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医医院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
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 治疗
2.1辨证论治
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总有效率96.9%。杨郎辨证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35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54例,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寒热错杂型30例,治宜调理脾胃,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92.4%,对照组71.4%。赵崇信辨证分为4型: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减。脾胃虚弱型34例,治宜健脾养胃,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型10例,治宜益胃养阴,生津止痛,方选益胃汤加减。气滞血瘀型12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丹参饮加减。总有效率93.4%。吴俊良辨证分为4型:肝胃气滞型87例,治宜疏肝理气,和中健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82例,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择黄芪建中汤加减。胃阴匮乏型13例,治宜养阴益胃,佐以止痛,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郁热蕴胃型18例,治宜清热和胃,散郁止痛,方投化肝煎加减。总有效率97%。李培君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0例,其中脾胃虚弱型90例,治宜调补脾胃,健运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肝郁气滞型100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行滞,用协定方(自拟):太子参、丹参、川楝子、白芍药、茯苓、炒麦芽各15g,当归、陈皮、白及各12g,延胡索2g,甘草6g,枳实(或枳壳)10g,大枣5枚。中焦湿热型50例,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以黄连加味散加味。中焦虚寒型60例,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痊愈280例(93%),好转20例(6.7%)。
2.2单方加减
薛堂语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基础方:白芍药、川楝子、延胡索、柴胡、枳壳、川芎、甘草)加减治疗60例,总有效率83.33%。康存战用加味丹参饮(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白术12g,莪术15g,佛手12g,香附15g)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5.7%。李随胜[10]方用黄芪、太子参、当归、白术、陈皮、甘草治疗,有效率93.3%。陈丽鸽[11]用柴胡纵横汤(基本方:柴胡、木香、郁金、枳实、白术、茯苓、半夏、当归、川芎、神曲、甘草)治疗86例,总有效率96.5%。刘正民[12]用调中健胃汤(北黄芪、白芍药、茯苓、延胡索、半夏、甘草、陈皮、苦参、三七粉)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18%。王其然[13]用连萸蒲南汤(黄连、吴茱萸、蒲公英、南沙参、木香、砂仁、炒枳壳、山楂)加减治疗46例,总有效率93%。赵学魁用麦门冬汤(麦门冬、清半夏、党参、炙甘草、红枣、粳米、生山药、北沙参、生麦芽、生姜、当归、白芍药)治疗胃阴虚型46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宋里伟用蒲公英煎(蒲公英、白芍药、瓜蒌皮、法半夏、香附、延胡索、甘草、黄连)加减治疗80例,总有效率91.2%。张正元[16]用胃宁颗粒剂(主要由法半夏、黄连、吴茱萸、党参、八月札、三七、黄芪、蒲公英、白芍药、甘草组成)治疗120例,有效率为98.3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洁用胃痛散(党参、石菖蒲、郁金、枳壳、乌药、厚朴、大腹皮等)治疗90例,总有效率93.22%。叶成德用健胃清热饮(党参、茯苓、藿香、黄芩、黄连、砂仁、甘草)加减治疗50例,总有效率86%。朱晓等选择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化湿理气通络的自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总有效率95.6%。林寿宁等应用安胃汤中药颗粒剂,药物组成:黄连、干姜、半夏、百合、乌药、丹参、木香、白芍药、甘草。随证化裁:肝胃不和者合四逆散;脾胃虚弱者合四君子汤;脾胃湿热者加蒲公英、黄芩,每日1剂。28日为1个疗程,治疗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及P物质(SP)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林良贵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根除疗法;胶体铋为基础的三联疗法;H2受体拮抗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加铋剂加2种抗生素)。抗生素均可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哨唑、替哨唑、四环素及呋喃唑酮中两类。胃酸增加者以抗酸为主;胃酸减少者以保护胃黏膜为主(可用胶体铋剂或前列腺素制剂);胃动力减退者予以增强胃动力药。总疗程2个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红木香、佛手、党参、白术、黄芪、枸杞子、麦门冬、山楂、乌梅、莪术、党参、白术、白僵蚕、白花蛇舌草等。钟跃青等中白药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随症加减,西药用丽珠胃三联,每日2次,疗程2周,总有效率为98%。王可鸿等西药口服替硝唑、庆大霉素注射液,上腹痛者加斯达舒,泛酸及胃液pH值<2者加用雷尼替丁,胃排空障碍及十二指肠液反流者加用西沙比利,2周为1个疗程。中药服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党参15g,半夏12g,黄连9g,黄芩6g,枳实12g,牛膝12g,蒲公英20g,干姜6g,防风18g,没药9g),总有效率为96.42%。王朔等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药物组成:柴胡10g,白芍药10g,川芎6g,香附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4周为1个疗程。西药常规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口服治疗,总有效率为98%。何坚等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微循环改善情况,在西医常规应用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抗Hp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和逍遥丸,对照组仅使用西医常规疗法。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吴文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4例,全组病例均联合使用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3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2次口服;并按中医辨证施治。气郁为主者以逍遥散为基本方;虚寒夹湿者以香砂平胃散为基本方。用药1周显效者16例,2周显效者8例,3周临床症状均消失,仅2例女性患者于治疗后4个月因精神刺激症状再发,其余病例,随访1年未有复发。彭卫采用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同时加用中药汤剂旋复代赭汤合四逆散化裁,疗程1个月,总有效率90.66%。
3 药物分析
3.1肝胃同调
肝胃同调是中医辨治脾胃病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对脾的运化有重要影响,因而强调情志不舒会通过肝而引起胃的功能紊乱。因而以上诸位医家或在辨证时分出肝胃不和一型,或在单方加减时加入疏肝和胃之品。药用柴胡、白芍药、川楝子、郁金等。
3.2气血并治
胃气以降为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首先表现出的往往是气机紊乱的征象,如腹胀、嗳气、早饱、呕吐等。因此,诸方均大量应用理气药,如枳壳、厚朴、香附、延胡索、瓜蒌、陈皮、木香、砂仁等。另外,胃病迁延时间较长,所谓久病入络,故在处方中多加入一些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等。
3.3化湿清热
脾虚则湿胜、痰阻,以上诸方或健脾祛湿,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药用苍术、白术、藿香、茯苓、半夏等。湿郁日久往往化热,清热之品如蒲公英、黄连等酌情选用。
3.4补脾益阴
脾气虚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属,胃阴不足选沙参、麦门冬等,加强胃肠功能,扶正祛邪。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CSG疗效可靠,特别是其肝胃同调及扶正补益的方法具有独到之处,强调心境平和、生活规律、饮食有节的疏肝养胃思想也很符合胃病的调治规律。但是目前CSG的中医分型用药都缺乏统一标准,基本靠医生临证掌握,缺乏严谨性,疗效的判断标准也较模糊,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林良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9):36
[2]钟跃青,李俊达,余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2):1141-1142
[3]陈兴泉.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J].四川中医,2003,21(11):44-45
[4]杨郎.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9例[J].山西中医,2004,20(1):16-17
[5] 赵崇信.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48-49
论文作者:彭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脾胃论文; 半夏论文; 有效率论文; 甘草论文; 白芍论文; 柴胡论文; 加减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