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港保税区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保税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位及功能
天津港保税区地处天津新港内。天津港区辽阔,土地后备资源丰富,为保税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具有便利的海运条件外,天津地处京哈、京津、京沪三条铁路大动脉交汇点上,公路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港口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天津国际机场是首都备降机场,构成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网。且保税区距东北亚地区近在1000公里以内,远不超过2500公里,它既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组要部分,又可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的经济生长点之一。
由于保税区独特的优势、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天津港保税区建区以来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开发建设进展迅速。五年间,保税区从滩涂起步,至今已开发土地3.8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21亿美元的协议投资总额,批准企业3000多家,进出区货物总值超过15亿美元。一些美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属于沿海港口型保税区,具有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金融服务、商品展销等多种功能。经过几年来的运作,保税区投资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批集贸易、仓储、简单加工和运输于一体,具有国际货物分拨中心特征的企业相继投入运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房地产开发业随之发展。从招商、建设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看,天津港保税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新热点。
二、困难及问题
天津港保税区自封关以来,短短几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相对于世界自由经济区的通行惯例及一般规律而言,仍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这些无疑将成为天津港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在性质上仍是“关境以内”的海关监管区,从货物的进出到区内货物的活动、转移,都得由海关管理,手续繁杂,也加重了海关的负担,货物并非全部免税,而是保税或征税。而国际上象香港、汉堡这样的自由港则采取“关境之外、国境之内”的海关管理办法,区内货物一律豁免关税,并免除惯常的海关监管。除烟、酒、饮料等少数重点物品外,海关允许货物完全的自由出入。由此可见,天津港保税区离国际上通行的自由经济区做法还存差距。
其次,国家的宏观体制及政策,亦有诸多待调整之处。保税区甚或自由港应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最先结合的地区,一切都必须遵循国际惯例。而现行财政金融体制及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区内执行外汇自由兑换、自由汇出入以及出口退税等发生困难。比如,现行出口退税是由财政部门按年初计划执行,而且环节颇多,并要求跟踪出口收汇核销单、完税证明等等,退税周期也很长;又如严格的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制度不仅使得区内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而且也直接与国际惯例相抵触。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国际上的自由经济区特别是出口加工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一般只设有海关,且很少查验,以便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自由贸易的宽松环境。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诸多职能部门纷纷进驻保税区,共同参与保税区管理,与国际惯例不相吻合。
第四,运作上的“飞地”现象。保税区隔离设施验收之后,便正式投入运营。但一方面,由于它与国际市场接轨有一个过程,因此很难在短时期介入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保税区与非保税区的隔离,反而影响了区内外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天津港与天津港保税区的分离,更割裂了保税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内在联系,使保税区失去了依托,给人一种“飞地”的感觉,这亦将制约保税区的拓展。
第五,人才和资金的不足。保税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工程设计、商场营销、信息处理等专业人才),还应拥有足够的启动和开发资金,这两方面的缺乏,同样会使天津港保税区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发展及走向
顺应世界经济自由区特别是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规律及一般要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特别是培植天津滨海新区第一启动点的需要,我认为,天津港保税区的发展方向应是综合性港区型自由贸易区。所谓“综合性”,即兼有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及金融、仓储、运输等多种功能;所谓“港区型”,即依托于天津港区,它是自由港、保税库、出口加工区及科技园区功能的统一。
这里的核心就是走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按照这一方向发展,不仅会大大加快保税区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更将带动整个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其具体效应包括:
1、政策一体化效应。通过将保税区现行政策尽可能地推广到整个港区,缩小保税区与区外政策的落差,从而在整个港区营造起一种高度开放和宽松的政策和体制框架。
2、规划建设一体化效应。保税区设在港区之内,与港口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保税区、港口都需要以全新的观念去重新审视其发展规划,使两者有机地协调起来,从而使保税区(和开发区)在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等方面围绕港口而展开,并同港口规划中的工业港区融为一体,创造一种具有天津港特色的集物流、产业、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空间。
3、营运一体化效应。保税区与港口相互融合,按照自由港的模式营运,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码头前后物流处理的顺畅、便捷,加速机械化、自动化、集装箱化进程,使包括保税区在内的整个港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理货、保管、流通加工、转运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港口物流及其管理的一体化情报集中、处理和交换系统,既大大减少双方物流及相关工作处理方面的磨擦,提高营运效率,增加港口的吸引力,又会给保税区企业带来业务拓展和创新的机会。
4、产业结构及增长一体化效应。保税区乃至整个滨海地区的工业、商贸、金融等各业都向港口靠拢,可以形成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一体化发展和经济联动增长的态势,真正达到城港相依、以港兴城的发展效率。
5、资源利用一体化效应。保税区与港口的一体化发展,必然带来双方人、财、物等资源更为顺畅的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过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把保税区现行的利于货物和资金自由流动、企业自由经营的政策有条件地引伸到整个港区,通过政策扩展,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相互促进下的联动发展;第二步,将保税区与港口部分合并,即将港口中营运条件上佳、作业量大的码头区(主要是集装箱码头)和水域并入保税区,从而形成一个由陆上商贸区、码头作业区、停泊船舶水域构成的免税隔离区;第三步,扩展的保税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融商贸区及高科技出口加工区合作,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港区型自由贸易区。
四、对策与建议
1、营造真正意义的自由港政策环境
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保税区要创造为客商所青睐的市场化的国际商务环境。据此,保税区应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1)在货物自由流动方面,海关要按照“一线管出口、二线管进口”的模式,改进监管工作,通过EDI等技术的应用来改进监管方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鼓励区内企业以参股方式同区外发生广泛的联系,促使保税制度向外扩散;争取率先在保税区实行基本放开经营的自由贸易政策,尤其在配额和许可证的管理上,可考虑以保税区为试点,引进竞争机制,采用拍卖或投标的方式来分配使用;在关税措施方面也要以真正实现保税区的“境内关外”特征为宗旨进行必要的改革。(2)在资金自由流动方面,在国家统一的外资政策指导下,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和保税区的产业重点,对区内企业在投资规模、资金投向和经营范围上给予充分的自由,进一步规范企业登记制度;根据国家统一的税法,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措施,对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外资,采用海南和上海浦东的做法;在新的外汇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外汇管制,使外币可在区内自由流通;在包括保税区在内的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的试验,引入外资银行,与开发区配合在滨海新区建立起离岸金融市场。(3)在人员自由流动方面,管委会要努力营造一种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环境。全面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流动体制,鼓励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管委会人事部门可会同有关学术机构借鉴国外的做法,共同开发一套各类人才选用的科学的考核方案。(4)在硬环境方面,在继续加紧基础建设的同时,要配合港务局搞好码头设施和疏港公路、铁路的建设,为迅速扩大天津港的吞吐能力,增加对国外货主、船舶公司的吸引力创造条件。
2、按国际惯例优化保税区管理
一要有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世界各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行政机构只有两个,一个是全权代表设区国政府的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另一个是海关。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保税区应推行“一体化”管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管理体制,应当享有更多自主权。国家应减少行政职能机构进驻保税区,在保税区形成接受政府的授权的权威管理机构,确保保税区按国际惯例高效运作。在口岸管理体制方面,笔者建议组建在保税区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下,各联检单位融为一体的口岸查验处,组成一支效益高、多技能、服务型的保税区联检队伍。二要有一批开放型和真正懂得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人才。三要尽快制定与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有关保税区法规。将国际惯例融入国内法律,建立外向型的法律架构,形成一部符合“境内关外”实际情况的保税区法律,既保持国际惯例原有精髓,又坚持国内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应将优惠政策融入保税区法律,才能使政策上行下效,畅通无阻,给投资者以信心。
3、利用保税业务大力开展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及转口贸易运输、陆桥运输业务,以期推进自由港区建设
天津港可利用其装卸能力强、设备齐全先进,外贸及运输业务基础颇佳和工资水平偏低的优势吸引各国各地区客商,发展贸易及运输。建议采取国内运输段人民币计价,降低装卸费率和保管费率,提高各种服务效率等措施。
与此同时,保税区也可以欧亚大陆桥、近远洋航线为载体,利用本身地理位置优势,组建转口贸易集团公司,以期扩大国际间大宗货物的转口,赚取管理费、仓储费、港口装卸等各种费用。
4、在大力发展各类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天津港保税区所具有的政策优势,积极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进而发展成为离岸金融中心
通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中心,我们可以利用国际上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和西方大银行避免其所在国政府金融当局控制和逃避税赋之有利时机,筹集更多的外资,以支持天津港保税区乃至整个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5、加快港口体制和港口企业改革
在保税区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必须将港口改革措施作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加以筹划。如借鉴国外著名港口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扩大港务局的自主权,逐步使其成为能统揽一切港务事宜的“港务当局”;以保税区“政策延伸”为契机,改革港口内部机构;扩大港口企业经营自主权,通过改组、联合、合资、股份制等方式,加强港口企业同保税区的联系,并使其成为推进自由港形成的一种必要的准备或铺垫,鼓励港口企业经营除码头、仓储和装卸业务以外的其他服务业;吸引国外大型港口企业参与天津港和保税区的基础建设,并可考虑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OT)的投资方式,允许外商经营一段时期的码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