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易理论的“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优化探索论文

基于变易理论的“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优化探索*

谢彦红

(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 摘 要] 变易理论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辨、学习内容、关键特征与变易图式等,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可以为“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以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为例,得到相应启示:变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对于“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的学理认知及其设计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后在处理上表现出三种重要的变易,即预设的、实践的以及体验到的;在教学中不仅应重塑教学观,突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而且应重塑设计观,设计出适切的变易图式,利用变易特征指导教学,同时应重塑活动观,准确定位学习起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 关键词] 变易理论;变易图式;“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观念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走进师范生的培养方案,目的在于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和教师专业素养。“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颇多问题。其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论认知缺失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对“教育研究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并不多。曾有学者探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建议将其理论性、方法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课程内容改革要适应教育研究方法学科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趋势,要反映基础教育研究及教师研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其理论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网络课程资源内容、教师行动教育内容体系[1]。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尝试用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开发,依据具有逻辑关系的角色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框架,以相对松散的方式展现课程内容[2]。总之,想实现课程的预期价值,需整体把握“了解常识、体悟方法、养成精神”的三维目标,构建基于不同学科教育方向需求差异的模块化课程内容[3]。还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然而从“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设计来看,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过分追求内容的表现形式, 没有充分重视其“关键特征”要素,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原理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文章试以马飞龙(Ference Marton)的变易理论为指导,对“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易特性进行发掘,开展实践探索,以期深化对“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及特性的理论认识,为同行提高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效用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变易理论关于“学习”和“变易”的解读

当代著名教学论专家马飞龙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变易理论,用以改进教学中忽视学习关键特征的弊端。其核心观点是学生通过审辨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来完成学习,“变易”是审辨的重要前提,透过变易聚焦学习内容。

(一)关于“学习”的解读

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意味着个体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熟悉、理解、领会事物。因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和受制于学校提供的条件,使得变易理论框架被证明“在剖析和描绘课堂教学上是相当有效和有独到之处的”[4]。它试图回答“在同一种学习情境里,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好,而有的学生学得差”的问题。该理论认为由于个体意识的知觉聚焦性特征,学生若要学到某种东西,则需要感知到将要学习的内容,识别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5]。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捕捉到没有注意到的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把“变易”带入到自认为顺畅的学习过程中[6]。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意识总是“假设其他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跟自己的完全一模一样”[6],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有这样的判断:因为以为自己讲过了,故而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自己已教授过的内容。而事实上,只有当学生识别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时,才能掌握预设的学习内容。识别以变易为前提,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如果某物的属性被识别出来,那么变易的维度同时也被识别出来;第二种方式,某物(作为整体)从一个情境中被识别出来,同时这个事物的部分也从其他部分和整体中被识别出来[7]。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人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体验事物的方式有关,而体验事物的方式又取决于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属性及其关系。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识别事物关键属性的数量及其关系有关。据此,教师必须确保学习任务与学习者所经历的世界融为一体,应把学习解释为学习者体验世界的方式的改变,这意味着任务的相关性必须被视为超越任务本身,并且对学习者有一些个人意义。

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内容”,内涵很丰富。它包括学习的内容以及运用这些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般方面(间接学习内容)和具体方面(直接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不同。作为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准备想教的内容,而实际上更多时候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而调整预先设计的内容,理清楚哪些内容不变、哪些内容要变。作为学生,在听课时却能识别并理解文学背后的东西,即为实际学到的东西。两种学习内容的差别让人们重新认识教学与学习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处理学习内容的方式将是导致不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7]。当然,不能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确定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呢?关键特征指变易维度的具体价值。例如学生开始着手选题时,他们可能会识别“新意”“有用”“能操作”。其中“新”“用”“作”都属于重要特征,而与之对应的“创新”“解决问题”“能被研究”是重要方面。个体只有在明确重要方面的前提下,才可能识别某项知识的重要特征。

由此,对“变易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学习内容是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只有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然后把它们带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配上适切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期望的学习结果;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同时包含结构和意义两部分,两者不可偏颇。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对事物的结构和学习意义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与自己实际学到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样态。

(二)“变易”及其图式

“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被没有太多研究经验的学生认为是“难啃的硬骨头”。而变易理论对学习的独特认识,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培养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下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对变易理论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1.对比:教师必须对讲授的现象和学习者感知的教学环境与学习任务的性质采取分析的立场,并识别那些教育上的关键方面,否则这些方面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为识别某事物的特征,可使用其他事物和它进行对比。例如为了让学生弄懂在价值要求上适合研究的题目,就必须有不符合此选题标准的题目与之形成对比,同时这两类选题之间的其他维度(如伦理性)保持不变。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注意并重视区别研究题目之间的不同。

2.概括:如果学习到的事物相互都表现出某种相近或类似的特征,那么就被发展成观察这几类事物的一个普遍性的维度,且会被轻易识别出,成为这几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当学生阅读一组用实证方法研究的文献时,就会发现这些文献的共同特征,即研究方法的运用方式、资料的分析方式和结果的呈现方式。由此,就概括出了与实证研究方法有关的共同特征。

问题2:问题假设如何提出?如何选择实验对象?如何选择实验的工具和材料?如何记录实验观测到的内容?如何整理和分析资料?如何报告实验结果?

根据相关的不扩散规定,生产军用核材料的瓦茨巴1号机组不能使用从国际市场采购的浓缩铀,而只能使用美国国产浓缩铀。美国国内目前没有可供用于满足军事需求的商业铀浓缩能力。因此,需要稀释库存高浓铀来满足产氚的需求。

4.融合:学生需要同时弄清楚事物的几个关键特征时,他们就应同时识别到特征发生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意识到“变化部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部分与作为整体的学习内容的相关性”[9]。例如教师让学生感受到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类方法在获取资料方式不同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两类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后成果表述的区别,学生才能认识到两类方法的资料收集过程和成果表述形式之间的差异。

图 1变易发生过程

由此可见,“变易理论”的变易发生过程恰好能说明学生在复杂的真实环境中合理运用“变与不变”,认清事物的关键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推进每一次的学习进程。在课堂情境中,当学习某个具体内容时,就在此过程中建立或运用了变与不变的范式:保持学习内容的部分属性不变,改变其他属性。这些变与不变的范式交互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的推进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二、变易理论在“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中的“变易”是“变化囿于不变之中”,其中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变化的属性将被识别到。这一结果将通过变易发生过程(见图1)图式完成,即“对比”“概括”“区分”“融合”过程[8]

(一)变易理论与“研究问题确定”教学

任何学习内容都包含结构和意义两部分。其中,结构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意义是一个“结构的理论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研究问题确定教学的改进研究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那些贴近学生自身经验、富有专业内涵的学习材料;在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之后,再引入具体研究问题确定的范围和方法,最后让学生把经验材料和问题解决的整体意义关联起来。根据变易特性,“确定研究问题”教学包含三种内容形式:(1)预设的,即教师课前要预先教给学生选题的意义、过程与策略;(2)实践的,即教师根据课堂练习的反馈,把学习重点放在选题过程中;(3)体验到的,即教师抓住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最终弄清楚了选题的意义、过程与策略之间的关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该教学过程的运用价值在于:对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深度分析非常重要,可运用变易图式提高教与学之间的实效性。

(二)变易理论与“资料收集方法”教学

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的法治抉择与规范分析——以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为切入点 ………………………………………………… 邹新凯(1.49)

在电力市场理论中,现货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是电力市场的核心内容,现货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建立,大大地提高了电力的交易量。与此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输电的需求以及配电的利用率。基于大用户直接交易模式与二级市场电力交易模式背景下,现货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比较常见。在售电企业与发电企业的交易中,具有统一的交易规则。在现货电力市场,其营销模式的建立,使现货市场的信息服务有条不紊的运行。主要包括二级电力市场与大用户直接交易市场的合作以及成本等。通过利用电力市场的服务信息,促进电力交易市场的平衡,推动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

宁都县是赣南脐橙主产区之一,脐橙种植面积1.33万hm2,年产量脐橙达60多万t,远销国内外。宁都脐橙平均产量可达3 000 kg/667 m2以上,平均产值可达1.2万元/667 m2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是目前赣南脐橙适种区内产业扶贫中最好的一个项目。柑桔红蜘蛛暴发常造成脐橙减产以及脐橙树势虚弱,为害严重时造成脐橙逐渐死亡。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诸多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风俗,并且实践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这样调动高职学生对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参与高职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把握我国传统节日,让高职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设计跟踪微分器.由于后续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设计中需要系统摆角控制误差及其微分信号,同时也为了限制误差信号的变化率,柔化控制误差信号及其变化率,系统跟踪微分器设计为

教师再次明确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1)教育实验法与教育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的区别;(2)每一种实验设计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操作要求。以上两点才是重点提问内容。下一步问题设计的重点显然要围绕给定阅读文章对教育实验法及其具体实验类型的运用而提问。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用变易理论提出的对比、概括、区分、融合四类思维方式即可。研究者根据课例的相关描述,补充以下问题:

问题1:实验研究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3.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变的方面,让学生从整体中把握事物的关键特征,需要对相近事物进行划分。例如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研究假设表述的不同类型,教师让学生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运用不同方式表述研究假设,从而加深学生对研究假设描述的深刻理解。对随机抽样方法中不同类型抽样的运用条件的划分,也是如此。

事后,杨秋香听媒人说公婆不太乐意要她这个儿媳妇,想想要是吹了这门婚事,再找这样的富户实在是难。再想想自己已跟杨力生睡了多次,生米已做成熟饭,又见杨力生对她一直没变心,便干脆和杨力生公开谈恋爱了。日久天长,杨力生的父母见拦挡不住他们,只好勉强答应这门亲事。

问题3:什么是实验研究?基本特征是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学生的初始理解。“问题1”是学生的参考框架提问,“问题2”是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问题3”是针对学生的概念提问。根据学生对初始理解类问题的回答,教师再把预设的学习目标与此进行对比,剖析出学习的难点是“学生没有抓住教育实验法的独特性”。

具体到一种研究方法的学习,确定有效的提问内容会使教学目标更顺利达成。根据变易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教学提问内容设计主要抓住以下两点:一是针对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开展学习活动,二是运用对比、概括、区分及融合四种思维方式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易理论将学习内容分为学生的初始理解、教师预期的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或特征。下面运用变易理论设计“教育实验法”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变易理论。教师先请学生阅读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用教育实验法完成的文章,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研究过程会受影响吗?

问题2:不同实验设计类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3:如何汇报教育实验报告每部分的内容?

问题4: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与评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资料收集方法”是其中之一。在研究设计中,经常有学生搞不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最适合哪类研究方法。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确定研究方法的关键特征。曾有研究者指出选题与研究方法、视角有直接关系。选题表面上看似研究者能研究什么,实质上是研究者选用什么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解决问题。资料收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研究问题解决的程度。教师根据预先调查,初步拟定学习目标为“弄清资料收集方法的运用”,并明确其关键特征:(1)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工具、特点及过程;(2)自己能够使用或擅长的收集方式,如电子文献收集、纸质文献收集、实地访谈等;(3)围绕研究对象特别是课题所涉及的关键概念收集资料。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不同的变易,学生提高了对资料收集方法运用的能力。利用不同水平对于“如何选择适合的资料收集方法”理解的变易,初步确定了“弄清资料收集方法的运用”这项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资料收集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很多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的,变易理论恰好能助一臂之力。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变易发生过程,抓住该部分内容的关键特征,并在不断练习中检验其学习效果,灵活调整学习内容。

以上四个问题的内容是围绕表示教育研究活动时序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体现了对比、概括、区分和融合。通过以上具有清晰思考内容(做什么)和思维路径(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自己就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完整性。

商鞅是管仲之后又一位在财政经济改革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改革家,其实行的改革比管仲更为深刻,影响更为深远。由于他的变法,秦国一跃变成富强的先进国家,为日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新兴的封建地主制日后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中有商鞅的重要贡献。

三、变易理论对“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的启发

变易理论对“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突出学习内容的特征以重塑教学观,准确定位学习起点重塑活动观,利用变易指导教学以重塑设计观。

(一)重塑教学观,突出学习内容特征

在变易理论看来,学习内容是最直接的学习目标。因此,“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等同于教材、课程设定的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与教材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何价值,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热衷于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设计,就容易割裂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而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掌握,才是形成学生研究能力的关键。结合变易理论,在“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首先应选择最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其次要考虑学生应掌握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可能面临哪些学习困难等。要想提高“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上来。因为变易的存在,“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向的、静态的“照单全收”过程,而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把“预设内容”转变成学生“体验到的学习内容”,促成三者的一致性[1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变易理论”强调学习内容上的关键特征,这就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抓住教学的关键。

(二)重塑活动观,准确定位学习起点

已有研究表明,学生毕业论文和课题研究出现了“不懂、不会、不乐”的现象,且较为明显。是因为学生偷懒,还是课程问题?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建立又取决于学习者能否以新的或有意义的方式成功审辨并把握到关键的学习内容以及具体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所以,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包括:(1)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感性认识影响了他们重新审视该学习内容;(2)学生没有接触过适当的、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基本学习经验或基础知识等;(3)学生没有抓住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及其联系。因此,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适合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特征,最终达到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

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事物特定方面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较为容易确定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关键特征。变易理论既为水平高的学生抓住关键特征提供了直接线索或潜在提示,也为水平低的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传统课堂认为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认识集合”感受不同的观点,变易理论则认为应对此作出改变,改变或增强对待事物的原始观点。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弄清楚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际差别,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提供依据。对学生之间的差别情况了解越细致,就越容易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越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经过反复优化,最终确定以报废磅台为基础,焊接6寸钢管为立柱,其上安设10m皮带架,最上面安装滚筒。通过机电维修车间近十天的焊接,滚筒筛装置最终在车间厂房内预制成型。然后整体转运至煤场进行安装调试。

(三)重塑设计观,利用变易指导教学

虽然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以一定量的重复练习为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在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教学内容。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的处理往往生搬硬套,“只管教不管会”,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研究方法”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变易理论启发教师,如果学生没有辨别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仅仅依靠重复练习,那么只会造成“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甚至苦苦相逼”,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人类意识的焦点是有倾向性的,因此学习应该突出事物的一些关键特征,并使一般特征成为背景。“变易”教学设计的主旨是当事物不断变化并出现关键特征后,让学生学会判断。有研究指出,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地明确哪些方面需要变化、哪些方面可以不变,以帮助学生识别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征同整节课的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11]。如抽样方法的教学,教师应首先弄清楚不同学生对“抽样”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认识程度抽离出“抽样”这一知识的关键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识别其关键特征,从而加深对“抽样”的核心要点的理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过程,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融入了变易理论的“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充分发挥了“亲生性”,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堂实践。综上可知,变易理论是解释学习过程的一种理论。该理论在“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关键特征的确立、促进学生掌握新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不过,要将变易理论普遍应用于“教育研究方法”教学也存在一些难题。首先,变易理论只能解决部分的学习问题,优质教学法也只能解决部分的学习问题,若把变易理论和优质教学法结合起来,就有可能解决更多的学习问题。如何有机结合,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其次,融入变易理论的教学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这对于某些应付考试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学生配合才能解决。最后,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主讲教师需要为每一节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变易理论与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之间的契合性,辩证地对待变易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功用。

参考文献:

[1]金哲华.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改革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09(8):66-67.

[2]郭 炯,杨慧玲.基于角色典型活动分析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以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4):63-70.

[3]曾晓洁.《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价值的实现路径——基于行动研究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5):1-4.

[4]Runesson U.What is It Possible to Learn?On Variation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Learn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6(4):397-410.

[5]Marton F. & Pong M.F..On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Learning[J].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2006(2):193-220.

[6]黄志军.变易理论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优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11):122-127.

[7]植佩敏,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8):33-37.

[8]Marton F.,Amy B.M.Tsui.,et.al.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Mahwah,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Publishers,2004:16.

[9]陈红兵.创设有效的学习空间——变异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学报,2013(5):52-60.

[10]Marton F. & Booth S.A..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ew Jers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7.

[11]李艳莹.运用变异理论促进学习更好发生的路径探析——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变异教学改革实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67-70.

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n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Variation Theory

XIE Yanhong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0,China)

Abstract :The variation theory aims at promoting learners' learning and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discernment,learning content,crit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variation.As a teaching theory,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s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s an example,and obtains corresponding enlightenment:The main viewpoints of variation theory have important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fter the teacher grasps the teaching content,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variations in handling the content,namely,the intended,the enacted and the lived;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reshape teaching conception and highligh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content, reshape the conception of design to design the appropriate patterns of variation for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to guide teaching,and reshape the conception of activity to accurately locate the starting point of learning for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learning of students.

Key words :theory of variation;patterns of variation;“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teaching content

[ 中图分类号] G642.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 2019) 04-0051-08

【收稿日期】 2018-09-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专业资本视角下优秀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多案例研究”(编号: 17YJAZH095);山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教学学术的视角”(编号: YC2017076)。

【作者简介】 谢彦红(1976—),女,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课程教学,教师发展。

(责任编辑: 李文玉)

标签:;  ;  ;  ;  ;  

基于变易理论的“教育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优化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