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反思论文

壮汉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反思论文

壮汉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反思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黄路遥

【摘要】 壮汉双语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这一重大使命。但受到壮族人“民族认同”和“应试主义”的双重影响,其实施效果不佳。要打破壮汉双语教学的困境,首先要将壮语纳入考试范围,其次实行民族身份认证考试。

【关键词】 壮汉双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应试主义;考试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传承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双语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引起了许多关注。壮族双语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到今天,效果却大不如前。究竟是政策上缺乏引导而导致的操作问题,还是从根本上就存在认识误区,是壮汉双语教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现代医院管理中,任何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与驱动,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12]。我院通过多年实践,建立了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精细化医院管理与行为评价系统,以及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满意度调查系统等。

一、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选择与实施现状

1.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选择

“壮汉双语教育”是指在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使用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1]壮汉双语教育最初起源于壮族乡村的扫盲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小学壮语实验教学。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壮汉双语教育承担的使命已经从扫盲转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学者总结出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包括“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实现人类文化共生,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2]此外,有学者通过对壮文教育发展的研究,指出从1999年开始壮文教育主要围绕“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发展壮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提高壮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等工作进行。[3]有学者认为“壮族语言文字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壮汉双语教育,有利于壮族学生学习、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中吸纳、继承、发扬健康的成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新和发展”。[4]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壮汉双语教育更多地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以上,我们从传统家校共育的弊端入手,对如何实施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模式展开了探究。互联网+家校共育是一种新方式、新平台,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家校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才能使家校共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壮汉双语教育的实施现状

壮语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双语教育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壮族文化传承的情况。有学者指出语言环境的差异严重影响壮汉双语教育的实施状况。主要表现在,大部分的壮族学生渐渐已经不开始说壮话了,日常生活、学习基本上用普通话交流。[5]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壮汉双语实验小学只有在一年级到三年级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到了高年级阶段,小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就不重视壮语教学了。到了中学,壮文课变成兴趣班或者直接取消壮文课。[6]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双语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现状不佳,主要表现在,教材建设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双语教师队伍亟待加强等。在广西,双语教材面临着印刷费上涨过快、壮文教材版本繁多、缺乏编译人员等情况;师资方面,壮语双语师资存在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培训跟不上等问题。[7]

二、双重影响:壮汉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

1.“民族认同”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悠久的考试历史形成了中国倚重考试的传统。[14]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些考试只是简单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考试则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尤为重要,其考试内容是学校、师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对象,换言之,考试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挥棒”。随着考试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副作用也日渐明显。一直以来,“考试”“应试”等词一直遭到公众口伐笔诛,人们渐渐质疑当前的考试制度,但正因为“中国的文化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倚重考试”,[15]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考试的引导与激励效应,尝试借力考试打破壮汉双语教育的困境。

绩效评价和考核也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由于国企“吃大锅饭”的思想根深蒂固,以及所谓的“民主评议”在国企干部考核、晋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国企管理者中普遍存在“老好人”主义,很难建立责权利匹配、业绩和收入挂钩、拉开岗位收入差距的薪酬制度。和薪酬制度配套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在许多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也没有科学的设计和执行,很关键的原因一方面是国企的企业文化里对 “企业家精神”漠视,不能准确认识到个人在组织的贡献和作用,另一方面是缺乏一套绩效评价和考核的工具,使得执行力大打折扣。

民族认同感同时也受到文化资本的影响,多数少数民族为了获得文化资本,向上层社会阶层流动,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主流文化教育,而不重视子女的民族认同教育,造成“许多少数民族家长主动把子女送到汉校,甚至甘愿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去异地就读”[11]的情况。少数民族往往更看重通过学校教育实现阶层、空间流动,双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在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它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对实现阶层、空间流动的影响不大,因此有人提出壮族文化主体性失落和主流文化的影响是人们对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12]

在自我认同以及受到外界同化的影响下,壮族的民族认同感日渐偏低,这导致他们非常自觉主动地向汉文化靠拢,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没有意识到双语教育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严重影响着壮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效果。韦家武指出:“壮语的这种局部失落,一方面说明汉壮杂居区域中汉语对壮语的深刻影响及强有力的渗透;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的壮族,至少是部分壮族人的民族意识的淡化或逐渐失落(尽管这种淡化与失落是汉文化缓慢地同化壮文化的结果)。壮语这种局部失落的现象,也还反映着这样一种壮文化现象:在壮族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逊于汉族的一些汉壮杂居地区,壮文化在‘有意识’地向汉文化靠拢。”[10]

2.“应试主义”的影响

其次,与考试无关的双语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事实上,广西地区的普通话已经基本普及。许多壮族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能娴熟掌握普通话,在培养新一代子女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而不再用壮语交流,这表明他们想要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态度。与此同时,这种“融入”态度一定程度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少家长认为学习壮语的意义不大,不仅会耽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而且在教学中过多使用壮语不利于标准普通话的学习。此外,部分家长在“应试主义”影响下,存在对壮汉双语教育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壮语的使用范围有限,特别是在社会高呼“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今天,不对考试、升学有利的教育都是“负担”。因此,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壮汉双语教育的实际工作。

首先,学校的双语教育没有完整的评价机制。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严格,大多时候只是象征性的测试,其结果不会影响学生升学和就业。因为在招生考试中,没有把小学和初级壮汉双语教育成绩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双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受到相应影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人物,如果学校只是分派任务而没有一定的奖励和绩效,其实施效果就可预测一般。有研究者就广西地区的双语教育政策绩效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初中学校只在初一时上壮文课,并且初一年级一共7个班只有一位壮文老师。[13]学校不重视壮文课,学生认为壮文无用或用处不大,盲目学习,导致双语教育实施成效不高。由此,可以看出评价制度缺乏“强度”,就会造成民族文化的“失语”。

壮汉双语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教育,考试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说民族认同是影响壮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内因,那么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外因便是考试。而在众多的考试中,高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它已经成为当下公众生活和中国教育的图腾,由高考衍生而来的应试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对学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壮汉双语教育的学习内容没有纳入高考和中考的评价系统中,所以它不会引起家长的支持和学校的重视。

三、双重可能:壮汉双语教育的困境超越

1.壮语纳入考试范围的可能

广西地区的壮族是一个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的群体,由于壮族内部支系众多,各支系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壮语分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同时,南部方言有三个土语区,北部方言有六个土语区,其语言系统非常复杂。就语言文化来说,相当一部分壮族人只能说汉语,其他壮族人分别操不同的方言土语。[8]从学习壮汉双语的语言态度来看,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教师而言,他们认为学习普通话和壮语同样重要,但是他们对语言认同感的学习只停留在“使用语言交流”这一浅层次,不能从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认识壮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9]

目前,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壮汉双语教育学校展开教学工作,希望壮汉双语以及壮族文化能够在壮族地区推广、传承和发展。但由于没有规范的考试制度,学校壮语文考试形同虚设,在此情况下,学校师生必然忽视壮汉双语教育。此外,目前壮汉双语教育学校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民族语言教材,这种教材直接翻译汉文教材,缺乏壮族民族特色,与民族相关的传说、神话、节日等有意义的事物以及本民族的精神都没有反映出来,双语教学近乎演变成为单纯的为语言教育而教育,[16]背离了它原本的目的。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建立系统规范的壮汉双语考试机制变成一种值得考虑的可能,通过规范的考试制度来激发社会对壮汉双语教学的重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教师积极教,最终让学校的双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重塑壮汉双语教学的考试内容,从单纯的语言测试变成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相关民族知识考试,让双语教学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

2.实行身份认证考试的可能

广西地区实行高考民族加分的政策,针对全区范围内对多个少数民族加7~20不等的分数。少数民族考生只是在身份证上拥有一个少数民族身份,其真实血统我们无法考究。目前,少数民族考生中出现两种身份失实的情况,第一种是少数民族身份,但是却严重汉化或全完汉化,有较低的民族认同感;另一种是一些家长肆意篡改其子女的民族身份,以假的民族身份获得民族加分。这两种“身份失实”让加分政策背离其原本目的,造成了政策无法真正惠及需要加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有必要增设类似教师资格证的少数民族身份认证的考试制度,即要获得高考民族加分,必须通过相关考试。这样一来,通过考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实名身份认证,形成自上而下的推进事态。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3695例病例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8例,发生率0.22%,属于偶见范围内,而同期住院病人3791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82例,发生率1.23%,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同期医院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一般、新的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8例不良反应中,1例严重不良反应为心慌(严重)、胸闷(严重);1例新的不良反应为咽部不适;其余为一般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例数见图3。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发布了《原住民语言能力认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针对原住民考生进行的语言能力认证考试的相关规定。[17]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42种方言中的一种进行测试,如此,既可维护真正需要优惠政策的考生的权利,又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如果实行身份认证考试制度成为一种可能,那么便有希望改变家长认为将子女送入壮汉双语学校是一种“负担”的错误认识。从长远来看,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壮汉双语学校有利于子女在小学、初中提前学习身份认证考试知识,不影响、不占用高考备考时间;从效率来看,因为自己的子女是少数民族,子女在壮汉双语学校学习既方便又相对容易,不需要另外寻找教育机构、培训班学习。家长开始重视壮汉双语教育,学校自然会将发展双语教育的工作提上行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族学校利用双语教育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滕星,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2]刘慧.民族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及实践偏移[D].重庆:西南大学,2015:22.

[3]张苗苗.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28.

[4]滕星,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5]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4).

[6]韦明耀.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30.

[7]马文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其战略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4(3).

[8]李富强.壮族认同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9]韦明耀.广西壮汉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16.

[10]韦家武.积淀与拓掘:壮语视角的壮族文化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9-30.

[11]王远新.构建民族地区双语和谐社会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5).

[12]滕星,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

[13]胜才,柳劲松,苏美玲.广西壮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绩效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4][15]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83;484.

[16]蔡欣欣.陷于两难的壮汉双语教学[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31.

[17]蔡玥俊.我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6:49-50.

标签:;  ;  ;  ;  ;  ;  

壮汉双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