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是在产品研制的全过程中,以预防为主、加强系统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从线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封装结构设计、评价试验设计、原材料选用、软件设计等方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力争消除或控制半导体集成电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模式,从而在性能、费用、时间(研制、生产周期)因素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规定的可靠性指标。
关键词:半导体可靠性设计
1. 可靠性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将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转化成明确的、定量化的可靠性指标。
(2)必须将可靠性设计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3)从国情出发尽可能地采用当今国内外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
(4)设计所选用的线路、版图、封装结构,应在满足预定可靠性指标的情况下尽量简化,避免复杂结构带来的可靠性问题。
(5)可靠性设计实施过程必须与可靠性管理紧密结合。
2.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依据
(1)合同书、研制任务书或技术协议书。
(2)产品考核所遵从的技术标准。
(3)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将遇到的应力条件(环境应力和工作应力)。
(4)产品的失效模式分布,其中主要的和关键的失效模式及其机理分析。
(5)定量化的可靠性设计指标。
(6)生产(研制)线的生产条件、工艺能力、质量保证能力。
3.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将用户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在综合平衡可靠性、性能、费用和研制(生产)周期等因素的基础上,转化为明确的、定量化的可靠性设计指标。
(2)对国内外相似的产品进行调研,了解其生产研制水平、可靠性水平(包括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失效机理、已采取的技术措施、已达到的质量等级和失效率等)以及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
(3) 对现有生产(研制)线的生产水平、工艺能力、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研,可通过通用和特定的评价电路,所遵从的认证标准或统计工艺控制(SPC)技术,获得在线的定量化数据。
4. 可靠性设计程序
(1)分析、确定可靠性设计指标,并对该指标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等进行论证。
(2)制定可靠性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相似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目标与要求、基础材料选择、关键部件与关键技术分析、应控制的主要失效模式以及应采取的可靠性设计措施、可靠性设计结果的预计和可靠性评价试验设计等。
(3)可靠性设计方案论证(可与产品总体方案论证同时进行)。
(4)设计方案的实施与评估,主要包括线路、版图、工艺、封装结构、评价电路等的可靠性设计以及对设计结果的评估。
(5)样品试制及可靠性评价试验。
(6)样品制造阶段的可靠性设计评审。
(7)通过试验与失效分析来改进设计,并进行“设计-试验-分析-改进”循环,实现产品的可靠性增长,直到达到预期的可靠性指标。
(8)最终可靠性设计评审。
(9)设计定型。设计定型时,不仅产品性能应满足合同要求,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合同要求也应作为设计定型的必要条件。
5. 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内容
(1)线路可靠性设计。
线路可靠性设计是在完成功能设计的同时,着重考虑所设计的集成电路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线路可靠性设计是根据电路可能存在的主要失效模式,尽可能在线路设计阶段对原功能设计的集成电路网络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以提高其可靠性。如半导体芯片本身对温度有一定的敏感性,而晶体管在线路达到不同位置所受的应力也各不相同,对应力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必须对线路中的元器件进行应力强度分析和灵敏度分析(一般可通过SPICE和有关模拟软件来完成),有针对性地调整其中心值,并对其性能参数值的容差范围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在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半导体集成电路整体的输出功能参数稳定在规定的数值范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版图可靠性设计。
版图可靠性设计是按照设计好的版图结构由平面图转化成全部芯片工艺完成后的三维图像,根据工艺流程按照不同结构的晶体管(双极型或MOS型等)可能出现的主要失效模式来审查版图结构的合理性。如电迁移失效与各部位的电流密度有关,一般规定有极限值,应根据版图考察金属连线的总长度,要经过多少爬坡,预计工艺的误差范围,计算出金属涂层最薄位置的电流密度值以及出现电迁移的概率。此外,根据工作频率在超高频情况下平行线之间的影响以及对性能参数的保证程度,考虑有无出现纵向或横向寄生晶体管构成潜在通路的可能性。对于功率集成电路中发热量较大的晶体管和单元,应尽量分散安排,并尽可能远离对温度敏感的电路单元。
(3)工艺可靠性设计。
为了使版图能准确无误地转移到半导体芯片上并实现其规定的功能,工艺设计非常关键。一般可通过工艺模拟软件(如SUPREM等)来预测出工艺流程完成后实现功能的情况,在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设计主要应考虑:1)原工艺设计对工艺误差、工艺控制能力是否给予足够的考虑(裕度设计),有无监测、监控措施(利用PCM测试图形);2)各类原材料纯度的保证程度;3)工艺环境洁净度的保证程度;4)特定的保证工艺,如钝化工艺、钝化层的保证,从材料、工艺到介质层质量(结构致密度、表面介面性质、与衬底的介面应力等)的保证。
(4)封装结构可靠性设计。
封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封装结构可靠性设计应着重考虑:1)键合的可靠性,包括键合连接线、键合焊点的牢固程度,特别是经过高温老化后性能变脆对键合拉力的影响;2)芯片在管壳底座上的粘合强度,特别是工作温度升高后,对芯片的剪切力有无影响。3)管壳密封后气密性的保证;4)封装气体质量与管壳内水汽含量,有无有害气体存在腔内;5)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管壳的散热情况;6)管壳外管脚的锈蚀及易焊性问题。
(5)可靠性评价电路设计。
为了验证可靠性设计的效果或能尽快提取对工艺生产线、工艺能力有效的工艺参数,必须通过相应的微电子测试结构和测试技术来采集。所以,评价电路的设计也应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以下三种评价电路:1) 工艺评价用电路设计。主要针对工艺过程中误差范围的测定,一般采用方块电阻、接触电阻构成的微电子测试结构来测试线宽、膜厚、工艺误差等。2) 可靠性参数提取用评估电路设计。针对双极性和CMOS电路的主要失效模式与机理,借助一些单管、电阻、电容,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出一些能评价其主要失效机理的评估电路。3) 宏单元评估电路设计。针对双极型和CMOS型电路主要失效模式与机理的特点,设计一些能代表复杂电路中基本宏单元和关键单元电路的微电子测试结构,以便通过工艺流程研究其失效的规律性。
6. 可靠性设计技术
可靠性设计技术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以半导体集成电路所受应力不同造成的失效模式与机理为线索来分类,将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技术分为:1)耐电应力设计技术:包括抗电迁移设计、抗闩锁效应设计、防静电放电设计和防热载流子效应设计;2).耐环境应力设计技术:包括耐热应力、耐机械应力、耐化学应力和生物应力、耐辐射应力设计;3)稳定性设计技术:包括线路、版图和工艺方面的稳定性设计。
7. 结束语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可靠性设计必须把要控制的失效模式转化成明确的、定量化的指标。在综合平衡可靠性、性能、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有效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使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半导体封装产业调研报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2005年度,2009年度.
[2]半导体封装形式介绍.百度>专业文献/行业资料.
论文作者:杨海锋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可靠性论文; 工艺论文; 应力论文; 半导体论文; 集成电路论文; 版图论文; 结构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