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形势与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形势论文,思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5)06-0003-11 2008年以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基本实现了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化、制度化与机制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域迅速拓展,合作水平大为提高,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有利势头。但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两岸各自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两岸政治互信不足,两岸经济关系面临着市场动力转换、传统贸易投资增长趋缓、两岸产业总体互补态势下局部领域出现竞争、制度化合作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等新现象、新问题,步入所谓“深水区”。通过深化合作特别是制度化合作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克服和解决两岸经济合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转型升级和加快整合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但制度化合作水平与两岸政治互信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未来两岸关系无法确保和平发展,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将受严重干扰,甚至不进则退。 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与全球经济新变局 推进和实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向。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同于国际上一般国家或经济体间的经济一体化。现阶段特色的主要体现,就是两岸关系通过基于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的和平发展,实现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并以制度化合作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另外,考虑到两岸关系的现实政经情况,推进两岸经济融合过程中注重照顾对方尤其是台湾岛内的合理关切,相互开放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 实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岸比较利益优势,通过整合双方在生产要素、资源、市场、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推动经济共同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有利于两岸经济实现包容性发展,尤其在两岸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等逐步拉近的形势下,通过对两岸经济与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与分工,可以减少双方的重复建设与无谓竞争。三是有利于两岸尤其是台湾更多民众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和大陆改革开放成果。传统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参与主体主要是两岸企业,其他群体只能间接受益;而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并充分运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有利于扩大两岸民众的参与面,使更多中小企业、农民和青年人直接受益,从而增加两岸社会公平。四是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有利于两岸共同参与全球及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和实现两岸经济合作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五是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整合,通过不断扩大相互市场开放,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逐步构建自贸区或共同市场,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坚实经济基础。 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应对当前全球及两岸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正在兴起,对两岸各自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关系正产生深远影响,两岸经济关系传统发展方式与结构正在产生重大转变,使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面临历史性挑战,也孕育着新的重大机遇。 1.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引发新的不均衡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生一系列深刻和重大变革。近年来在发达国家饱受金融危机之痛后,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感受到全球贸易再平衡、资本再平衡、经济增长再平衡与社会再平衡之痛。从贸易再平衡看,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额在金融危机前后收窄,欧盟已从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包括海峡两岸的出口减缓成为现实趋势。在资本再平衡方面,近来由于美联储退出QE及加息预期升温,国际资本正改变金融危机后大举流入新兴市场态势,呈现出回流发达市场的“资本再平衡”态势。这种贸易与资本的再平衡,也促使发达经济与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再平衡①。IMF2015年4月《世界展望》指出,世界发达经济体将先降后升,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的再平衡仍在沿续。发达经济体的潜在增长预计会小幅上升,由2008年-2014年的平均大约1.3%的水平升至2015年-2020年的1.6%;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潜在增长预计会进一步下降,由2008年-2014年平均大约6.5%的水平跌至2015年-2020年的5.2%②。又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15年第1季度,全球17个最大发展中经济体总共使全球贸易增长率下滑0.9个百分点,相比2000年至2014年它们平均每年为贸易增长贡献的2.5个百分点大大倒退,当时这些经济体占全球贸易的43.3%③,金砖国家的表现转而弱于非金砖国家。 2.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正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不平衡增长,除了短期因素外,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全球产业技术重大变革已初现端倪,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一,在页岩油气及新技术变革推动下,尤其石油等能源价格的下降,推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持续复苏甚至出现“复兴”。 第二,全球产业技术步入新一轮创新期。目前对是否开启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及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内涵仍有争论,但新的产业形态与重大技术创新已在进行之中,这其中尤其以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为代表。德国“工业4.0”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智能化,是德国“工业4.0”的灵魂④。新一轮产业技术的重大创新,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第三,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产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性、竞争性加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实施“再工业化”策略,发展中经济体更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由于现阶段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主要的创新和新技术革命策源地,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上仍处于技术学习和模仿阶段,未来产业创新和新技术革命将推动发达经济体率先进入趋势性复苏⑤。这一复苏过程将吸引全球资金、人员等流入,进而使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形成竞争性。新兴经济体也正面临分化,创新能力较强的经济体将升级换档,创新能力弱的经济体面临“夹杀”。 第四,争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话语权的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强通过区域一体化来建立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如标准和门槛更高的TPP、TTIP等,为其“再工业化”和出口提供新平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扩大自身需求的区域经济合作,如RCEP等,以扩大传统出口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海峡两岸经济与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升级压力。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在海峡两岸也有明显表现。国际金融危机后,2010年海峡两岸均取得令人瞩目的高速恢复性增长,但此后两岸经济增长逐渐下行,并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形成一定反向走势(参见图1)。大陆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中高速增长,下行压力不减;台湾经济则出现“闷经济”形态,2015年经济增长率面临“保1%”的艰困境地。在这场全球经济的重大变革中,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境遇,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增多。

图1 海峡两岸及世界经济增长态势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从产业发展来看,面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到来,两岸均面临是延续传统的学习、模仿、追随发达经济体之路,还是加强自主创新参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新的方向选择。当前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呈现的态势显示,海峡两岸均难以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依靠后发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已是两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从基础条件来看,两岸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和基础,工业配套体系较完整,出口竞争力较强,一些产业和产品已在国际上居领先和重要地位。大陆有着支持创新、品牌和通路发展的庞大内需市场。两岸人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国际化人才增多,也具备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两岸创新的其他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等也积累了较好基础,因此两岸具备推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基础条件和“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但两岸面临的挑战也同样严峻:第一,两岸产业同样面临来自发达经济体先进制造业与发展中经济体传统产业的“夹杀”,当前大陆部分制造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面临与1990年代初期台湾制造业很相似的境地,即前有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推动的高端制造业以及能源价格下降后重获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后有要素价格更为低廉的发展中经济体制造业,面临两端双向挤压的空前竞争压力;台湾制造业也再次面临相似境遇。第二,两岸产业创新升级均面临缺乏自主世界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与零组件对外依赖、创新体制不完善等障碍,经济下行压力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提升等也制约制造业加强自主创新。第三,两岸均面临全球经贸规则变化的挑战,尤其美国主导的TPP、TTIP等,将对两岸产业发展和两岸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出新挑战。 二、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动力步入换档期 全球经济深刻变革及两岸经济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对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1.两岸经济发展策略面临方向性选择。在全球经济变革影响下,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与高速增长难以长期维系,正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为应对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大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规划,确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任务,是要突破当前大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其主要内容,也是借鉴“工业4.0”概念及国际上制造业创新先进作法,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展示大陆确立了走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发展路线。 “一带一路”建设是大陆应对全球市场、产业竞争新格局及经贸规则竞争,全方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今后大陆对外经济开放的重要方向,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建设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互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将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也将加大中国制造业优势产能向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扩散与联结,扩大和延伸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市场空间和产业链,从而将提升新兴市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⑥。 台湾为应对国际经济与产业变革,近年来先后提出促进传统产业高值化、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国际化和科技化的“三业四化”产业转型策略,提出发展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发明专利等“四大智慧型产业”,以及国际医疗、国际物流等“十大重点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近来,台湾又提出“生产力4.0发展方案”,将结合智能机械、产业大数据、供应链联网等,整合智能制造与服务技术,打造产业发展全方位系统整合解决方案,发展3D打印技术,推动优势设备、材料、关键零组件、软件、整合系统自主,并选定电子信息制造业、金属运输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食品及、纺织制造业、零售及物流服务业、领航农业(兰花、种苗、菇类、海洋渔业)等,“深化其企业内垂直价值链智能化能力,以及打造产业水平供应价值链智能化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国际接单能力”。目标是到2024年“领航”农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人均生产总额分别提升70%、60%和40%⑦。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创新中,台湾作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自196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与“工业3.0”时代密切相关。但纵观台湾工业化历程,虽然制造业主导产业尤其是IT产业与发达经济体的“工业3.0”几乎同步,但主要是美日欧产业外移和扩散的结果,产业经营与发展形态以OEM/ODM为主,缺乏自有标准、核心技术、关键零组件、自主品牌以及通路,基本上是发达经济体产业的附属。全球新一轮产业创新中,台湾推动“工业4.0”有一定基础与机会,但难以再像过去那样依靠承接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来完成,必须更多依靠自主创新。台湾在推动“工业4.0”进程中,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延续过去承接方式,继续依靠美欧日产业和技术扩散与转移发展“新经济”,如蔡英文2015年访美时即公开提出“希望和美国建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下一世代基础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物联网、云端、大数据,以及以资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工业4.0”⑧。二是立足自主创新,力争在“工业4.0”时代居有一席之地,并通过两岸产业合作和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建构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与相应平台。 2.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日益浮现。全球经济与产业的重大变革,使两岸经济关系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重大挑战,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 第一,两岸贸易投资相互依存态势稳中趋缓。国际经济变革、大陆投资环境变化与经济转型,使两岸传统的投资贸易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导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微降,大陆对台进出口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参见图2)。从投资来看,虽然台湾方面统计核准赴大陆投资额仍在增长,但大陆方面统计的台商每年实际投资金额已从2000年初期的30亿-40亿美元左右,下降至近年的20多亿美元,投资件数也从4000多件下降至2000件左右。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减缓,一方面台湾制造业向大陆转移减慢,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陆加工出口台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投资与出口均趋于下行;另一方面是随着大陆投资环境变化尤其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升高,部分大陆台商制造业转向东南亚甚至北美投资,并带动台湾对东盟等贸易比重迅速升高,台湾对越南等东盟6国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约15%左右迅速上升至2013年的19%左右(参见图3)。

图2 两岸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台湾“陆委会”,《两岸经济统计月报》,2015年6月。

图3 台湾主要出口地区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15年10月。 第二,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市场动力面临重要转换。以台湾制造业向大陆梯次转移、在大陆从事加工出口并拉动两岸贸易的传统发展方式,正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日益严峻的挑战与制约,而大陆内需市场因台商转型升级困难尚未成为拉动两岸贸易新的主动力。2008年以来两岸贸易方式正在发生迅速变化,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贸易比重趋于上升(参见图4)。同时,当前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也在孕育着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新动力,即:随着大陆逐步由工业化社会向服务业社会转型升级,以及台湾服务业迫切需要拓展外部需求市场和增加国际竞争力,两岸经济发展阶段正呈现新的互补发展优势,两岸服务业合作正在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新动力。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开展,两岸服务业合作迅速发展,服务业占台商大陆投资比重迅速升高(参见图5)。但两岸服务业深层合作需要更高层次的制度化、机制化安排,《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虽然签订但在岛内受到阻碍仍未实施,直接阻碍了两岸服务业合作深化进程。 第三,两岸经济互补传统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局部产业出现竞争性。自1980年代中期后,台湾由工业化社会向服务业社会转型,大陆则步入工业化加速时期,两岸不仅在经济发展阶段上高度互补,而且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禀赋也高度互补,互补优势是推动过去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主要动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产要素价格的升高,两岸传统要素价格互补优势减弱;尤其大陆产业体系日趋完整态势下,两岸在制造业领域由过去高度互补转向局部领域的竞争性发展,岛内关于所谓“红色产业链”对台湾产业的排挤效应担忧上升。在传统互补优势减弱,新的互补优势未有效发挥前,两岸局部领域日趋升高的竞争性,对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政经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图4 2008年以来两岸贸易方式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图5 台商大陆投资产业结构变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投审会”。 第四,两岸经济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复杂化。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交流领域的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参与的群体日益扩大;同时两岸经济关系的转型升级,也会产生利益再分配效果;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的缩小和局部竞争性的出现,也使两岸利益关系趋于复杂。但总体看,经济合作对两岸多数民众特别是岛内民众的利益远大于冲击。近些时间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在台湾岛内被质疑和指责为“财团获益”、民众无感,是政治力与利益分配复杂化纠葛的产物。事实上,两岸贸易投资本来以企业为主体,一般民众并未直接参与,只能间接受益;而且两岸经贸往来在台湾本来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正是中小企业掀起第一次转移大陆的投资潮,财团和大企业进入大陆市场反而较晚,台湾金融机构开拓大陆市场更是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后才开始。所谓两岸经济合作成果“财团化”是一种政治扭曲,与事实严重不符,但这种责难当前在岛内社会有蔓延之势。当然,也要看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果直接受益面不够宽的一面,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成果的直接受益群体,一方面需要双方公权力部门推进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另一方面更要通过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来实现。 三、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全球经济与产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两岸经济面临的历史性转型升级,两岸经济合作因而步入转型换档的重要关口和“深水区”,两岸应该以深化合作化解深层制约因素,以经济融合发展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变化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以深化制度化合作作为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两岸经济合作深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深化发展才能逐步化解。如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动力的转换,就需要双方进一步开放市场和推动自由化,降低两岸货贸关税,扩大双方市场准入,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破解两岸局部产业竞争性问题,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政策互动平台和机制,加强双方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沟通与协调,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两岸经济合作成果要让更多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基层民众直接受益,更需要深化和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如目前台湾中小企业更多集中于服务业,深化服务业合作可使其直接受益。反之,如果阻碍两岸经济合作进程,不仅无助于化解两岸经济合作出现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扩大和加重。 2.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要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当前全球经济变革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新到来之际,海峡两岸面临共同的境遇;相比而言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具备应对全球挑战的基础条件,也必须走自主创新、加大培育内需及周边市场的自主升级之路。台湾是小型海岛型新兴经济体,若结合大陆市场走自主创新之路,有利于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大陆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对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具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与“台湾生产力4.0”的诸多“领航产业”内容趋近,其中蕴含着重要合作机遇,也存在着竞争性发展的挑战。大陆“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适当参与预留空间,若台湾能够充分把握,不仅将使市场腹地纵深扩大,还可望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机制,有助于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反之,在大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与沿线国家签订FTA及扩大市场开放过程中,台湾通过ECFA在大陆已取得的部分先机也将存在弱化的可能。 3.以创新合作作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今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将产业合作创新作为重点内容,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一是应在各自推动产业技术变革的策略中,将两岸产业合作创新纳入各自规划和政策体系中,鼓励两岸重点创新产业与项目开展合作,推动两岸创新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发挥互补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在合作方式上,以产业链合作带动创新链合作,加强两岸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合作与整合,重点在关键零组件加强合作,加强两岸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合理分工布局,如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二是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发达经济及其它新兴经济体竞争力较弱,但相对高于大陆服务业(参见图6),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推动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腹地与机遇。深化两岸服务业合作应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并结合两岸创新合作,重点开展两岸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三是加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增进社会公平分配,并以园区合作、电子商务、互设采购平台加强两岸各类企业协同发展。四是两岸产业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两岸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与机制,共同建设跨境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园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次区域合作机制与重大项目。五是提高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建构两岸产业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与平台,加快ECFA后续商谈,提高两岸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加强两岸产业创新合作的规划指导与政策支持,等等。

图6 1997-2013年海峡两岸服务贸易RCA指数 资料来源:转引自,张若楠、杨波,从优势理论探析台湾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亚太经济》2015年5期。 4.政经互动将决定未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方向。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的转型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密切相关,经济合作的制度面与市场面已高度相关。2008年以前,两岸经济交流在市场动力推动下,缺乏合作机制仍能持续快速发展,但这种经验难以再应用到当前的两岸经济关系。在当前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传统市场动力减弱情况下,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与制造业创新合作,更需要两岸通过制度安排提高自由化水平,来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诱因,注入新的动力。2008年以来,没有制度化安排,就没有今天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果;而两岸经济合作成果的延续和扩大,更需要制度化的保障和促进。同时,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两岸政治互动密切相关,如果两岸政治基础不牢、政治互信降低,必将影响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运行;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也将受到重大挫折,进而对两岸经济特别是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①管清友等:《再平衡之痛与中国出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3年7月15日。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不均衡的增长——短期和长期因素》,2015年4月。 ③乔纳森·惠特利金奇:《新兴市场引发新一轮全球衰退?》,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年6月15日。 ④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2期。 ⑤宋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走势与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3月。 ⑥金奇(James Kynge):《全球供应链的巨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年6月2日。 ⑦(台湾)科技会报办公室:《生产力4.0发展方案(草案)》,2015年7月23日,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les/報1科技會報生產力4.0(M).pdf。 ⑧《蔡英文于CSIS演说:台湾迎向挑战——打造亚洲新价值的典范》,http://csis.org/files/attachments/150603_Tsai_lng_wen_transcript_chinese.pdf。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升级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与发展的形势与思考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