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观念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视角逐步转向“三大一高”(大经济集团、大资本投入、大批量生产和高劳动效率)的工业化目标时,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和以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以及纳米制造技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群开始悄悄地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工业经济向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拉动。这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新的历史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样式将彻底改变,社会劳动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不足20%,而从事精神生产、教育活动和信息传播等社会服务劳动的人数将占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这就是说,少数人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物质产品供社会享用,而大多数人将用大多数时间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教育活动和信息传播等社会服务工作。此时,教育——“生产人的社会性综合生产线”,将成为一种空前庞大的“社会产业”,教育事业的发达程度和国民的素质——人的生产的质量如何,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教育事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呢?这就需要教育学家和未来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必须着手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表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表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仅就以往争论最多和最普遍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诚望指教。
一、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吗?
教育究竟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还是属于生产力范畴?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生产力这个最主要、最基本的概念怎么理解。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原苏联社科院编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所以把教育纳入上层建筑范畴,是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活动。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有三种,即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即“生产人”)的活动。“……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1卷,第32~34页。 )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不仅把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活动纳入了生产力范畴,而且明确指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不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出现的,而是“同一问题”(即构成生产力这种社会共同活动方式)的三个方面。换句话说,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互以他方存在为前提的。这正如同欧氏几何中“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缺少三点中任何一点则无平面可言一样,缺少三种生产中的任何一种,便不能形成作为社会共同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生产力。因此,三种生产的提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知识经济的出现,证明马克思关于三种生产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知识本身是精神生产产品,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精神产品经济。承认知识经济的存在,自然也就等于承认了精神生产的存在。其次,无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如何变化,维持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人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活动所体现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二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现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三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体现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协同性。从生产力运行的主体部分——人的生产的角度看,“教育是生产人的社会性综合生产线”;从生产力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孕育和生产看,教育是产生科学技术的摇篮,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从生产力运行的维系保障系统——管理的形式和手段看,教育是管理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所以,教育对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生殖”性的,具有“母体”意义,只有把教育看成是“生产力之母”,才称得上是真正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注:刘伯彬:教育是生产力之母,《中国教育学刊》,1996 年第5期,第5页。)社会愈是往前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化要求愈高, 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
二、谁是主体?
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教育事业开始步入了学科教育时代——现代教育阶段。从此,“班级授课制”成了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授者与被授者”和“台上与台下”的关系。夸美纽斯“教师是主体”的观点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接受了,而且统治时间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美国大工业技术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和“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等观点,认为学生应当是教育(或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张教师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后指点学生。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学家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折中,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直至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多数人赞成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还被写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军队院校工作会议决议之中。
那么,以上这三种观点,哪一种是对的呢?我们的回答是:这三种观点虽然都有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而且曾被不同历史时期的许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但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前者指实践和认识的人;后者指被人改造和认识的客观事物……。二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注:《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这就是说,主体和客体是指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从实践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他们不可能构成主、客体关系。其次,教育(或教学)活动实践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以知识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教师和学生都是同一过程中的实践者。他们的脑力劳动(也包括必须的体力劳动)主要是围绕着知识信息进行的,只是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劳动形式有所区别罢了。教师偏重于整理、加工和传播知识;学生则偏重于认知、接受和贮存记忆知识。再次,他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即为了“生产人”,也就是说为了“生产人类自身”。可见,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具有相同的劳动对象——知识信息,而且具有相同的劳动目的——“生产人类自身”。换句话说,他们同时处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共同构成了主体。
另外,“教师为主导”的提法,也不妥当。从羊身上提取的一个无性细胞,经过“克隆”技术处理之后,能够“复制”出一只羊。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小小的细胞本身已经包含了羊——细胞母体的全部信息。“克隆”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母体信息展开的过程。与一个无性细胞相比,一个学生所“承载”的先天性信息是亿万年以来自己祖先遗传性信息一代又一代“沉淀”式积累的结果。学生从胎儿开始到后天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些信息逐步展开的过程。或者说,是“信息重演”的过程。但是,由于人体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生物场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在外界条件(教育等)的作用下,这种“信息重演”不仅表现为系统演化中的自相似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同时还显示出信息的超时空传递特征和创新功能。人类(包括个体)的进化过程,正是这种表现为系统发展特征的复制与创新、循环和超越的内在的统一。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依靠个体“信息重演”时对人类意识的趋同与超越来推动的。这种趋同与超越虽然是以后天的教育为动力的,但是教师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用说到底是外因作用,是为学生实现“信息重演”和对人类意识的趋同创造条件。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潜在的心理、情感、情绪、兴趣等非智力信息因素不断“激活”,使学生不只追求对社会意识的趋同,而且产生超越的感觉和欲望,他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教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充其量只能说是引导,而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学生发展的主导方向是由学生的“信息重演”程度和兴趣、意志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提法之所以不科学,还在于这种观念把学生始终置于“受动”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建国后,在我国曾经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抱着走”、“背着过河”等“越俎代庖”的“保姆式”教学方法,虽然在后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但至今不是没有一点市场了。知识经济标志着一个人类智慧大开发和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方式和范围已经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全球范围的任何角落,只要具有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的条件,都可以随时获取廉价的知识信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学生与教师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与教师从网上获得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学生将从死板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把大量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和研究各种实际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意识和超越欲望将普遍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输不再是单向式的,而是互相交流。因为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几乎一致。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双向构建”的关系,只不过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罢了。
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属于历史范畴,是个历史性概念。教育的目的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信息、能量、物质是宇宙最基本的三种存在形式。宇宙万物都是信息、能量、物质三者周而复始相互转换和运动的表现形式。在信息、能量、物质三者中,由于物质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形状的实体,能量是潜伏在物质内部和引起物质运动的根源,信息是以物质或能量为载体的非有形系统,所以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最早认识和开发的是物质,然后认识和开发的是能量,最后认识和开发的是信息。所谓“农业经济”,就是以人们认识和开发物质为主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主要是人的体能的支出,生产规模很小,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奴才和工具,对广大劳动人民,则实行愚民政策,用宗教和封建迷信进行统治;所谓“工业经济”,是以人们认识和开发能量为主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主要是对能量的利用,生产规模大,进入了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此时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把劳动者培养成机器的奴隶,把少数人培养成为管理社会的“英才”;所谓“知识经济”,是以人们认识和开发知识信息为主的“信息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这种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对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是高效率的智能化生产方式,教育目的与前两种经济形态下的教育目的有显著的不同。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产品的智能化程度高,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少,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经济与以住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与否,不是直接依赖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等,而是直接取决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利用。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的社会流动量和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望而生畏。如,现在的《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含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信息的挑战和冲击,社会对人的要求将愈来愈高。人的才能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广泛占有,更重要的表现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如何以及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如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培养具有高度智慧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人才。其中,高度智慧是指智力而言,个性特点和创造性则是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表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是体质、心理、道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人。单从思想道德品质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沿着几千年来人类文化事业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共同愿望——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这里的“真”就是指反映和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善”就是指遇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做好事,助人为乐;“美”就是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怀有美好的感情,对未来怀着热切的希望,具有爱美意识和对美的不断追求的欲望。
总之,教育是“生产人的社会性综合生产线”,其目的是生产人,即把可能的和潜在的劳动力生产成为现实的劳动力。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事业,将得到空前发展,人们将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从事各种教育活动。人的生产的活动将处于社会生产活动的中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共产主义时代——将以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新起点向人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