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年来的辉煌成就_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年来的辉煌成就_新疆历史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十年的辉煌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论文,辉煌成就论文,四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解放前的新疆是全国经济最落后,人民生活最贫困的省区之一,那时没有一寸铁路,客货运输全靠畜力人力,生产力水平低下,文教卫生状况极差。4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经济建设成就令人瞩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市场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

一、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

解放以来,新疆在全国大力扶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0年至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486.6亿元,有146个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为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布局、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在工业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达686.3亿元,占总投资的46.2%。已建成包括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纺织、轻工、机械、钢铁、建材等为主体相对独立、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在农业方面,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兴建水库466座,总库容59亿立方米,兴修渠道30万千米,有效灌溉面积279.8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58%,农业机械从无到有,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1994年农用机械总动力625.3万千瓦。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1994年农村电站达到317座,发电能力11.08万千瓦。牧区建设也有长足发展,牧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在交通运输方面,经过40年建设,现已形成铁路、公路、民航、管道运输并举,基本现代化的运输网络。1994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86万千米,比1955年增长3.24倍。先后建成兰新、青新、新藏公路,修筑了乌喀、乌伊、奎阿、独库等干线公路,在帕米尔高原上修建了中巴国防公路,初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连结农村牧区、工矿企业、边防哨所的公路网。兰新铁路的建成结束了“骑驴进疆”的历史,南疆铁路的通车拉开了振兴南疆地区经济的序幕。由兰新铁路向西延伸的北疆铁路不仅对新疆及我国西部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使新疆成为亚欧大陆的桥头堡。到1994年末,全区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038千米、民用航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民航站13个,国内外航线40多条,通航里程5.37万千米。乌鲁木齐机场已成为全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可供大型飞机昼夜安全起降。管道运输已成为新疆运输的“轻骑”。1958年新疆第一条全长147千米克拉玛依到独山子的大口径输油管道胜利建成,以后又陆续建成克拉玛依到乌鲁木齐及火车北站、柯泽等五条输油管道,到1994年已建管道875千米,年实际输油量881万吨。邮电通信经过40年的努力,形成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6.44万千米,拥有邮电局所1488个,电报电路337条。邮电通讯设施和技术装备已逐步现代化,网络日趋完善,开始进入卫星、微波光缆和程控的全新时代。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673.67亿元,比1955年增长17.4倍,年平均增长7.8%。其中1978~1994年年均增长11.2%。

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1.农业生产不断发展。4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区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5年增长8.6倍,每年平均增长6%。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4年粮食总量666.17万吨,比1955年增长3.53倍。人均占有粮食411.5公斤,增长41.4%位居全国前列。棉花产量88.21万吨,增长34.1倍,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油料产量50.76万吨,增长6.4倍,甜菜产量299.24万吨,增长2992.4倍,果用瓜产量77.12万吨,水果产量107.52万吨,增长7.7倍。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截至1994年底,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6.6万公顷,累计营造防护林22万公顷,83%的耕地得到了农田林网的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1.03%提高到目前的1.57%。1994年末,牲畜存栏头数3599.01万头,比1955年增长1.19倍,猪牛羊肉产量37.69万吨,增长4.6倍;绵羊毛产量5.24万吨,比1978年增长74.7%。1994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8.09万公顷,水产品产量3.53万吨,比1955年增长51.3倍。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疆乡镇企业是1978年开始起步的,1979年有乡镇企业1.56万家(含生产建设兵团,下同),从业人员20.13万人。到1994年乡镇企业已达25万家,从业人员68.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0.8%;总收入95.7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45亿元,工资总额16.62亿元,按农牧业人口计算,人均18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9.3%。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国家积累了资金,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3.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4年,新疆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总产值8721元,比1981年增加7648元;生产粮食2397公斤,增长64.5%;生产棉花317.4公斤,增长13.63%;生产油料182.6公斤,增长3.49倍;生产猪牛羊肉135.6公斤,增长2.57倍。粮食、棉花、油料、甜菜以及其他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都大幅度增加。

三、工业生产蒸蒸日上

1.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到1994年,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733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77家,职工人数85.10万人。199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590.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5年增长51.4倍,平均每年增长10.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1994年原煤产量2633.29万吨,比1955年增长39.8倍;原油1156.62万吨,增长350.6倍;发电量106.17亿千瓦小时,增长192倍;钢66.39万吨,增长85.2倍;钢材57.71万吨,增长86.4倍;纱19.76万吨,增长52.4倍;布2.82亿米,增长9.0倍;水泥448.26万吨,增长281倍;糖28.39万吨,比1978年增长12.6倍;化肥34.57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

2.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向合理。1955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70.3∶29.7,1978年为41.6∶58.4,1994年为43.13∶56.87,轻重工业发展日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在巩固和加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哈密、吐鲁番、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伊宁以及喀什等重点地区现代化工业的建设,全区工业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过去工业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市的状况。现已逐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支点,向北疆、南疆依次展开的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3.工业技术水平和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1994年,全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10亿元,用汇2亿美元,改造项目1.79万个,其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近200项,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引进了一批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技术装备。目前在县以上工业企业中,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6.75%,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9.1%。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到1994年底,全区近百种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先后有18种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奖、银奖称号,206种产品获部优质产品奖,1000多种产品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

四、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市场日益繁荣活跃,1994年国内商品纯购进总额达484.8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6.3亿元,比1955年增长32倍。全区零售商业、饮食业网点22.9万人,从业人员42.8万人。随着商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到1994年末,全区有集体商业网点3917个,个体商业网点16.3万个,在商业零售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8%和23.9%。城乡集市贸易蓬勃发展,集贸市场1206个,其中城市382个。集市贸易成交额52.19亿元。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遍布全区城乡,促进了生产发展,方便了群众生活。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业均取得可喜成绩。

1.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9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0.41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15.53倍,平均每年增长24.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1994年与1981年相比,农副产品出口比重由87.8%下降到34.2%,工业产品出口比重由12.2%提高到65.8%。地边贸易异军突起。1994年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5.13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9.3%,平均每年增长48.2%。

2.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到1994年自治区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814个,合同金额16.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合同732个,合同金额5.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到1994年底自治区共批准三资企业617家。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新疆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务合作。截至1994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70个,合同总金额2.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77项,合同金额9992万美元;劳务合作项目55个,合同金额1078万美元,累计外派劳务人员10781人次。对内横向经济联合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据1984年至1994年统计,累计内联协作项目1.2万项,引进国内及国外资金21.79亿元。此外,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他开发区、合作区和口岸建设进一步加强。

3.旅游业蓬勃兴起。自治区旅游业是1978年开始起步的,1978~1994年,累计接待国际旅游者110.21万人次,年平均增长69%;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57%。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昔日衰败的旧城镇被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织的新城镇代替,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到1994年末,全区有城市17个,建制镇146个,城镇人口达785万人,比1980年增长62%。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例由1980年的22%提高到1994年的48%。199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64.2平方千米,比1980年扩大1倍多。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到1994年末全区设市城市道路长度1978.8千米,道路面积2215.2万平方米,分别比1980年增长3.4倍和3.7倍;排水管道长度1335.8千米,增长6.3倍;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25.6%;自来水普及率94%,比1980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城市液化气普及率78%,提高6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17.6%。1994年底城市公共汽车达3289辆,运营线路2886千米,分别比1980年增长8.4倍和1.6倍;出租汽车从无到有,1994年已达8968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4%,比198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平方米,比1955提高2.9平方米。

七、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40年来,新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到1994年,已有高等院校21所,在校学生4.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14所,在校学生7.39万人,普通中学1830所,在校学生72.36万人,小学7117所,在校学生210.59万人。40年来,全区共培养大专以上学生11.0万人。小学及初中教育基本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97.1%,比1978年提高1.1个百分点。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格局,各级种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现已有成人高等、中等专业学校149所,在校学生10.42万人。

科技领域繁荣活跃。到1994年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达133个,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42.4万人,高校科研和开发机构有62个,民间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实体不断出现,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科学研究格局。40年来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1万余项。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开发、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取得显著成效,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围绕“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广泛开展农村科技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艺术表演团体由1952年的21个增加到89个,公共图书馆由14个增加到64个,博物馆由1个增加到10个,文化馆(站)由35个增加到972个。拥有各类出版社10家、广播电台30座,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41座,电视台26座,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3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72%。

医疗卫生事业飞跃发展。全区已建有各类卫生机构3907个,医院有病床6.67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9.04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96倍和268倍,其中少数民族专业卫生人员3.57万人,占39.5%。

体育事业取得的新成绩。自1955年以来,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金牌221枚,银牌215枚,铜牌204枚。在1990年、1991年两届亚运会上,新疆运动员共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八、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1994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73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869元,比1978年增长8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递增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00.8元提高到1994年的935.5元。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食物追求口味、营养,衣着追求潇洒、漂亮,用品追求现代、高档。住房追求舒适、宽敞。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2.35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6.3平方米。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九、农垦事业贡献突出

4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族干部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使新疆的农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工农兵学商结合,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主义大型经济实体,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巩固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4年末,兵团总人口222.40万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48.35亿元。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9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69亿元。1994年粮食总产110.73万吨,比1957年增长8倍;棉花总产33.28万吨,增长29.5倍;油料总产12.75万吨;牲畜年末存栏头数309.57万头,增长3.2倍。棉纱、棉布、毛线、机制纸、糖等数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均占全区总产量的30%以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立足新疆,自我壮大的同时,积极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满怀信心的兵团各族干部职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正在“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

(本文由自治区统计局综合处撰稿)

标签:;  ;  ;  ;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0年来的辉煌成就_新疆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