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论文_陆玮婷

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论文_陆玮婷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陆玮婷

【摘要】

初中地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课堂不活跃,学生会提不起兴趣。这样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通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即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教,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朱翔教授说:“过去的地理教材内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知识,学生学过以后,在今后的一辈子当中都用不到。”所以地理新课标提出了最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火苗,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而言,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促进他们思维和想象力发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所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引下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而生活素材来源于学生周围,学生很熟悉,日常教学中融入学生已有的和熟悉的事物,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讲到我国河湖分布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涉及人工河,鉴于本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太湖边上的乡镇,也是京杭运河流过的区域,而且京杭运河就在离本校不到300米的位置,学生站在学校的西边高地就能看到运河,学生经常从运河上修建的两座大桥经过。所以可以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请学生谈谈,天天见到的京杭运河是一幅什么景象。

有的同学说:河流的流向是南北方向(起止点北京-杭州是北方南方的两个重要城市);有的同学说:很多时候,发现运河水面上有很多水葫芦,漂浮很多杂物(运河的水质保护);有的同学会说:每次都能看到有运输船在行驶(江苏段的运河发挥着很重要的运输价值);有的同学说:运河两边的绿化带,运河公园很漂亮(综合各个方面,庆祝我们的运河成功申请“世界遗产”项目)。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经验,唤醒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呈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材料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难度过大的话,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影响自主学习的展开。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这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师呈现相关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例如:讲到影响工业布局的原因(前面调查发现这是学生知识储备很薄弱的部分),如果给学生呈现理论,再用练习加以巩固的话,那么这样的方式过于枯燥,难度也大,学生接受了容易忘,但是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效果就不一样了,可以先引导学生总结本地的工业,如为什么本地的轻工业――“绸都”工业如此发达,教师引导学生:

丝绸怎么来?(丝绸是蚕吐的丝)本地为什么适合养蚕?(气候适合养蚕)蚕丝怎么变成丝绸(技术、工人等?)丝绸怎么运出去?(交通便利)卖给谁?(市场的需求)

这样学生很容易自主总结影响工业分布的一般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形成地理思维。可见,生活化教学有效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生活问题,调动学习的互动性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往往面临类似的问题。这些在学生周围的变化是学生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鼻子呼吸得到,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这些问题现象正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很好的课题,也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如“××镇水污染的研究”、“烧烤对环境的影响”、“××镇空气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例如:本校新生的变化趋势,初一学生从原来的400多人到后来的500多,直到现在突破700大关,年年递增,这其中40%左右是外地生源。这是本校生源增长最关键的部分。我曾经就这一问题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本校生源总数如此之大且日益增长,是什么优越的条件吸引着这么多的外地工作者?教师巧设了这个问题,组员之间开始合作互动、协调、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提前翻阅初二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有的学生采访借读生,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最后把各个学生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综合整理,以ppt形式呈现解释,并且评选出最优方案,大致思路如下:

1.自然环境角度:地形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湖泊众多(江南水乡)。

2.人文经济角度:交通方便(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路,北苏州南嘉兴铁路,机场等海陆空齐全);农业发达(鱼米之乡);经济发达(轻工业发达,并且有悠久的历史)。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角度分析,不管哪一个方面都吸引着大量外来工作者,自然而然,他们的孩子就成了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两大地理角度思考总结某一生活现象,这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而且类似思维可以用于其他地理现象,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学会了和同学沟通相处,所以,生活化教学,小组探究生活问题,是一种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地理生活化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良方,我们要把生活化教学和课本教学相结合,改变传统方法,寻找最适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老师教起来放松。

参考文献:

[1]侯莉.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提问[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3).

[2]姬惠光.课堂内践行生活化教材[J].地理教育,2010(6).

[3]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J].2008(4).

[4]肖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软件导刊,2011(7).

论文作者:陆玮婷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论文_陆玮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