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与意义
“灵岩,名肇于晋,知于元魏,盛于唐、宋、金、元,至明犹盛于万历以前,而衰于天历以后,际国朝渐生色矣。”灵岩寺 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东南31.5公里的灵岩山之阳,灵岩山因主峰青壁四峭呈方形,故原名“方山”,又因形似“印符”,又称“玉符山”。灵岩寺寺院悠久,文物荟萃。本次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塑像,运用横向与纵向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细致、深入、周密的研究,希望提高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出贡献。
二、艺术考察情况简介
二、1、考察路线
灵岩寺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拥有雄山奇峰,秀丽泉石,峥嵘殿宇,且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其著名胜景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本次考察路线为:大灵岩寺碑——千佛殿——五步三泉——辟支塔——墓塔林——甘露泉——袈裟泉
二、2、重要考察景点的介绍
辟支塔
灵岩寺辟支塔全称“辟支伽佛陀塔”,位于千佛殿西北,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54米。关于它的始建年代,历来争议颇多,据《灵岩志》记载:“辟支塔:唐天宝中建。” 《灵岩寺颂并序》碑记载资料显示,辟支塔建于隋代或稍前。辟支塔底基由石质组成且存在多处浮雕。塔身共有九级,每级四门六窗。由外向里望去,塔内有砖砌阶梯可盘旋而上。在整个辟支塔外部,背倚青山、面临溪涧,在苍松翠柏中矗立,与周围的水光山色与秀丽美景相互呼应,和谐存在。
辟支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游客在灵岩寺旅游时必达之处。在辟支塔前方有一块长方形指示牌,提到了人们双手合十绕辟支塔正三圈再反三圈走,且小声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可保佑自己及家人事事顺心,无灾无难。这是典型佛教建筑中思想与文化的传达,通过外在的一些行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因此,可以见到许多游客双手合十的围着辟支塔转,这已成为了灵岩寺的一道游客风景。
千佛殿雕塑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该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由高僧慧崇创建,宋、明、清代都曾重修。千佛殿中40尊彩塑罗汉像是灵岩寺的镇寺之宝,被观光者和专家们众口称赞。这些彩塑罗汉像皆坐于砖砌束腰砖上,比真人稍大,动作神情与真人极为相似,手势造型极具情节性,塑造精湛。至今颜色仍清晰可辨,经查资料获知,罗汉身上的妆銮是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等矿物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 每一尊罗汉,无论是盘坐、双腿自然下摆或是一腿至于另一腿之上的姿势,其服饰线条仍保持流畅自然,褶皱恰当得体,在领袖、下摆等边缘处都镶有花纹,花纹及底色各不相同。
在图7中,一尊罗汉将他的右手食指指向其右上方,其左边的罗汉则将其右手食指、中指并拢指向右前方。两尊罗汉面面相对,似乎在交谈。这两尊罗汉坐落在大殿的东侧,皆着斜领宽袖袍衫,其中左边罗汉的右臂整个衣袖除袖口部分外,大面积的湖蓝色,且在上面有仙桃的饰样,还有着明显的“寿”字,在服饰的其他部分,是以各色花纹样为主。右边罗汉,动作神态较为细腻,由于衣袖较为宽大,右手还有明显的提袖姿势,服装颜色以粉红、黑色、湖蓝为主,纯色的底上饰以花纹装点。千佛殿的大部分罗汉塑于宋代与明代,两个年代服饰特别是男性服装差异不大,几乎都是圆领、交领或是斜领,宽边直身,有时在外罩一个比甲,在彩塑中也可看到,有圆领、有交领、斜领或说大斜领出现最多,在与宽衣大袖搭配起来,更体现出了人物的放荡不羁与闲散安逸。需要补充一点,佛教自汉代传至中原地区,受印度佛像影响佛像开始主要着紧身服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的服饰慢慢有了中原的影子。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的顶峰时期,宋辽时期的彩塑逐渐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风格清秀俊美,衣纹疏朗自然,造型较为洗练。如同灵岩寺中宋代彩塑,非常注重写实性,无论是罗汉的神情还是所着的服装式样,都与当时人非常近似。(见图7)
图7两尊罗汉彩塑
铁袈裟
袈裟泉是下山后看到的第一处景观,位于灵岩寺东南侧,由于其外形特别像僧人的袈裟而得名“铁袈裟”。至今关于其起源仍存在多说说法,其一,《灵岩志》卷一中有“铁袈裟图”,图侧有文:“世传定公建寺时,有铁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可数千斤,天然水田纹,与袈裟无异,故名。” 但从这一古料记载,“铁袈裟”的建寺时就地涌出,是自然而为而非人为。虽然,由于地壳板块运动会形成一定的山峰、河流,但是“铁袈裟”纹路凸出清晰,外形并非又规律可循,说是自然形成实在难有说服力。另外一说法,“铁袈裟”是达摩遗留的“天赐衲衣”。《灵岩志》卷二记载,“在寺东北,或云: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现在看来,这些传说都不作为探究“铁袈裟”的起源,但都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之所以将其描绘成“天然水田纹”,是因为“铁袈裟”外形似阡陌纵横的水田的缘故。在唐代出现了“水田衣”,其着装对象是普通大众,其服装不再只限于灰色调,而是由不同类颜色、材质的散碎布料拼接而成,整体色块相互交错,互为独立但又形成整体,因其外形似水田,因此命名为“水田衣”。
三、艺术考察的收获
灵岩寺中不仅有文中提到的“辟支塔”、“千佛殿”“塔林”等代表性景观,还有“五步三泉”、“甘露泉”等泉水,还有自山上而来的“山水”。灵岩寺中的“山”时而陡峭直立、时而灌丛披拂,行人上山的路已经被后人修成阶梯,当然也有人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专门走没有阶梯的僻静山路,未经开发的山路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还是不要尝试为好。在山顶处,有一个小的“一线天”,据说86版《水浒传》在此地取过景。穿过“一线天”则可看到灵岩寺的北面,也是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本文只是对灵岩寺的重要景点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事实上,灵岩寺景点及文化远远不止这一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感觉到灵岩寺真正的魅力。
注明:
这里必须要注意一点,除了长清灵岩寺外,在中国的成都市、南京市、苏州市、鞍山市等都有相应的灵岩寺,但是本文只是以长清灵岩寺为研究对象,其它的寺庙只是作为参考,不做多的赘述
参考文献
[1]林雨奇.灵岩寺以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院悠久文物荟萃名逸寰宇[J].中国地名,2013(07).
[2]马大相.灵岩志[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
[3]管萍,赵洪文.灵岩寺史话[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1.5.
[4]马继业.灵岩寺史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9.
[5]贾文毓 主编.中国的寺院:晨钟暮鼓[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4.10
论文作者:段宗秀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