neutral endopeptidase,)打开利钠肽的环状结构而降解。第二种途径是BNP代谢的主要途径。NT-proBNP的清除途径是肾小球滤过,肾功能对循环中NT-proBNP的影响要远远大于BNP [2]。
作为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BNP具有利尿、利钠、降血压和松弛平滑肌的功能,BNP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1)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cGMP, 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2)抑制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释放及拮抗其生物学作用;(3)增加细胞内cGMP水平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舒血管效应;(4) 参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进而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发挥排钠、利尿作用[3]。
川崎病表现为全身的血管炎及心脏的临床症状,其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均非其特异的临床表现。腺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出现以上临床症状时,与川崎病的早期表现相似,此时鉴别诊断显得至关重要。Kawamura等[18]测定35例确诊川崎病及26例排除川崎病的病毒感染患儿的BNP值,结果在急性发热阶段,川崎病患儿BNP即升高,28例BNP >16.8 pg/ml,病毒感染组25例BNP〈16.8 pg/ml,BNP测定提示川崎病的特异性为96.6%,敏感性为86.2%,其中有3例诊断为不典型川崎病,BNP值分别为67.5,34.1和32.6 pg/ml。Kawamura等进一步指出,川崎病急性阶段,BNP的升高与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舒张末内径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表明BNP比心肌损伤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更敏感的检测到早期较小的心肌病变。测定BNP有助于急性阶段川崎病的诊断以及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早期预防川崎病患儿并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长期随访的监测指标。
论文作者:包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川崎论文; 患儿论文; 受体论文; 恢复期论文; 急性期论文; 血清论文; 血管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