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成果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4)-01-0010-06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很少有文章深入探究,而这对于理解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等角度对此作一探讨,谨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一、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之路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实践时,只有实现民族化,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同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中国化。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在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正确和错误长期反复的更替中,毛泽东深思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9月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他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并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页。)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阐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由此可知,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要求:第一,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和外国经验,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第二,体现民族性。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第三,有新的理论创造。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上,而应该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使之理论化,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的新结论、新观点。第四,由于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时代、阶段的变化而发展,所以,同时代、阶段特征相结合,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成果。
正是由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轨道,从而才在理论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创新之门。此后,才有了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才有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的到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又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长点和有力指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坚持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这‘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2页。)这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又一重要线索。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明确地提出并一直坚持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总结概括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指出衡量党的政策及其路线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以及帮助之大小,要看它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还把党的建设比作“伟大的工程”,并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这些基本原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坚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为直接。第一,毛泽东论述了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因而加强执政党建设极端重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来的。第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第三,毛泽东科学规定了执政党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的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定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第四,毛泽东阐明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组织基础是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第五,毛泽东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强调必须反对和防止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禀承了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里所说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人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所以,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新中国建立前后,但由于我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因而比较多地照搬了苏联的一些做法。1956年,苏共二十大披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许多弊端。这促使毛泽东以苏为戒,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第一,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第二,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充满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第三,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四,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第五,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强调我国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第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多种成份并存的思想。“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70页。)第七,提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个人与个人之间多劳多得,承认差别。第八,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向一切国家学习。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仅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来源。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9~10页。)
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深刻的启迪
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它所提供的理论创新经验和创新精神给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以极其深刻的启迪,也内在地规定了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性。
第一,坚持科学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先决条件。理论创新“新”在它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时代精华。科学精神使创新成为可能,违背科学精神的创新只能是导致失败的创新。
毛泽东思想是坚持科学精神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这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中。一是创新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为所欲为,必须以严格的“实事”为基础和对象,而不断“求是”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坚持了实事求是精神,因此也就坚持了科学精神。二是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并不都是正确的,更不是理论本身,必须通过群众路线进行集中、加工、去伪存真和提高升华,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这就是说,坚持群众路线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科学精神。三是创新集中表现了主体性。如果在创新前就被规定创造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创造的过程与方式是怎样的,那就不可能去创新。独立自主精神渗透在科学精神之中,是科学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坚持了独立自主精神,自然就坚持了科学精神。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创新精神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深刻的启迪。江泽民以科学的精神,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总结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新”在它破了旧,立了新。破旧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理论创新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此时,在共产国际和我们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因此遭到重大挫折并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实践表明:脱离国情,教条主义地死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着解放思想的巨大动力,冲破了共产国际和我们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社会状况,开辟出一条前人既没有说过也没有走过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解放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过程中,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江泽民说:“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50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解放思想的精髓,引导着党和人民转变观念,破除教条,摆脱桎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超越。
第三,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理论创新“新”在它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因此,理论创新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试问,要是毛泽东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反映中国具体情况的、首先建立农村根据地、发动农民组织革命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去取代“左”倾教条主义者所照抄照搬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中国革命怎么可能从严重挫折乃至绝境中挣脱出来而取得伟大胜利?又怎么会形成毛泽东思想?就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来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才有生命力。
毛泽东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经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启示是极为深刻的。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38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因为,它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正如胡锦涛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4页。)而且,从2000年初江泽民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到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对其系统化,再到十六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充分展示了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四、毛泽东思想对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发展是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重要一环
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和人民群众的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核心内容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是,“三个代表”的概括,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代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艰辛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思想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深化了唯物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认识,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重要一环。
第一,生产力标准是评价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根本标准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观点,坚持运用它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并且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4页。)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毛泽东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页。)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毛泽东则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页。)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提出用生产力标准衡量政党作用的观点。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毛泽东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准确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说明了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即是说社会意识可以促进或延缓、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作为社会意识基础的文化,同样也可以促进或延缓、阻碍人类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人类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就非常重要了。
毛泽东历来重视对文化问题的研究,重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在这里,毛泽东将“新文化”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就是强调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新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在内容上是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而形成的,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其承担者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其社会功能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的先进文化、如何保持文化先进性,毛泽东提出许多宝贵思想。如“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文化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搞技术革命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
毛泽东有关文化的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说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巨大作用。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三,共产党人一切言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促使人民群众不断去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因,永远是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各种利益。马克思早就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惟一宗旨,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观点,同时,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又更加贴近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如他明确提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张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必要的改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为真理而斗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观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说明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巨大作用。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三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第6~7页。)。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科学精神论文; 时政论文; 党建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