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

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

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张晓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三秦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就如同一朵璀璨的艺术奇葩盛开在我国西北。本文通过阐述三秦文化及其形式,分析三秦文化的特点,对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探讨研究,以期为促进三秦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三秦文化;传承;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秦文化见证了炎黄、周秦、汉唐等多个王朝的兴起与覆灭,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特征,三秦文化尤以农耕文化为共性表征,不过特有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造就了三秦文化厚重刚健的根本精神以及保守后进致命不足。由此可见,对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秦文化及其形成

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三分先前的秦国土地,因而称之为三秦。进入近代,三秦主要是指陕西境内的关中、陕北、陕南等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包括周秦汉唐等在内的10余个王朝在此建都。三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三秦文化,指的是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地,在某一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农业性地域文化。换而言之,三秦文化还可理解成嬴姓秦人在关中定居并统一六国后,凭借周人故里丰岐之地的自然环境及西周文明的大量遗存,历经立国前500余年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所创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地域文[1]。三秦文化形成于周代、秦代时期,该时期的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渊源,还是三秦文化的直接来源。周代在中国历史上共存在近800年,周公旦在夏礼、殷礼的基础上,与分封制相互结合,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周礼。周礼后来被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所继承,由此也建立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秦人建国后,没有全面继承周人的传统文化,转而向戎夷学习,进入秦孝公时期,进一步结合形势发展,大兴改革,发展人才,实行商鞅变法,进而使秦文化表现出重功利、轻伦理的特点。至此,秦文化形成了其独具的基本特征。

二、三秦文化的特点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三秦文化伴随时空的运转而不断演化发展,所以其在各个历史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自传统文化发展历程角度而言,三秦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秦王朝时期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秦王朝为了追求统一六国,不得不要做出一番理论上的选择,而由于这一选择的不得当进而促使了秦王朝的灭亡。早在秦统一天下之前,吕不韦便广邀宾客,让他们各抒己见,取百家之长,基于此,对《吕氏春秋》展开撰修,为统一中国找寻全新的理论范式。在一系列原因影响下,即便没有受到优待,但《吕氏春秋》中的世间万物均是依据阴阳五行之气的转变而“还周复归”,以追求全面统一的系统思维及理论,一方面凸显了秦王朝探寻统一六国的大一统理论思想,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摆脱地域疆界束缚,思想兼容发展,创建一个全新的格局。之后司马谈、司马迁两父子,在他们著作中,对前人的文化格局进行了一番更为明确系统的规定,由此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8分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12 h内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观察 ………………………………………………………… 傅新民,傅聪,张洋,等 378

(四)唐朝时期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秦人的医学水平十分先进,由秦国名医医和所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理论,便为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发展至唐朝,药王孙思邈对流传于秦地民间的医药、医方经验进行了充分收集,并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了深入地研究,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多部医学著作,不仅丰富了三秦医学文化,还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作为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有着尤为高尚的医德,他关心普通百姓的疾病痛苦,凡是为患者着想,面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低贵贱,皆一视同仁,这一系列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世世代代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及医学工作者所称颂。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便在灞河两岸繁衍生息,发展至今天,三秦文化一直传承下来。传统三秦文化是在秦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历经了形成、发展、演变等各个历史阶段,长期以来对秦地社会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4]。显然,传统三秦文化以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难以适应如今三秦社会发展需求,不过三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对于如今依旧可发挥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文化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如今的三秦文化即为过去三秦文化的延续。在如今经济高度发展的经济环境下,要想振兴发展三秦文化,就应当为其创造有力的经济环境,结合我们的传统与现状,推动三秦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魏晋时期兼容并蓄的佛教文化。佛教一经传入中国以来,便在三秦及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到魏晋直至隋唐时期,长安均属于佛教译经、传经的重要地区。三秦文化凭借其开放性、实用性,对佛教繁多教派教义的共存,对容纳和吸收异质文化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及居民生态城市和城市林业的内涵和特点,宣传在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中发展城市林业的作用,提出推进城市林业和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充分发挥城市林业在构建生态城市中的作用。让每一位公民参与到建设生态城市的工程中,全力打造一个生态良好的发展中城市,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生态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1.2.3 检查后护理工作 在完成胃镜检查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放置在观察室内,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指标,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程度、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并让患者保持侧卧体位,避免患者出现误吸和剧烈咳嗽现象。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在观察室内休息30分钟左右,待未出现不良反应之后才可以离开观察室,并叮嘱患者及家属检查后当天内不能开车和进行高空作业。

三、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三秦文化的传承

(二)秦汉朝时期宏伟宽大的建筑文化。秦人在建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且拥有尤为精巧的技艺。例如,有“水上秦都”之称的秦国国都雍城,其建筑风格宏伟转扩,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宫殿建筑,还有用作招待宾朋的台、观及馆舍。秦国在咸阳建都后,都城建筑不论是其建筑规模还是其建筑结构,其宏伟外观、精湛技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秦朝时期的建筑强调规划整齐划一,外观宏伟,内部结构精巧。各式各样的建筑技艺风格,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后世汉朝、唐朝的建筑便受到了该时期建筑风格很大程度的影响,由此便形成了三秦建筑文化的独有特色和风格。

(五)宋明朝时期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由北宋思想家张载建立学派的“关学”,是宋明理学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还是宋明理学中提倡气本论的一个朴素唯物论学派。这一学派一方面充分吸取了《易传》中关于“生生之谓易”的思想,另一方面还受到了三秦文化所蕴含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在天文上,秦不仅对前代传统进行了继承,还提出了自身的发明[3]。例如,“伏日”在秦朝之前是没人提及的,发展至秦朝才关注到并设立有这一节令。由此表明秦朝已经有人在天文上进行了一定涉猎。秦人关注天文的传统文化及对天文知识的不断累积,为张载提出气本论提供了有力依据。总的来说,张载的“关学”对三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张载的“关学”推动着三秦文化在理论思想方面不断推升,不断优化,持续朝向哲理思想化进步;另外方面,张载“关学”中所提出的“心性”理论,太过倾向于内向修养,由此使得三秦文化中传统的开放精神及功利主义受到一定削弱,进一步加剧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守旧心理。这是张载“关学”对三秦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三秦文化的发展

1.坚持厚重刚健精神。三秦人从上世纪以来仍旧与土地保持着密切联系,依旧散发着厚重质朴的精神气质。该种精神气质溢于言表,坚强果敢、敢作敢为,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旷达豪迈、大义凛然,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该种精神气质表现于气节上即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末明初,关中大孺牛兆濂一生秉承“学为好人”之道,专注儒家为己之学,身体力行。在近代中国数次社会变革中,牛兆濂以民族国家大义为己任,不顾自身安危,忧国忧民。与此同时,被誉为“陕军”的广大三秦作家,从五四时期的郑伯奇,到延安文学思潮的丁玲,再到50~60年代的秦地小说,一直到后来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的创作均紧紧围绕社会现实,满怀救世的忧患与苦闷。表现于言行举止方面即为说话慷慨激昂、豪爽旷达;热衷于通过高嗓门表达自身内心,酣畅淋漓,不忸怩作态。表现于日常生活即为奉行节俭、坚定不移。三秦人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他们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他们表里如一,诚心实意,淡泊名利[5]

2.保守思想依然存在。进入当代,三秦土地上的人们思维眼界得以变得越来越开阔,人们也不再被“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的传统观念所影响。三秦人也不再一味看清商人、手艺人,相反,物质财务是否丰裕会在对三秦人的价值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传统保守的历史底蕴对三秦人价值观念、性格意识影响十分深刻。导致三秦人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创新改革、求变突破的勇气。该种文化心理与张载所创立的“关学”有着密切联系。如前文所述,张载的“气化”理论不仅仅有力驱使着三秦文化朝向思想理论哲理化趋势进步;同时,张载的“心性”理论的出现一味关注内向修养,而缺乏对传统开放精神及功利主义的有效重视,进而滋生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守旧心理[6]。如今的三秦文化既有其融洽的部分,又有其矛盾的部分,其保守思想依然存在,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2017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民生一号文件”,明确要求2017年持证养殖退养1.1万亩,无证养殖全部退出(5.5万亩);2018年扬州市委市政府“民生一号文件”明确2018年持证养殖退养2万亩。截至2018年8月底,高宝邵伯湖扬州市境内共完成“退养还湖”面积9.2万亩(其中持证养殖3.7万亩,无证养殖5.5万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三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一百年来中国历经风雨飘渺,时代发展中的三秦也长期处在价值多元与文化抉择的冲突中。如今中国依旧经历着不断地改革创新,源远流长的三秦文化也应当在于各种文明、思潮的对峙中需求文化共识,实现自身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坤,鲁宽民,尹洁.试论三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03):1-3.

[2]田文棠.三秦文化的生成、流变和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9(04):68-69.

[3]李琰,李晓娥,杨乙丹.地域文化对德育创新的启示——以三秦文化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1(09):152-153.

[4]倪琳琳,詹秦川.论三秦文化与秦代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07):49-49.

[5]周春芳,刘进田,谢军华.三秦文化及其当代变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2):18-22.

[6]赵林.地方知识与文化形构——_20世纪陕西文学、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3(01):72-79.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教育视域下“三秦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17GZ010)。

作者简介: 张晓(1984.10-),女,陕西西安人,汉族,硕士,副教授,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

标签:;  ;  ;  ;  

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