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医院.供应室 271400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在心血管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和防范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治疗的98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在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作为防范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对策,有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4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1-248-01
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内科专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该科室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变化大、预后差及死亡率高,与护理风险较大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护理质量及安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存在护理风险,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的救治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危险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引起治疗时间延长、出现某种程度的机能受损,甚至死亡[1]。为进一步提高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患者在心血管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和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治疗的98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其中女患22例、男患27例;年龄范围37.6~68.8岁、平均年龄(57.3±12.6)岁;疾病类型:心肌梗塞28例、心律失常15例、心功能衰竭6例;观察组49例,其中女患21例、男患28例;年龄范围35.9~67.4岁、平均年龄(56.9±11.2)岁;疾病类型:心肌梗塞25例、心律失常16例、心功能衰竭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在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格遵守医嘱对患者进行诊治、给予心理支持、生活护理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采取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对各病区安装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分布于患者活动区域,对病区的公共场所及出入口进行视频监控,由监控站24小时动态观察,针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人群、环境设施等,随时与各病区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建立护理安全日志制度,动态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护理操作流程,为护理风险较大的患者制订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分析评估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风险,进行总结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护理安全预警制度,动态掌握患者的行为动态及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巡视病房时重点监控跌倒、坠床、压疮、意外拔管、输液反应等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全面落实护理风险事件上报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上报护理风险信息,提高评估护理风险能力。
1.2.3临床效果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跌倒、坠床、压疮、意外拔管、输液反应及护理纠纷等),根据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护理风险防范效果。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16%(4例),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4.49%(12例);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0.397,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安生性、质量及满意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对策上,本研究对患者采取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旨在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减小护理风险,作为临床治愈的前提条件[2]。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变化快及预后较差,护理风险较大;对此,采取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减小护理风险,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目标。大量研究认为,护理风险事件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并发症、治疗康复时间延长、护理纠纷及后遗症等,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3]。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对策,有利于减小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协同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预后。尽管护理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提高护理风险的评估水平,积极采取防范对策,有利于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水平[4]。
在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中,利用监控护理系统或落实医疗管理制度实时监测患者的时空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8.16%,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4.49%;提示可通过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减小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行为,有利于准确评估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风险,在护理风险事件的紧急处理时间,为心理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及提高患者约束能力而提供依据。景俊[6]研究认为,动态监控护理可动态监测患者的日常行为,对于存在护理高风险的患者,及时给予行为干预,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系数,间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示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具有临床可行性。建立护理安全日志制度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及主动性。通过落实护理安全预警制度,有针对性地减小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提高护理人员巡房的工作效率;全面落实护理风险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警惕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反馈,有助于消除护理风险[7]。通过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护理安全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作为防范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对策,有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质量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综合性动态监控护理作为防范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对策,有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艺珍.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当代医药论丛,2014,18(15):178-179.
[2]周艳芳,王希娟,杜慧娟等.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中国伤残医学,2015,16(12):198-198,199.
[3]邬双.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分析与风险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5,17(19):95-96.
[4]杨玉霞.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和安全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8):107-109.
[5]王幸.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8(15):155-155,157.
[6]景俊.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4(10):155-156.
[7]王艳.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54.
论文作者:王月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风险论文; 患者论文; 内科论文; 心血管论文; 事件论文; 重症论文; 对策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