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编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5)06-069-05 我国编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如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尽管成果不断涌现,理论不断建构和发展,但总体而言,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这门关于编辑的学科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其理论基础、范畴、体系等还没有得到确立,理论抽象性还远远不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也没有统一的陈述,理论探讨往往脱离编辑实践,泛空虚的内容很多,对编辑具体活动的描述又缺乏理论支撑,容易陷入主观式、经验式和点评式的窠臼。编辑是编辑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编辑学最基本的概念,而学界和业界对这个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关于编辑的定义很多,这说明这个概念还需进一步概括和抽象,对编辑本质的认识还需进一步研究。编辑的思维是编辑活动的决定因素,没有思维的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编辑思维研究的编辑学也是不理性的。近年来,编辑思维对编辑学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研究集中在编辑思维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转变、系统等,但对编辑思维过程的研究还没有看到。 另外,一种理论的发展应该以该理论本体研究为基础,兼收并蓄,从其他相关学科中广泛汲取合理的养分,以充实和完善自我。实践证明,从其他成熟学科中借鉴合理成分是所有成熟学科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论发展的捷径。学界和业界近年来也有学者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阐释编辑问题,如传播学、心理学、哲学、信息学等,但借鉴的数量有限。编辑的对象,即作者提供的一个个稿件,就是一个个语篇,语篇的思想是由语言体现的,编辑活动也是通过语言来实施的,编辑活动天生就与语言有关。因此,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编辑活动的研究肯定是有价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认为:“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为了语篇分析,对任何语篇能说出合理的和有用的话。”[1]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编辑学有着同一的研究对象,即语篇或作品,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编辑学应该有借鉴和参考的内容和意义。 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视角,对编辑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试图提出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同时对编辑本质提出新的认识,希冀引起学界和业界对编辑思维研究的重视,同时对编辑学的建设和发展有所贡献。 一、语域概述 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的不同流派主要有两大阵营,即以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和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逻辑和哲学的角度,把语言看做一系列抽象的结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分析,建立起普通规则。语法被看成语言的基础,句法分析成了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来研究语义的生成原理,即语言表层表达的不同是由语言深层结构的不同造成的,这些语言结构存于人脑某个特殊区域,人的心智对人脑发出某个指令后,人脑会使这些结构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转换成合乎语法的句子,不涉及语言的使用、功能和社会语境。 与此相反,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人类学和社会符号学为研究视角,把言语当做社会行为之一,把语言的使用作为语言研究对象。不仅对在一定具体社会交际中人们对语言选择的形式——语篇进行研究,且对人们借用语篇来表达的语义进行分析,还对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情景语境,以及对社会交际行为有制约作用的文化语境进行考察。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思想,从而完成交流的目的。而交流目的是否完成,交际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实际情景中语篇是否与语境相符。概言之,语言(包括形式和功能)和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及其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中心所在,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分析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注重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即注重语域的研究,才使得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众不同,富有生气和活力。 2.语域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2]是通过和某一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3]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与某一特定的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情景组合相关的意义配置(configuration of meanings);[4]语域形成了社会系统和语言系统之间的一个接口,其成分体现社会意义并由语言形式来体现;语域是一个重要的中间概念,使我们能够描写语言中的语境变化。从例示(即具体语篇)一端来看,语域就是同类语篇的集合,是一种语篇类型,相反,从系统(即语言)一端来看,语域就是一个子系统;[5]概言之,韩礼德从社会符号的视角用语域这个概念把语境与语言联系起来,贯通了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同时打通了社会与语言的关系,从而解答了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即社会人(social man)是怎样交往成为社会人的这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问题。 3.语域的两面性假设 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之一,韩礼德一直想阐释社会意义是如何通过语域流向或变成语义的。语域是一个联系语境和语言的中间概念。沿着这样的思路,语域就是一个社会意义变成语义的过渡概念,其中既有情景语境的成分,又有语义的成分,既有情景的一面,又有语言的一面。[6]语域就是相关的情景语境和被情景激活的语义的结合,由相关情景语境和相关的语义组成,这就是语域两面性假设的主要内容。语域的位置以及与情景语境和语言的关系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语域的实际位置[7] 图2 情景语境、语言和语域的关系[8] 语域的两面性特征是语域最主要的特点,这就给编辑中的语篇(作品)和编辑活动分析,即选择和加工稿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语篇或编辑活动进行语域分析,不仅包括对其情景语境的分析,且包括对语篇语义的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分析才全面。关于语域特性、功能及语域分析方法的具体讨论,笔者近年来发表的《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从语域理论视角看国际商务谈判口译》、《语域分析与〈论语〉翻译研究》均有涉及。 二、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 编辑活动(包括编辑思维)的对象是稿件,编辑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和加工把稿件变成既符合出版标准,又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出版物;而稿件是由作者创作的,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鱼与水、木与本的关系,没有作者也就没有编辑。因此,在讨论编辑活动之时,必须讨论作者的相关活动,这样讨论才更有价值。 语域是个语义概念,语域的不同在于语义的不同,是与不同情景语境相结合的意义的不同配置。语域分析是研究意义如何从情景语境流向语篇的方法。根据编辑活动中意义的不同来源,可将编辑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编辑选稿模式,一是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每种模式都由3个阶段组成,我们称之为编辑的三级语域模式。 1.语域视角的编辑选稿模式 (1)一级语域模式——作者语域模式。这个模式中,作者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目的、价值取向等从社会活动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意义,这是作者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和对社会环境或社会意义的判断和选择。将作者理解到的这种情景意义叫做元意义(meta-meanings)、前意义(pre-meanings)或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s)。这时,这些意义只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接着,作者用语言对这些意义进行表征或描写,把元意义与语言结合,情景语境与语言结合形成语域,于是,元意义就从情景语境流入语言,在作者的大脑中成为有形的存在,即成为语义,这时的语义就具有情景和语言两面性。然后,作者将这种以语域形式存在的具体的意义语法化,在词汇语法系统中进行相应的结构选择,即措辞(wording),最后再把这些语法结构音系化,这样,语义就进入语篇,以语篇的形式沉淀下来,成为可阅读、视听、理解、交流的有形存在或事物存在,成为实实在在的作为例示的语篇或稿件。可以看出,情景语境是意义的源头,把情景语境与语言的结合,即元意义变成语义的过程称为语域化过程(registerialization)或语义化过程(semanticalization),即作者对情景语境的理解过程和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是作者创建语域的过程。这就是作者的语域模式,即情景语境+语言=(对情景语境的)理解(+表达)。这个模式中,意义是由作者从情景语境中发现并选择的。作者语域模式如图3所示。 (2)二级语域模式——编辑语域模式。作者创作结束后,将稿件交给编辑,语域进入第二阶段,即编辑语域模式。面对作者的稿件,编辑首先对其进行解码和审读,即理解,然后加入编辑自己的情景语境因素,创建新的语域。 图3 一级语域模式——作者语域模式 编辑和创作主要的不同是意义的起点不同。创作中,意义来自情景语境,作者从情景语境中理解和选择了意义,并将其与语言联系,创立了语域,即图3中的语域1。然后将语义包装到语篇中,情景语境发生形变,成为可操作的存在,即语篇。而这一阶段的编辑过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原稿,一是编辑根据自己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创建编辑语域。在理解语篇之中,语义不是直接来源于情景语境,而是来自作者提供的语篇,即稿件,编辑逆向将语篇分别与词汇语法和作者创造时的情景语境联系起来,从中对语义做出选择,重建作者语篇的语域,尽可能使这个重建的语域与作者的语域对等;然后,编辑会根据自己的情景语境,即编辑的认知经验、行业规范、专家审稿意见、编辑目的、读者需求等对作者的语域重新认识,创建自己的语域,即图4中的语域2。 (3)三级语域模式——编辑对稿件判断的语域模式。编辑重建了作者的语域,即图4和图5中的语域1,并对稿件进行理解,结合自己的情景语境,创建了自己的语域,即图4和图5中的语域2,这时,编辑要对语域1与语域2进行比较,对其出版价值进行评估,对稿件的取舍进行判断和选择。稿件只有被编辑认可和接受,才能进入编辑和出版流程,最后成为符合编辑和出版规范、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合格出版物,成为作品,否则,稿件只能是作者个人行为的成果,而不能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社会行为的成果。 图4 二级语域模式——编辑语域模式 图5 三级语域模式——编辑对稿件判断的语域模式 由于稿件中表达的语义,是作者从情景语境中发现和选择的,编辑是通过作者提供的稿件来理解语篇的意义的,另外,作者和编辑是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两个不同的主体,其世界观、价值取向、行为目的、认知能力等肯定有所不同,因此,作者创建的语域,即语域1,和编辑创建的语域,即语域2,不会完全相同。对准备采用的稿件,编辑就有必要就稿件存在的问题与作者沟通,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稿件,其中,能自圆其说、符合规律的内容要保留,明显不足和错误的内容要改正,使稿件达到编辑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在编辑过程中,编辑是编辑活动的主体,是稿件的选择者,对稿件的选择具有决断权。作者创建的语域与编辑创建的语域地位不同,作者创建的语域是编辑判断稿件的对象,而编辑创建的稿件语域,是编辑判断和选择稿件的根据,相比之下,对象远没有根据重要。这就要求作者创建的语域一定要与编辑创建的语域对等,前者只有与后者一致或对等,稿件才能被顺利采用,最后成为读者的阅读对象。而要求作者创建的语域,与编辑创建的语域对等又具有双向性。如果作者的语域内容较好,作者一定要设法证明和说服编辑,保留自己正确的内容;对于那些较差和错误的内容,那就须诚恳接受编辑的建议,坚决改正。从编辑的角度看,编辑要想在编辑活动中成功,就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和专业素养、水平,以及鉴赏力、敏感性和判断力,兼学术和专业专家能力于一身,这样才能对稿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同时编辑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社会编辑和出版优秀的作品。对作者的稿件,要择善而从之,对作者正确的内容,要予以肯定,差的和错的内容一定要杜绝。同样,对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只要是对的,一定要坚持,错的就要勇于放弃。这样,经过编辑与作者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稿件的思想内容和综合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 2.语域视角的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 这个模式也由三个阶段组成。与编辑选稿模式比,这个模式中的一级语域模式比较复杂。编辑组稿或策划与编辑选稿的不同在于意义的源头。这个模式中,意义是由编辑首先在情景语境中发现和选择的。编辑将这些元意义与语言结合,创建了语域,即图6中的语域3,然后根据市场需求,策划出适合读者需要的选题,并把这个选题提供给合适的作者。作者会根据自己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创建自己的语域,即图6中的语域4,最后将语域语法化和音系化,完成选题的实施,把语义包装到语篇中。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一级语域模式——编辑+作者的语域模式 作者完成创作,将稿件提交给编辑,于是语域开始进入第二和第三级模式。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的二级和三级语域模式与编辑选稿模式一样,这里不再赘述,只是在这个模式中为行文方便,编辑创建的语域和作者创建的语域分别标示为语域3和语域4。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作的过程是创建语域的过程编辑的过程,是重建作者的语域,再创建编辑自己的语域,并对这两个语域进行比较的过程。在编辑语域发展的三级模式中,编辑总会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念、价值取向、目的等来重建作者的语域,即理解稿件,同时在作者语域的基础上,给作者提供的语义增加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意义,并通过与作者沟通,最后使作者创建的语域与编辑创建的语域取得一致,以保证作品成为真正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这就要求编辑过程中,作者创建的语域与编辑创建的语域价值对等。换言之,稿件要想进入编辑出版流程,最后成为作品,就须要求作者语域与编辑语域对等,二者的对等是绝对的,否则,稿件就只能是个人创作,不会变成作品,即出版物。作品出版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和读者阅读趋势的变化,作者和编辑又往往能从这些变化的情景语境中,发现新的意义,为已有作品重建和创建新的语域,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使语域三级模式不断重复,作品不断修订和再版。这样,作品的意义不断创新、成长和流传,作品最后可能成为经典,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如《论语》等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例证。要求作者和编辑创建的两个语域绝对对等,并不是说一切都以编辑的语域为准,而是这个对等具有双向性,即作者的语域与编辑的语域之间以较好者为标准,较差者或有误者要向对方对等。由于作者和编辑是创作和编辑行为的不同主体,其观念、目的、价值取向等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他们对意义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他们创建的两个语域也就可能不同。作者的语域内容肯定与编辑的语域有偏离,但这些偏离不一定就是错的。如果作者的语域内容是正确的,编辑就应根据自己和审稿专家等的意见对此予以肯定,择善而从之,同时,修正自己的语域;相反,如果作者的语域内容不是最好的或是错的,就得以编辑的语域为准,对作者自己的语域进行修正,这就是我们说的语域对等绝对中的相对性。两个语域对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编辑与作者有效交流和协调使语域最后得到优化的过程。只有在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通过反复细致的沟通和协调,作者和编辑创建的两个语域取得一致,达到对等,之后,作者按照编辑和审稿专家等的意见通过对稿件认真合理的修改,才可能使稿件达到编辑的要求,稿件才能被录用,从而进入编辑和出版流程,最后成为正式出版物。这样,作者和编辑才能为读者不断创作和编辑出优秀作品,传播优秀文化知识。 通过讨论可以看出,编辑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建、重建和再创建语域的过程,就是一个语义形成、发展和流传的过程,是一个经典创作、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编辑就是编辑意义,编辑的本质是意义,编辑就是因为能为社会发现、完善和提供优良的意义而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的。语篇,即稿件,是意义的体现形式,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9]是一个语言的使用单位。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视角,对编辑过程中意义的形成、流传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讨论和描写,提出了两个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语域视角的编辑选稿模式和语域视角的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并对其中编辑思维活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对编辑过程和编辑本质进行了新的认识。编辑的历史,就是一部语域(意义)优化和流传的历史,一部思想和文化传播的历史,一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语域视角下的编辑模式_语言学论文
语域视角下的编辑模式_语言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