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基于中印情况比较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汇率论文,中印论文,现实论文,情况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论述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各种不同的汇率制度之间进行选择,而是主要基于该国特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目标而作出的选择,通常会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该国经济制度、经济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和地理分布、通货膨胀率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等等。[1]而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目标对汇率制度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目标决定了汇率制度性质的不同。[2]
1.经济规模与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国家的经济规模与独立浮动制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比,差距很大。固定汇率制国家的平均经济规模仅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的0.45倍。[3]因此,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则越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反之,则越倾向于采用固定汇率制。这是因为大国经济较为独立,根据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模型,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之间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大国多为发达国家,资本管制较少,实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而大国一般是不愿意为了维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而使国内政策受到约束的。相反,小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的弹性也较小;而经济规模小,保护其内外部经济平衡能力较弱。为防止汇率变动对经济带来的冲击,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固定汇率。
2.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与汇率制度
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尤其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金融发展程度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较为完善,较少实行资本管制,会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来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经济规模小或者是高收入国家中某些靠石油资源致富的国家,就会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3.经济开放度与汇率制度
一国经济开放度越高,汇率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就越大,而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冲击的能力较弱。为了防止汇率变动给经济带来的冲击,采用固定汇率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同时要考虑到,一国经济开放度越高,其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也就越深,国际间资本流动就越频繁,政府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就越少,反而采用浮动汇率制会更适合,尤其在为了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情况下,在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中更为显著。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就适合采取中间路线,实行介于固定汇率制和独立浮动汇率制二者之间的管理浮动汇率制。[4]
经济开放度低的国家,由于其经济规模较大,会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而封闭型的国家,会因国内通货膨胀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对外经济关系代价太高而选择代价较小的浮动汇率制度。另外,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甚至政治、军事等也会对汇率制度的选择产生影响。[5]
二、印度汇率制度变迁
印度在1993年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其汇率制度最近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为亚洲“最理想”的汇率制度。①印度汇率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浮动汇率进行管理。[6]
1.印度汇率制度的背景
印度卢比最早一直钉住英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8月崩溃以后,卢比开始钉住美元,但在同年12月份,卢比又回归转而钉住英镑。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下,钉住英镑的政策导致卢比汇率贬值。1983年,印度汇率管理的方向发生改变,实行爬行钉住一揽子货币。20世纪70年代末,卢比开始围绕美元实行准区间爬行。1992年~1993年,印度开始实行新的汇率管理制度,即自由化的汇率管理制度(Liberalise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System),实现了卢比在经常账户下的部分自由兑换。在最开始阶段,印度采用了双轨制的汇率制度作为过渡。1993年,两年双轨汇率制度过渡阶段完成后,印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印度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2.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
(1)管理其浮动汇率。印度实行的也是一种中间型的汇率制度,②并非任由汇率根据货币供求自由浮动。但是,印度储备银行并不对汇率设定一个需要捍卫和追求的“固定”目标,只是随时准备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汇率异常波动。印度储备银行通过购买和出售外汇,干预外汇市场,借此实现对汇率的谨慎控制。市场操作和汇率变动的操作指导是交易导向而非投机导向。
(2)资本账户自由化与管制。印度监管当局分别针对资本种类和行为主体区别而对资本账户进行管制。管制也并非一味管制,而是自由化和管制并举。
(3)外汇储备及其管理。印度保持高额外汇储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付资本流的异常波动及系统性的资本流动风险。结果,印度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当前,与中国类似,印度正面临着如何处理外汇储备过多问题。
(4)保持货币稳定,而不是屈从外国压力。随着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走弱,卢比相对美元也缓慢走强,加上印度经济的快速成长,国内外对印度储备银行施加压力,要求当局改变汇率政策的呼声也日益提高。总体基调是,卢比应该顺应市场趋势自由升值,印度储备银行购买外汇占款因为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因此从长期来看对印度经济发展并不利。理论上而言,这种建议不无道理。但是基于历史教训,印度储备银行并没有采纳这类建议,而是保持了卢比币值的持续稳定。
三、强势人民币的基础支撑
1.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
理论上讲,本币汇率与通货膨胀呈负向而动,但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并轨后,其轨迹与通货膨胀指数无关。[7]理由如下:(1)由于全国对外贸易和外资引进稳定发展,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国内政策适度从紧,外汇需求受到合理约束。各方面因素决定的结果是,全国银行累计结汇长期大于售汇,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卖超,使得外汇供大于求,促使人民币汇率升值。(2)外汇调剂市场不成熟,汇率生成机制不尽完善。并轨时人民币汇率水平被低估,为人民币汇率回升提供了较大空间。(3)中国通货膨胀结构性特征明显,且国内产品大都是不可贸易商品,故国内出口换汇成本变化与通货膨胀不同步。(4)由于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使得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大打折扣。
2.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对汇率走势贡献巨大。[8]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国际收支状况连年顺差,使得国内外汇持续供大于求。
3.国内外利率差异
按照汇率决定的双平价理论,自由资本可以利用两国利率差价进行套利活动,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本外币可以自由兑换。这种条件在中国尚不具备,短期资本出入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存在限制。[9]就利率差别而言,人民币利率水平低,几乎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区间,致使外部资本几乎进入中国货币市场的套利空间。
4.经济增长状况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盈余的结果是,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且略有升值。[10]
5.国家干预能力
自从中国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浮动后,中央银行就承担了干预市场的责任。在外汇市场供大于求时,中央银行很容易控制汇率波动。当(如果)外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状态时,中央银行则通过减少外汇储备,规避本币贬值,以维护汇率稳定。中国外汇储备在2006年第一季度已经跃居总量第一,在资本账户完全放开之前,完全具有调控汇率市场的能力。
6.外汇投机
在中国,所有外汇交易都必须有贸易或资本交易合同背景,企业和个人都不可以自由买卖外汇。当前国内外汇黑市交易价格也基本与官方市场价格相一致。[11]另外,由于国内外汇供应长期(预期)充足,汇率预期基本稳定,套汇机会和空间较小,使得直接套汇动机不在,外汇投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限。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中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确定为通常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并主张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为维护内部均衡,独立货币政策比固定汇率制度更加优选。其逻辑结论是,现行固定汇率制度需要改革。从长远来看,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后,浮动汇率制度是必然选择,但是现阶段,要推行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却不现实。必须要寻求一种汇率制度,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之间达到某种妥协和平衡,既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并且能使资本管制发挥一定效果。在此,与中国具有大致相同国情的印度的汇率制度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相对适合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初期的选择。
目前,中国已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为了减少资本账户开放的代价和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应保持浮动的汇率安排。[12]因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可以大大增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成为阻止外部市场动荡对国内经济冲击的“隔火墙”;而当资本大规模流入或流出时,汇率相应变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逆向调节作用,从而阻止资本进一步流入或流出,这种作用在资本管制解除后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浮动汇率安排还有助于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减少由于汇率高估和低估引起的资本投机活动。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要从不同方面来改进。[13]措施包括:(1)在当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上,允许汇率有适当波动,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2)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扩大微观经济主体处置外汇的自主权,完善外汇市场和外汇期权市场;(3)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外汇买卖;(4)要逐步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水平,为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做好准备。
五、基于中印比较的政策建议
鉴于印度基本国情、经济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等背景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关于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包括对外汇市场积极干预、外汇储备管理、资本账户开放和管理、鼓励向海外投资等等,对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汇率制度改革作为印度整体经济自由化改革的一部分,其指导思想已经从过去偏重外汇管制,转向如何通过发展有序的外汇市场来更好地促进印度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促进印度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以及提高印度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也应该跳出目前狭隘的升值或贬值之争,更多地着眼于如何通过外汇体制改革来促进中国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印度将如何维持汇率稳定以及控制外汇市场风险置于汇率改革的核心位置。基于货币当局的积极干预,印度在1993年汇率实行浮动后,卢比对美元汇率围绕31.37∶1的水平相对稳定了长达20个月之久。鉴于中国近30年市场化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足额外汇储备,如果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一定区间适当浮动,相信中国货币当局也有足够能力对汇率异常波动加以控制。在通过资本项目管理以控制风险方面,中国应重点控制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
在外汇储备问题上,中国同印度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外汇短缺到充足甚至过剩的演变历程。外汇储备由短缺到过剩,标志着经济战略转型时机的成熟。中国经济今后要继续积极融入全球化并扩大国际贸易份额,但GDP增长依赖净出口的格局则需要尽快改变。这种政策战略转型,主要取决于国内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能否加快推进,以及民营经济的潜力能否充分激发。
总之,一国汇率制度是联系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桥梁,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汇率制度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在变革中不断进行摸索、完善,时刻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作出适时调整。要让人民币成为一种强势国际货币,就要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而不断推进。中国现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目标应该是回归有管理的浮动利率,而不是其他。
注释:
①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扬并不足以作为具体发展中国家制定汇率制度的依据。
②根据Frankel(1999)的分类,汇率制度共分九种:自由浮动、有管理的浮动、目标区、钉住一揽子货币、蠕动钉住、可调整的钉住、事实上的固定钉住、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和货币联盟。其中,前面两种制度属于浮动汇率制度,而后面三类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其他的四种制度为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中间类型。
③2005年7月21日,中国货币当局决定对人民币进行小幅升值,但给我们的印象是,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标签:人民币汇率论文; 外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固定汇率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