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中医护理论文_叶万英

(武威职业学院附属直属医院;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临床病因及治疗。方法 纳入2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止呕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病因针对性治疗。统计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病因,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病因包括胃肠道疾病(急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溃疡)、药物因素(放化疗)、肝胆胰疾病(肝胆结石、肝硬化、胰腺炎)、精神因素(精神疾病、压力),比率依次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病因包括主要为胃肠道疾病,临床给予病因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内科;恶心呕吐;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消化系统疾病十分常见,是指食管、胃、肠、肝、胆和胰腺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实质性及功能性疾病,与其他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但小肠的病变较少见,腹膜、肠系膜及网膜的疾病最少见。护理人员应从整体的角度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护健康。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恶心与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呕血与黑便。恶心是一种欲吐的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先兆。呕吐是胃内容物或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反射动作,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两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先有恶心,继而呕吐。呕吐分为中枢性的呕吐与反射性呕吐。中枢性的呕吐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庭障碍、药物或化学毒物的影响、代谢障碍等;反射性呕吐多见于胃肠疾病,肝、胆、胰疾病等引起,也可由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临床资料,据双盲随机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8~61岁,平均年龄(36.14±4.19)岁;病程短至2h,长至4d。平均(1.34±0.19)d。观察组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6.62±4.41)岁。病程短至2h,长至3d。平均(1.24±0.12)d。两组男女例数、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可比性高(P>0.05)。

1.2 方法

情志护理:是中医的一种心理疗法。恶心、呕吐与情志有关,尤其是预期性呕吐,其病机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致胃失和降,从而引发呕吐。以女性患者居多,多因对前期化疗后出现呕吐症状产生恐惧心理而再次出现呕吐。可予以情志护理及思想疏导的同时,予以加用逍遥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应用,疏肝理气,和胃止吐。

辩证施食:中医治病讲求“八纲辩证”的原则,中医食疗也遵循其法,补偏救弊,促使阴阳平和。再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食物的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等,做出全面分析,然后配制药膳。化疗后恶心、呕吐、如辩证属脾胃虚寒者,应用温热药膳,温中健脾,可选参姜粥、大麦汤等;胃阴不足者,食疗可选用具有养阴益胃功效的饮食,如益胃汤等;脾胃湿热者,则应选用清热利湿抑癌之品,如扁苡自蛇粥。吴东等研究表明,生姜与止吐剂一起服用时,补充姜制剂能够减少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与安慰剂比较,不同剂量的姜制剂可显著减少呕吐反应,比例最高达40%。

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护理外治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指导下,通过药物对穴位进行慢刺激,不断地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驱邪,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患者采用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的穴位敷贴治疗贴贴敷于足三里与内关,达到疏肝理气、泻肝安胃、降逆止呕的目的,其治疗组的总有效控制率达92.2%。患者将止呕散,姜砂半夏散分别制成糊于化疗前1d至化疗后5d外敷神阙穴(设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有效率78%。另一患者利用穴位贴敷治疗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方法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只单纯使用止吐剂,治疗组使用止吐剂加穴位贴敷,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5%。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病因包括胃肠道疾病(急性胃肠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溃疡)、药物因素(放化疗)、肝胆胰疾病(肝胆结石、肝硬化、胰腺炎)、精神因素(精神疾病、压力),比率依次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病因分析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3 讨论

通过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预防和减轻化疗后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减轻患者痛苦,还可提高化疗耐受程度,从而增强患者的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现代护理工作中关于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但是药物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饮食护理不能单独发挥治疗作用,而现有研究表明,中药、药膳、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弥补这些缺点。但目前,关于中医护理、药膳护理、针灸护理的研究却很少报道,因此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这些研究,将对提高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的耐受力、增强患者化疗后的体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海飞. 针对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048-2049.

[2] 孟芳菲,李晶. 恶心与呕吐患者的消化内科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99-200.

[3] 夏小喻,邱云芝,高艳波. 中医护理干预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9:109-110.

论文作者:叶万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  ;  ;  ;  ;  ;  ;  ;  

浅谈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中医护理论文_叶万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