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由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将在全国数十个试验区进行试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也将重新制定,一场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展开。如何理解这一次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实施新的课程?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关键在哪里?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想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1 进行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新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发展,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精英教育”倾向,过分地强调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目标,使面向大多数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拨乱反正的需要,由于各方面人才的严重短缺,由于国家经济力量的限制,强调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强调基础教育要注意培养选拔学习潜力较大的优秀学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打好基础,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在大中城市逐步普及,基础教育任务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中小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和根本的目标。然而,目前的课程却是以培养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为主要目标,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基本任务,特别是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的考试评价体系,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障碍。不进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会落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进行课程改革还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间的竞争主要呈现为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进行课程改革。一是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二是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三是在课程的内容方面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四是改革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手段。面对这样一种形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如果不进行改革,不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就不能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未来的挑战。
为此,教育部从1999年起开始动手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拟定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新课程基本上打破了原来课程的学科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体系,其改革力度可以说是解放以来历次课程改革中较大的一次。
2 转变课程功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六项目标:第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调整课程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人认为,其中的重点在于转变课程的功能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这六项目标的核心问题在于转变课程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只有在前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人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学生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自己的能力。知识的广博可以开拓人的眼界,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传授前人的知识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特别是在今天,知识积累的速度迅猛增加,要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人类积累的主要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课程的主要功能应从传授知识转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转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要面对的社会问题、生活问题、道德问题等等也比以前复杂得多。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生活、道德方面的许多问题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学生还需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发展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所有这些都要求学校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发展,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转变课程功能的第二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要实现课程功能的上述转变,除了要在编制课程标准的文件以及编写教材时进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校教学的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应从封闭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变成开放的、多向的探索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与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更要到实践中学习。上课不仅要听老师讲,还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讨论、实验等,获取前人的知识,同时获得自己的经验。课程改革的最后成效不仅是体现在文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比制定课程标准及编写教材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的工作。
3 根本在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进行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根本在于转变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调查表明,在我国普遍存在两类不同的教学观。第一类是注入式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单向的,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或受训者,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知识,或者为了获取好的考试成绩,以便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或参加工作。另一类教学观被称为培育式的教学观,这种观点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或者作为展示正确的态度和操行的榜样,处于一种辅导的地位;它反对单一传送的教学方式,主张积极的互动和多样化的活动;主张教学的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强调教学在学生的能力、态度和操行方面所引起的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