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研究_企业经营论文

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研究_企业经营论文

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经营者论文,业绩论文,体系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能够动态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的各个考核、评价、反馈、激励要素的组合和总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其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中丞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绍兴市的实际,就建立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作一分析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的现状分析

1、经营者业绩考核方法的历史沿革。在考核方法的沿革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4年至1988年,以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为主要内容。在市属工业企业中,试行了厂长书记经济责任制考核,规定对企业有贡献的,给于奖励或晋级;对不称职或玩忽职守的,给予经济制裁,直至就地撤职。第二阶段自1988年至1992年,试行厂长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的办法,实行厂长任期目标制,由市经委对市属工业企业以项目指标进行考核,分别列出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五大指标,对实现年度利税超基数的给予奖励,完不成基数的予以惩罚。第三阶段自1992年开始,市区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经委下属企业归口四大行政性公司管理,经委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下达年度经济指标,四大公司层层分解到企业,试行规模效益工资制,根据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

2、现行考核方法的利弊分析。从调研中掌握的情况看,现行的考核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一是有利于把目标责任、经营业绩、奖惩任免统一起来,促进企业千方百计地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在提高四大公司的调控力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总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增值。三是对经营者实行年度考核,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完成经营业绩,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一是目标设定不科学,能够突出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定量指标和反映企业社会效益的定性指标比较少,缺少考核和评价经营者业绩的具体标准和依据,经营者易着眼于眼前利益,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不够,出现经营中的“短期行为”。二是经营风险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工资收入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只负盈不负亏”,责任、风险、利益不一致,政府依然成为市场风险的承担者。三是统计数据不真实。对目标完成情况监控不够,财务、统计报表有失范和人为干扰因素,出现数据不实、结果失真现象。四是考核程序不完善,对考核指标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不够,做法不一,人为因素比较多。五是利益分配不合理。既存在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与其贡献相比明显偏低的情况,也存在奖的多,罚的少,或只奖不罚的情况。收入分配“只能上,不能下”,“水涨船高”,相互攀比,平衡照顾,吃“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

二、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主要难点

当前,要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制约因素和工作难点比较多,有体制上的,有认识上和工作方法上的,也有考核主体自身的,但是,从更深层次来分析,主要的难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关系还未完全得以理顺,考评责任主体难以到位。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还未完全分开,国有资产“责任主体缺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直接指挥着国有资产运作。这种模式不利于层层授权,建立经营责任制,造成经营者业绩考核中责任主体难以到位。

2、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和规范,不利于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两权分离和权责明确,导致考评对象界定难。由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总体上还远远滞后于企业改革的发展,尚未真正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其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能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尤其在领导体制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的不规范现象。董事长和总经理管理职责不清,运作不够规范,不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因此,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目标一致,责权清晰,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加强对经营者激励的难点。

3、由于企业内部的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和产权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监控力度不大,使得对经营者业绩考评定论难。经营业绩考核必须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短期行为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地制约在统计制度失范和人为因素干扰方面产生的偏差。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没有严格执行《统计法》和《会计法》,缺少定期的、科学的财务审计和资产审计,统计、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失实,对经营者业绩考核也必然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4、由于配套改革没有进一步跟上,特别是经营者收入分配还存在不少不合理因素,导致考评结果兑现难。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拉大,从总体看,这种差距的扩大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别,工资收入分配还不尽合理。经营者的收入还不能完全与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分离,与经营业绩、工作能力不相匹配。特别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缺乏新的突破和正确引导,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新机制的形成。

5、由于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尚未发育和形成,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条件还不够成熟,导致企业经营者才能的价值评价难。企业经营者长期由上级主管部门调配,使企业经营者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不利于企业经营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很难反映出经营者的经营才能。只有改变经营者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等状况,让企业经营者进入市场,能够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企业,严格执行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认定、业绩评价和监督制度,形成具有经营者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改变经营者价值评价难的情况。

三、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应把握的几个关系和体现的原则

1、要正确处理好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与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的关系。年度目标考核是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德、能、勤、绩,重点是年度工作实绩,即目标责任制及年度主管工作的完成情况的考核。年度考核的目的在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和监督,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予以量化和细化,通过年度目标责任的分解,把本年度的各项任务明确到班子和各个领导成员。年度考核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在考核内容上,除了突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外,还包括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内容;在考核方法上,主要是采取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组织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重点是反映经营者的年度经营业绩,它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中介机构,运用考察、测评、审计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进行测定和记录,从而获得能够反映经营者业绩的真实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对照经营者的经营目标,对经营者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业绩考评是年度考核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年度考核包括了业绩考评的内容。

2、要正确处理好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与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的关系。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增值,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对企业法人代表就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的考核。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是一种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由资产管理部门或经营机构与企业经营者签订责任书,落实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法定财产和净资产保值增值承担经营责任的一种资产管理形式。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的主要指标是资产保值增值率,在合同期内,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经营业绩考评是对经营者在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的实践中,运用自身的能力,通过正常的途径所取得的实际经营成果的综合评鉴。它不同于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是一种综合性考评,而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是一种单项性的考核。

3、正确处理好经营者业绩考评与经营者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经营者的业绩成果与经营者的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只有以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为依据,坚持严格考评,做到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才能正确地确定经营者年度收入的分配,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实行董事长、总经理年薪制。

建立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应体现以下几条原则:

1、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要力求体现导向性原则。建立业绩考评体系必须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组建和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在考评目标值的设置上,正确处理好宏观目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和企业自身效益实现三者关系,体现经营者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值,确定经营者的工作目标,激发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奋发进取的积极导向;其次,通过对经营业绩的考核评定,客观地反映经营者的工作全貌和绩效,给予一定的利益奖励,引导经营者的价值取向;第三,依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经营者实施升降奖惩,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上。

2、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要力求体现合理性原则。建立业绩考评体系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紧密结合,顺应我市国有资本营运体制改革、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考评体系要立足当前,不脱离我市的企业改革实践,符合时代对企业经营者的实际情况。目标值的确定既要体现激励,富有先进性,同时又要具有可行性,把目标值定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上,避免出现鞭打快牛和高不可攀的现象。合理性还体现在考评体系自身的协调一致,防止上下自相矛盾和前后脱节,各指标之间格调一致,衔接配套。考评体系要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符合《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设定的指标要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理财的客观要求,在分析评价指标上,采用绝对值指标、百分比指标和相对比率指标,便于科学地比较分析。

3、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要力求体现实效性原则。首先,经营业绩考核的结果是客观公正的,通过对国有工业企业的业绩考评,公正地评判企业的绩效。对经营者孰优孰劣、孰能孰庸有一个无可争议、令人信服的结论,对那种不求业绩、讲照顾、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受到广泛的监督,为进一步甄别良莠、遴选人才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其次,业绩考评,是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总开关”,有利于对企业整体工作的全面考核,改变以往那种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效率的陈旧考评方法,体现考评工作的实效。第三,从考评主体上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全方位的考核,改变考评工作中的部门行为,体现考评工作的权威性。

4、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要力求体现可操作性原则。在考评内容上,体现目标优化和高效,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力求指标量化,避虚求实,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在考评程序上,坚持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繁简适度、易行可靠的原则;设计考核指标,便于比较分析,易于统计核实,防止和纠正业绩考核中出现的数据不实、结果失真现象。

四、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的框架构想

经营业绩考评体系作为考核工作的操作依据,在整个考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做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速度规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企业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统一,企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

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就其内部框架结构而言,分为四大子系统:一是考核指标子系统,二是评价子系统,三是反馈子系统,四是激励子系统。

考核指标子系统包括三个层面,即主要考核指标、经济运行质量考核指标(辅助考核指标)、重点工作。其中主要考核指标包括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利税目标、销售收入目标;经济运行质量考核指标,重点考核两项资金占用情况;重点工作包括本年度技改投入、创名牌、外资到外、自营出口创汇、其他特殊贡献,实行单独考核,给予奖励。

评价子系统着重就考核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开展年度评价和任期届满评价。评价工作包括业绩审计评价、纵横比较评价、环境分析评价、综合考核评价等。审计评价是通过审计手段,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评价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所作的努力程度,明确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应分享的功劳或承担的责任。纵横比较评价是在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内,对企业进行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对企业资产状况、基础好坏进行分析,从纵向反映企业近期的经营水平或预测发展水平,从横向比较该企业在全国、全省同行业的水平。环境分析评价,是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从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人际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综合考核评价是指由各职能部门作出评鉴意见,进行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客观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业绩。通过定性评价后,由考评机构根据各企业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社会管理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设立评价项目,其年度收入由评价调节系数或调节额度进行修正后,按核准后的水平予以兑现。

反馈子系统是对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鉴后的结果分析,便于上级部门和经营者本人了解经营业绩,有利于提高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它包括考评结果的总体分析和考评结果的层面分析。总体分析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对各种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概括的分析,通过数据和图表,进行类别划分、次序排列和纵横比较等,比较直观地描绘出一个经营者绩效的总体状况,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反馈意见。层面分析是从指标和评价要素的角度来反映一个经营者的经营绩效,通过对各类数据值的意义识读和分析,提出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通报给经营者,取得信息沟通。在具体的反馈形式上,大体有交谈式、递交式和报告式。交谈式就是用谈话的方式,向被反馈对象反馈评价结果。递交式就是将评价结果用书面的形式递交给被反馈对象。报告式就是通过报告的形式,向被反馈对象和有关人员通报评价结果。

激励子系统包括对企业经营者的事业激励、政治激励和利益激励。事业激励要结合国有资产的重组,创造条件,让优秀企业经营者“心想事成”,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经营范围,以增强事业上的成就感,让国有资产向优秀经营者、优势企业、著名品牌集中,让优秀企业经营者经营更多的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更快增值。政治激励是引导优秀企业经营者参政议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一定比例的企业领导干部代表,注意听取经营者对社会经济重大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拓展企业经营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广泛联系。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倡导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善于竞争的企业家精神,努力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家形象。利益激励是建立和完善经营者年度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经营责任、经营效益与经营者收入紧密挂钩的精神,对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实行年薪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对经营者实行资本化分配。

根据我们调研和分析,选择了考核指标的关键性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规模的指标,如利税总额、两项资金占用、销售收入等;二是反映企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净资产利润率、人均创利润、社会贡献率等;三是反映企业后劲的指标,如技术改造投入量、基本建设投入量等;四是反映企业净资产增值的指标,如所有者权益、资本收益率等。

选择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利税指标和销售收入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工业产值是近年来一直沿用的考核指标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企业规模扩大和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我市当前工业产业结构现状来看,大多数属于制造业和加工业,其原辅材料大部分依赖于市场,在企业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中,重复计算的现象比较多,较难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研讨中认为,不以工业产值作为考核指标,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以往简单的投资拉动和增量投入,避免盲目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企业通过资产的投入和周转,收回资产消耗后产生净利润和能力,企业利润只有依赖企业资产的使用和周转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商品经营,而且还包括资本经营,这些企业净资产指标的增减变化,都反映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考核资产保值增值更有利于国有资产规模扩张,推动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扶持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税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经营者经营效益的直观反映,也是资产保值增值最直接的体现,以利税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有利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掌握经济效益的情况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大小,以年度为单位揭示出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化,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成绩的综合结果,反映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发展情况。考核这一指标,有利于树立市场导向的观念,促使企业资产重组和工商联手,培养大型企业集团和工贸集团,营造“小型巨人”,鼓励企业强化营销,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占领市场制高点。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其经济运行质量直接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揭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所以,通过设定两项资金占用这个辅助考核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克服虚假销售、虚假利润的出现,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建立和运用业绩考评体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考核指标权数划分及收入分配比例。为便于定量考核,在考核指标上采取折合百分统计的办法,对考核项目及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主要考核指标满分为100分,辅助考核指标满分为100%,重点工作目标单独计奖。三者的关系为主要考核指标×辅助考核指标调节系数+重点工作目标。其中主要考核指标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实现税利、销售收入三个项目,其权重分别为0.40、0.40、0.20。辅助考核指标为两项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以辅助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时,仅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调节系数。

对于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分别由基薪工资、风险收入、奖罚工资三项构成,三者大致以25%、60%、15%的比例划分。基薪工资是经营者从事本岗位工作所领取的岗位报酬。基薪工资为企业本年度职工人均收入乘岗位系数。其中职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在册职工(不含班子成员)全年领取的平均工资性收入。岗位系数是依据企业本年度所有者权益期初数所在规定区间,根据企业净资产、总资产和职工人数,分别按权数相应确定的系数值。风险收入是企业经营者在按经营资产的规模交纳相应的风险金后,依据企业全年实际的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得到的风险报酬,最高限额为不超过交纳风险金的2倍。风险收入为净资产增加额×风险系数1×调节系数1、本年实现税利×风险系数2×调节系数2、本年产品销售收入×风险系数3×调节系数3的三项之和,再乘(1—辅助指标调节系数)。这里所指的调节系数1、调节系数2、调节系数3,是根据主要指标的实绩比目标值下降的百分点设定。保值增值指标以保值为目标值,其他指标分别比照年度确定的目标值设定。凡是比年度目标值下降20%以上的,扣去与主要指标相应的全部风险收入,并按一定比例再扣罚风险抵押金。

2、考核基数的认定及其统计口径。考核基数是由各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的年度经营责任状中确定的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对于亏损企业以确定的减亏、控亏幅度为考核目标,仅视同实现利润予以统计。

利润调增、调减部分包括消化清产核资同意挂帐处理部分减少的利润;经批准上交的管理费用;采用快速折旧法比上年增提折旧的部分;企业计提的技术开发费;政策性补贴部分;新发生的潜亏;工资总额未提足的部分;本年度其他单位投资或收回投资而增减的实收资本;政策因素等形成的资产增值;资产评估、发行股票、配股、财政返还款等非经营性增长因素。

在统计口径上,以企业法人的口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各项指标数据按合并报表处理的原则进行统计,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对于改组为母子结构的企业,以考虑其资本经营的增值,经济效益数据(利润、资产增值)以母企业和全资子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剔除重复计算部分后汇总。销售收入可按母企业及全资(控股)子企业、参股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折除内部销售部分后,按所有股份比进行折算的部分汇总。

3、资产经营责任制及其风险抵押金制度。根据《国有资产监管条例》和有关规定,经营者必须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确立年度目标值,同时实行风险机制,交纳风险抵押金,享受基薪工资,其风险收入按企业签订的责任书规定执行,亏损企业超目标减亏的业绩作为计算风险工资的依据。对于未完成资产保值增值或控亏减亏目标,未完成年度规定的税利目标和销售收入目标值的,扣减风险收入和风险抵押金。对于虽未完成考核目标值,但企业仍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税利和销售收入的,在按调节系数进行扣减风险收入后,可按完成考核目标值的相应比例兑现部分风险收入。同时,对于风险收入超额部分,可实行资本化分配。

4、对企业经营者的界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将实行企业法人财产权与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对企业董事长、厂长(经理)实行考核,以年度为单位确定基薪工资,并视企业利税、销售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情况确定其风险收入。企业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内部分工,进行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其工资收入水平,根据责任轻重、贡献大小,按经营者年收入30%-70%的幅度,具体由企业确定。

六、改进和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的程序和方法

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经营绩效,关系到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关系到正确的用人、识人导向。为保证考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考评工作制度。

1、建立考评工作机制,提高考核效果。考评工作要在市委、市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好方方面面力量,团结协作,扎实工作,把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经营者业绩考评内容涉及到经营指标、收入分配兑现、经营者业绩评价和奖惩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在资产经营机构为考核主体的前提下,依靠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责,通力合作,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考核方法,增强考核工作的整体合力,提高考评工作的效果,一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联合考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年度考评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审核,组织实施经营业绩的专项审计、经营者年度分配的兑现以及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二是提高考评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把那些基本素质好,有一定实践经验,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公道正派,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同志充实到考评队伍中来,根据工作分类分工的要求,了解和掌握与被考核对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知识要求,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更好地适应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立和健全经营者业绩考评工作责任制。资产经营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都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建立考核责任制,进行定期检查,按照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把考评工作的质量作为衡量考核人员素质及工作表现的重要标志,落实奖惩措施。认真作好考核情况纪实,对考核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评比。

开展经营业绩审计,提高考核质量。为保证考核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在考核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数据的采集、审查、核实工作。这是实现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准确把握其主观努力及取得工作业绩程度的关键所在。先由各企业将规定考核项目所列各项年度指标完成数据进行统计、核准,以备审核。由资产经营机构委托并经联合考评工作机构同意的中介机构,按经营业绩指标进行审计,审计结束后由审计部门提出经营者经营业绩审计报告,在审计中,各事务所所属行业分所应实行交叉审计,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为确保考评工作的进度,审计工作可以提前介入,先在每年第四季度审计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情况,联合考评工作机构将视不同情况审计前三季度的经营业绩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对审计情况进行复审或抽审,尽可能地排除影响经营者业绩考核工作的某些干扰,保证指标的统计数据与经营状况的事实相符合,以求得业绩考核的真实、准确。

2、加强综合反馈工作,运用考评成果。综合考评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运用理性思维,全面准确地把握经营者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的过程,是考评机构获得的情况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仔细分解、反复甄别、划分档次、确定程度、组织反馈的过程。具体程序是将审计和考核结果通报给有关职能部门,请这些部门分头进行评价,作出业绩评鉴意见后,报联合考评工作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各部门在进行评价时注意做到各有侧重。国资局和资产经营机构重点评价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并按国有资产经营状况好、较好、一般、差分档评定,经委重点评价其经营规模、发展水平及后劲投入等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分别按好、较好、一般、差分档评定。财政部门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效益情况、税收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作出好、较好、一般、差分档评定。企业干部管理部门着重对经营者的德才素质、工作能力等,在年度考察和日常考察的基础上,作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分档评定。综合评价的结果与经营者见面,使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分析经营业绩,使考评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

对考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考核评价材料要注意保存,建立业绩考评档案,作为经营者实绩的原始凭证和历史记载。由考评工作机构统一制作规范的表式,实行微机管理。内容包括本年度经营目标、本年度经营实绩、任职年度经营实绩、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内最好水平、经营者个人历年获奖情况、资产经营机构评鉴意见、国资部门评鉴意见、经委评鉴意见、财税部门评鉴意见、企业干部管理部门评鉴意见等。通过逐年的数据积累后,运用微机对各项考核指标作走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变化轨迹和德才素质的变化轨迹,也有利于确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值。

通过考评工作,一方面将考核结果与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结合起来,对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者,予以重奖。对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经营者区别不同情况,少发或不发风险收入,并扣减风险抵押金。在年薪收入分配中,将分配方案与职工民主管理组织见面,体现收入的显性化,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经过考评,对思想作风差、工作能力弱、实绩不突出、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进行及时的调整。凡在职工民主评议中基本称职和不称职超过50%或不称职超过30%的,以及连续两年完不成经营目标的,实行就地免职。

七、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问题

建立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体系,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和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

1、改革和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遵循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和资产营运分离的原则,建立国有产权运营体制,保障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和资产营运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国有资产营运报告制度,明确产权代表的权利和责任,全面实施产权代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向国有产权单位报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企业产权变动、利润分配、限额以上项目投资、境外投资项目、一定数额的贷款担保等资产经营管理状况,实现对所属企业的有效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克服所有者缺位现象。

2、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领导制度。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权责明确、精干效能、相互制衡的企业组织结构。改善董事会、监事会结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功能,建立以资产增值和效益目标为核心的董事会、经营班子、董事长、总经理责任制,董事长一般不兼任总经理,也不兼任监事会负责人,减小经营班子成员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形成企业内部良性的制衡机制,明确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和运作规则,理顺一级公司与二级公司的关系,形成紧密型的管理级次,建立和完善管得住、放得开的管理机制,规范集团公司内部的领导体制。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适当拉大分配档次,向经营管理者适度倾斜,实行经营者年薪制,规范收入分配,取消隐性收入。逐步试行企业经营者超额报酬资本化分配制度,经营者超额报酬部分不直接兑付现金,转作资本,作为经营者对企业的投资,让经营者与企业牢牢捆在一起。

4、强化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约束、分配约束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由资产经营机构向所属企业派出财务总监,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实行下管一级,对资产的运营状况实施监督,规范企业的行为,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培育和促进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一个职业化、市场化的经营者阶层。完善政府、社会、经营者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相应关系,实行组织调节企业经营者与市场引导经营者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形成经营者流动机制和评价体系,把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记入经营者业绩档案。与经营者资格证书紧密联系,体现经营者的自身价值,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国有工业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研究_企业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