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道家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家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 )05—0009—12
90年代道家研究汇成一股热潮。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量新的学术观点,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对近10年来道家研究宏观方面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一、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80年代的“儒学热”和“文化热”中,许多人习惯于以儒学来泛论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化,人们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比“儒家”远为宽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道家思想研究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学者们针对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儒道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强调道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史是以道家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而以儒学为中国哲学史的主干的流行见解似是而非。主要理由有三:1、 在时间上老子早于孔子,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2、中国哲学史中的多数重要概念、 范畴都出于道家,如:道、德、有、无、理、气、太极、无极、心、性等;中国哲学发展的每一重大阶段及每一重大学派也无不深受道家的影响,特别是在理论架构方面,如:稷下学派、魏晋玄学、佛教、宋明理学等。3.儒学是以政治伦理学为主体,不能担当哲学之名,而道家思想则与西方哲学处于同等且对立的层面,被西方思想家视为中国真正的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为时几年的争论之后,有学者对自己的这种观点给予了更明确的界定。指出自己是从专业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哲学史的主线及主体思想而提出道家主干说,而不是指道家文化主干说,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礼制文化”,儒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在伦理学史上更居于主干地位。但道家之为中国形上学之主干是无可争议的,而人生哲学之深邃及其精神境界之高远则非伦理型的儒学能望其项背。由此看来,关于道家历史地位问题的讨论有益于从学理上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今后的探讨将会更多地集中在具体问题上。
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儒家的地位高于道家。有学者认为,探讨是儒家还是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主干地位,不应以谁首先建立完整的哲学框架为标准,也不应以西方哲学的“主流一直是形上学与知识论”为标准,而应重点探讨中国哲学之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质是怎样被决定的;还指出《易传》、董仲舒、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是以儒家为主。
也有学者认为孔、老两家对中华民族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两大流派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儒家偏重在朝,道家偏重在野,所以孔子的影响大于老子。
第三种观点认为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并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北方系统以儒家为代表,而南方系统以道家为代表。
还有的学者不是一般性地判断儒道优劣,而是具体地探讨道家、儒家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持此观点的学者指出道家思想的发展路向呈现为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它为现实政治的反对派提供理论依据,处于异端地位;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建构者,处于正统地位。有学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汉宋时代的本体论学说无不受到道家的启发;儒家是中国伦理学说与传统道德的奠立者,古代的封建道德与有益社会发展的传统美德都是儒家所提供的。
二、道家的思想特质和思维方式
近年来学者们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的框架,更注重从整体精神风貌上内在地分析道家学派的理论建构、思想特质。虽然针锋相对的争论不多,但学者们对道家基本思想特质的认定却各抒己见、众说不一。
有学者认为道家提出了道先天地、逍遥悬解、玄同齐物、全生贵己等许多玄远深湛的思想,创立了本体论学说,在哲学上达到了理论思维的较高水平。而在社会现实人际关系及规范中追求回归自然构成为道家各派的共同基调。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超越思想模式,把作为理想目标的“道”看成既与现实隔离又能与之沟通;它对现实的否定主要是揭露和批判“礼乐”文化的异化,并非否定“礼乐”文化。还有学者认为道家的主旨在“道法自然”,其基本哲学思路是探究万物的总法则,以此解释事物的基本属性,并以领悟万物的总法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多数学者认为整体性直觉思维是道家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色,但在具体论述上又有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维方式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反的思维方式,二是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三是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四是天地人整体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这四种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两个原则:一是推天道而明人事及天地人一体观,一是对立及循环观。前一原则体现了道家思维的史官特色,其要点在于从自然现象中确定社会、人生的法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家崇尚自然,以为自然既是人的内在本性,人必须反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本性,实现自己的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形象思维既把握了宇宙和人生的一般哲理,又取得了通俗、直观的教育效果和审美感受;其直觉思维既体现出一般直觉思维的突发性、直观性、全体性、深刻性和猜测性的共性,又具有神秘性、高层次性、反经验性、逆时间性的特点;其模糊思维由于体现在多种思维方式之中,具有更为模糊的特质。
第四种观点认为道家学风在方法论上的特色,可概括为通过相对主义而导向辩证智慧;承认事物普遍的相对性,避免认识上的片面、绝对和独断。
另有学者指出,当代西方哲学公认构成哲学理论的思维要素有四个,即经验思维、理性思维、直觉思维、洞察思维,而在道家思维方式中,这四个要素都能发现。
三、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不仅在深度上有重大突破,在研究领域上也有重大拓宽,例如,在关于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方法是研究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念的重大作用。有学者指出:一些现代著名的科学家如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有向道家思想归复的特征,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李约瑟甚至自称“名誉道家”,他认为道家的有机论世界观是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的先驱,它将为未来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道”的概念提供了一种适合新科学的潜实在观,其生成原理将替代19世纪启蒙哲学“分析重构”的方法论,其循环论对于克服资源、能源和信源危机具有回天之力,其“自然无为”的思想可为科学人文主义者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第二种方法是将道家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研究。有学者认为道家和德里达思想对语言系统的解构是它们的相通之处,但德里达哲学在解除语言结构,摧毁一切意义构作后,只是一无肯定而到处分歧的无;而道家哲学却有“道通为一”的肯定,即摧毁人为的意义构作,解除语言、思想和礼仪所构成的成心偏见以后,却是一逍遥自由的释放世界,而由之能生出万有及文化价值,是天地万物及人生价值所以可能的本体根基,由此人与人、人与天地、人与上帝或文化与文化间均可有感通,而不落入后现代主义和德里达思想之虚无而引发的隔绝异化。有学者认为行走的意象支配着老庄和德里达的思想路线,然而在对行走的诠释上双方遵循的文化逻辑不同。从解构的观点看待老庄,则老庄哲学建立在自然与人为的本体论差别的基础之上;而从道德观念透视德里达,则解构哲学并未逃出西方文化的同一性逻辑。还有学者指出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虽然没有使用“道”这个词,但其主要概念“本文”,却与“道”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道家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用冥想性思维取代表象性思维,彻底超越了西方形上学本体论。为此,海德格尔不仅追溯西方文化的来源,而且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海德格尔和老庄哲学共有的基础词汇“道”、“无”,及两家都关注的语言问题、时间问题,指出海德格尔的思路与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义理有合拍之处。
另一种观点还对西方现代艺术与美学,甚至西方现代哲学中最时兴的解释学与老庄哲学的关系、庄子和尼采的关系都作了比较。
四、道家文化的起源和道家与道教的关系
在近代的道家思想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一扫以往空疏的文风,更重视以客观材料为依据,将科学的考据方法大量引入研究之中。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问题,学者们都力图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提出尽可能客观的论点。从文化发展史角度考察,对道家渊源问题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周初太公吕尚的思想已孕育了后来的道家学说;另一种意见着重分析了老子尚黑、尚慈、尚水、尚雌等思想特征与夏族文化的一致性,认为道家是起源于夏族文化。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考察,对道家所属文化地域问题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将道家划入齐国文化的范围,或更为广泛的北方文化。第二种意见认为道家近于楚文化之风,对周代礼制文化深为不满。第三种观点则强调道家思想与越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道家研究热潮的逐步发展,学者们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日益重视。在50年代至80年代,学术界对道家与道教往往加以严格区分。到90年代,一些学者越来越倾向于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有学者认为道家与道教从理论上讲是理与教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是源与流的关系。也有人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概括为教无学不立、学不教不行,道家理念使道教超越了迷信水平,道教实践推广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另一种观点则更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差异。有学者认为道教在理论上依托于道家,只是假借道家之名,歪曲和利用道家思想。也有人指出道教理论最终还必须依靠道家思想之外的非理性的信念、信仰来加以说明。
在近年来的道家研究热中学者们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在专题研究方面,老庄的道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老庄本人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历史环境入手,分析老庄道论所面对的理论课题。另外,在庄子的人生哲学、魏晋玄学、黄老之学等方面,都得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标签:儒家论文; 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道教论文; 国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