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语义演变和多义虚词的语义关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虚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多义虚词的多个意义是语义演变的结果,揭示义项间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机制,可以帮助描写和理解一个义项的语义是什么。本文以副词“还”、助词“了”为主要材料,讨论如何通过共时语义演变的路子分析虚词的多个意义之间的语义关联。
二、共时语义演变和多义虚词的语义关联
(一)考察语义演变的三种路子
建立义项间的语义关联有两方面的依据:一、历时语料的证据。二、共时语料的证据。历时演变产生的不同意义可能同时保留在当前的语言中,可以根据这些共时语料构拟多个义项间的语义关联。
利用共时语料的路子又有两种方法:
1.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
语义地图模型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多功能(multifunctional)词所表达的语义建立概念间的关联,并揭示多功能模式的共性和类型[2-4]。
语义地图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某种语法标记若是多义的,而这些意义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也可以用同一个形式负载,那么这些语义间的关联,应是系统的、普遍的,反映了人类语言在概念层面的共性。[5]这种关联所依据的是“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即:与特定语言及/或特定构造相关的任何范畴必须映射到概念空间里的一个连续区域[4]。图1是与格的典型功能的概念空间和英语to、法语à的语义地图[3]:
语义地图模型是建立多义虚词的语义关联的很好的方法,由于语义地图模型只确定义项间的语义关联,并不确定语义演变的方向,因此我们还需要采取别的方法来确定语义演变的方向。
2.共时语义演变模型:根据语义演变的单向性路径来构拟一种语言的共时平面共存的几个义项间的关联和演变方向。
Traugott & Dasher认为,语义演变具有单向性即语义变化能用它可预测的单向性路径来描述。[6]如:
真值条件>非真值条件
内容义>内容义/程序义>程序义
命题范围内意义>命题范围外意义>话语范围外意义
非主观性>主观性>交互主观性
利用语义共时演变模型分析多义虚词的多个义项间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的依据,语义演变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性的。从这一点说,共时语义演变模型与语义地图模型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规律性,来推演语义演变的路径,从而建立多义虚词内部不同义项间的语义关联。
上述研究意义之间关联的方法,可与研究生物进化的两个路子类比。见下页表1。
实际上,多义虚词是观察语义虚化和再虚化,特别是正在发生的语义再虚化(语义扩展)的最好材料。在那些相邻的几个义项产生的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根据历时语料往往不可行,而只能根据共时语料推断演变关系。本文采取共时语义演变的路子讨论虚词语义关联的分析方法。
(二)构拟虚词语义关联的原则
根据语义演变的规律性来推演语义演变的路径,还需要制定一些分析的原则,以保证面对材料作出正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原则:
1.最小差异原则:A义项和B义项在语义要素和关系[1]上可找到最小差异,那么A和B可能有直接的语义关联。比较:
①还原义“还”: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时间点c},{状况Ea,状况ab,状况Ec}
关系:a早于c;Ec与Ea相同;Ec与Ea之间有另外状况。
②重复义“还”: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c},{Ea,Ec}
关系:a早于c;Ec与Ea相同;Ec与Ea不连续;Ec与Ea之间无其他事件或不关注有无其他事件。
③延续义“还”: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Ea,Eb}
关系:a早于b;Eb与Ea相同;Eb与Ea连续。
可以看到,“还原”义与“重复”义有一个差异(“还原”有三个时间点,而“重复”只有两个时间点),与“延续”义有两个差异(“还原”有三个时间点,两个对比的时间点之间的状况是不连续的,“延续”只有两个时间点,两个时间点之间的状况是连续的)。根据最小差异原则,“还原”与“延续”没有直接的关联,“还”的这三个义项间的语义关联为:
还原→重复→延续
2.双跨原则:A义项和B义项间有作两可解释的中间环节,那么A和B有直接的语义关联。
条件义“还”:我不希望你生病来上班。
不合理义“还”:你说不会下雨呢,马路都成河了。
两义项间有“双跨”的例句:
(1)下这么大雨,没想到他准时到了。
因此可推断条件义“还”与不合理义“还”有直接的语义关联。
3.可解释性原则:从A义项到B义项的引申方式是可以解释的,而从B义项到A义项却是不可解释的或不合理的,那么应认为语义演变顺序为:A→B。
所谓“可解释”,就是要说明A义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机制引申为B义项的。就本文涉及的汉语虚词而言,可以提出下面几种演变机制。
三、汉语虚词语义演变的机制
关于语义演变的机制或方式,一般认为可分为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两种方式,其中转喻又可分为推论(inference)、泛化(generalization)、和谐(harmony)、语境义吸纳(absorption of contextual meaning)[7]。但从本文涉及的汉语虚词的材料看,以上五种机制不足以完全概括各种语义演变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以下八种机制来说明汉语虚词语义演变的方式。
(一)隐喻(metaphor)
隐喻就是根据相似性从一个语义域(domain)投射到另一个语义域,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如“前”的语义演变就可以看作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投射:
“了”的“计划改变”义可看作“实现/变化”义的隐喻:
比较下面的例句:
例(4)的意思是说,说话人得到了目前的这个认识是一个新变化[8-9]。
语义结构:{{时间点a,时间点b},{说话人的认识T}}
关系:时间点a早于b;从b点观察(b就是参照时间r),认识T已经出现。
这种意义可以看作“实现、变化”义的隐喻:从现实域(content domain)的变化投射到认识域(epistemic domain)的变化。
根据Sweetser的三个世界理论[10],词义的演变很多通过隐喻(metaphor)的方式进行。所有的语义域可分为三个层面:
1.内容层面(content level)
2.认识层面(epistemic level)
3.言语行为层面(speech act level)
有些隐喻发生在这三个层面之间[10],如:
“了”从事态本身的变化到说话人认识的变化的语义演变,是从内容层面投射到认识世界的隐喻。
比较:
“了”的“话语进程变化”义看作“实现/变化”义的隐喻:现实世界域到言语行为域(speech act domain)的投射。
比较:
“又”的“话语补充”义可看作“事件补充”义的隐喻:现实世界域到言语行为域(speech act domain)的投射。
(二)推论(inference)
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说话人所说的少于想说的,听话人想到的多于听到的。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利用招请推理(invited inference)给话语添加一些意思[6],说话人根据会话原则、情理、合理化等诱导听话人作出推论,从而得到超出话语形式的意思。因此,推论在语义演变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推论又可分为溯因推论和结果推论。
1.溯因推论(abduction):从事实推出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又叫回溯推理。
推理形式:
大前提:如果p,那么q。
小前提:q
结论:(很可能)p
大前提:如果下雨,地就会湿。
小前提:地湿了。
结论:(很可能)下雨了。
可以看到,溯因推论是一种基于常识和情理所作的概率性的推理,即大前提往往是一种常识或情理,结论也只是一种概率较高的推断。
溯因推理在语义演变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英语since的语义演变:
since本为表示时间先后的“自从”的意思,后来演变出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的意思,其演变机制就是溯因推论。推论过程如下:
大前提:原因先于结果发生。
小前提:since引导的事件是先发生的。
结论:since引导的事件是后面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还”除了“延续”义外,还有“条件”义,如:
“还”的“条件”义可看作是由“延续”义采用溯因推理而来:“延续”表示时间发生变化而状况不变,在某个时间,可被溯因推理为在某种条件下,比如例(11)a的“冬天就要到了”起初是表示时间,但可以被溯因推论为条件,于是产生出条件变而状况不变的意思。“散会了”既可以看作时间,也可以看作条件。推论过程如下:
大前提:条件先于结果存在。
小前提:表时间的成分是先存在的。
结论:原来表示时间的成分是后面事件的条件。
2.结果推论(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出个别,从原因推出结果。
推理形式:
大前提:如果p,那么q。
小前提:p
结论:q
英语情态动词will的“愿意”义到“将要”义的发展可分析为结果推论。
推论过程:
大前提:愿意做的事情是将要发生的。
小前提:愿意做某件事。
结论:这件事将要发生。
“了”的“相异”义可看作“实现/变化”义的结果推论,即变化的结果就是状况相异,由此引申出“相异”义,此时语义要素“时间点”已淡化或消失。
比较:
(15)余德利现在很清闲。(实现/变化)
(16)老刘很忙,而余德利就很清闲。(相异)
“变化”义带有时间性,指状态随时间变化而也发生改变。“相异”义是指句子所指的状态与另一对象的状态是不同的,没有时间性。如例(16)是说“余德利很清闲”不同于“老刘很忙”。“相异”义是“变化”义的结果推论。推论过程如下:
大前提:如果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变化前后状态就有差异。
小前提:状态变化了。
结论:状态有差异。
(三)泛化(generalization)
所谓泛化,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于失去部分语义成分而使得搭配范围扩大”[7]289-293。如can的语义演变:
a.mental ability心理能力:He read.
施事得以实现某一状况的心理条件
b.general ability一般能力:He swim.
施事得以实现某一状况的一般条件
c.root possibility客观可能:The room hold 100 people.
某一状况得以实现的条件
“还”的“还原”义到“重复”义的演变,可分析为泛化。根据郭锐[1],“还”的“还原”义和“重复”义的语义可作如下分析:
“还原”义:
(17)a.人死了会活过来吗?
b.孙悟空说毕,把金箍棒从耳朵里抽出来,扔还给龙王,说,“自从老孙有了手机,再用不到这玩意了,还给你!”(引自网络笑话)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时间点c},{状况Ea,状况Eb,状况Ec}}
关系:a早于c;Ec与Ea相同;Ec和Ea之间隔有中间状况Eb。
“还原”义表示后来的状况是对以前状况的恢复,即本来有状况a,后来出现状况b,最后再次回到状况a。
“重复”义:
(18)a.这个电影我要看一遍。
b.我想吃一个。
语义要素:{{时间点a,时间点b},{状况Ea,状况Eb}}
关系:a早于b;Eb与Ea相同;Eb与Ea不连续,两者之间没有或不关注有无中间状况。
“还原”义有中间状态,中间状态若消失,或不关注中间状态,即最初是状况a,这种状况停止后,间隔一段时间(而不是出现其他状况),再次出现相同的状况,就演变为“重复”。由于“中间状态”这个语义成分失去了,因此,“重复”义是“还原”义的泛化。
(四)特化(specification)
“特化”指增加某些限制而使语义所指由较大范围变为其中的特定范围。
(19)老刘很忙,而余德利就很清闲。(相异)
(20)菜咸。(偏离)
“了”的“相异”义是一般状态之间的比较。“偏离”义是说带“了”的句子表示的状态异于某个预期标准或常规标准,从大的方面看,也是表示“相异”,但这种“相异”不是普通状态之间的相异,而是与某个标准相异,所指范围缩小,是一种特化。
(五)伴随义的突显化
伴随义指一个语言形式的非核心意义或附带意义,伴随义的突显化指由附带意义演变为核心意义,成为一个独立义项。
比如,空间方位词“上/下”的核心意义是“背离地心/趋向地心方向(位置)”。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若没有特殊的力量,“A在B之上”的典型情况是A与B接触,而“A在B之下”的典型情况是A与B不接触。“接触/脱离(在底部)”最初只是“上/下”的伴随义;日久之后这种伴随义突显化,成为核心意义,就产生“上/下”的“接触/脱离”义。
Dahl说:“当某一范畴被使用时,如果某些条件恰好也得以频繁地实现,那么这个条件和这个范畴之间就会发展出强有力的联系,这个条件开始被理解成这个范畴的意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1]11这实际上就是指伴随义的突显化。下面看“还”的“任意条件”义到“保持底限”义的发展:
(21)总得再结个婚,不管和谁,日子得过下去。(任意条件)
(22)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娶上媳妇儿了。(保持底限)
例(22)表示,虽然某方面情况有瑕疵,但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最低限度。“任意条件”的“还”字句,多数表示在有瑕疵的条件下,仍然怎么样,“有瑕疵而仍然怎样”是“任意条件”义的伴随意义。这种伴随意义突显化,成为核心意义,就演变为“保持底限”。又如“还”的“延续”义到“程度更高”义的发展:
(23)劳驾你大声点儿,哎,你再大声点儿,不行,得大。(延续)
(24)你急呀,我比你急呢。(程度更高)
“程度更高”义来源于“延续”义的伴随义突显化:当“延续”义“还”用于程度的变化的延续时,意味着程度更高,该伴随义突显化,就独立为新义项。
(六)等值义的突显化
语言中有不少语义等值现象[12-13]:
(25)他不应该不来=他应该来(双重否定=肯定)
(26)并非明天或后天会下雨=明天和后天不会下雨(析取式的否定=否定式的合取)
(27)没有人来=人都不来(否定存在=全称否定)
(28)不是把老虎打死,就是被老虎吃掉=如果不是把老虎打死,就是被老虎吃掉。
(蕴涵律:(p∨Vq)=(p→q))
有时,一个虚词的等值义也可能突显化而成为核心意义。副词“净”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是这样释义的:
①光;只。净+动词短语。~顾着说话,忘了时间了|前排票已经卖完,~剩下后排的了|不能~听你一个人的,还要听听别人的意见。
②总是;老是。净+动词短语。这些日子~刮大风,没个好日子|你太粗心,~写错字|他这个人啊,~爱开玩笑|气管炎犯了,晚上~咳嗽。
③全;都。书架上~是科技书刊|这一带~是稻田|他说的~是废话。
若承认义项②是独立义项,那么就是义项①的等值义突显化的结果。
“只”字句有时也与“总是”句等值:
(29)我在食堂吃饭=我总是在食堂吃饭
(30)他每次来找小王=他每次来总是找小王
“”是“只”的意思,“”是“总是”义,是“”与“总是”句的等值义的突显化的结果。
(七)语境义吸纳(absorption of contextual meaning)
语境义吸纳指本来由语境表达的意义被其中的一个词语吸收,成为这个词语的意义。
英语while从“在……时”到“对比/转折”义的发展可看作语境义的吸纳。
(31)Someone called while you were out.(当……时)
(32)The rich grow richer,while the poor grow poorer.(对比,“而”)
(33)While I agree with you,I do not believe that your way is best.(转折,“尽管”)
while表示“当……时”有时用于对比、转折的语境,日久之后语境的“对比、转折”含义被语言使用者当作了while的意思。
汉语的“一旦”从“一天”到“如果”的演变机制也是语境义的吸纳。
“一旦”本来是“(有)一天”的意思,由于经常用于假设的语境,日久之后“假设”的意思就被“一旦”吸收,成为“一旦”的词义。
如何区分某个意思是语境的意义还是虚词的意义?可以依据下面两方面标准:
一是表示某个“语境义”的词语还能否出现。如“如果、若”还能出现在“一旦”语境中,则认为“假设”义是语境的,如果不能出现,则可认为是“一旦”的。例(34)中出现了表假设的“若”,应认为“如果”义是语境的,例(36)中,不能再出现表示假设的“如果、假如、若”等,那么应认为“如果”的含义是“一旦”带来的。
二是该虚词主要关注点是什么。比如“还”在(37)b中已不关注状况的“延续”,而是关注此句表达的情况是对“原想法的改变”,则应认为“原想法改变”已成为“还”的意义。
根据陈前瑞[14],“了”的将来时用法有两个发展阶段:
阶段1:“了”出现于假设条件句或有表将来的时间副词(快、要、将)。(晚唐—南宋)
阶段2:“了”可单独出现。(明—现代)
由此可以推测,“将来时”意味最初来源于句中的“快、要、应该、将”等与将来时相关的词语,日久便被“了”所吸纳,可以脱离“快、要、将”等词语而表示“将来时”。
又如“还”的“延续”义到“原想法改变”的发展。例(37)b的可能的语境是:我过去认为你不识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刚才我了解到你实际是识字的,我才改变想法。其完整语句也许是:直到刚才,我还(一直)以为你不识字。整个语境有“原来的想法中止”的意思。如果不把“直到刚才”这样的话说出来,整个语境的意思就被“还”所吸纳,演变为“原想法改变”义。
(八)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主观性[15-16]。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或者一个语言形式经过演变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则谓之主观化。[17]
主观性包括三方面:一是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二是说话人的情感(affect);三是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说话人视角太宽泛,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有一个视角,因此本文暂不考虑。就本文涉及的汉语虚词而言,主观化可分为三种类型:
A.情理诱导的评价
(39)a.我不希望你生病来上班。(条件变而状况不变)
b.河南6名少女被骗做洗头女,获救后为骗子说情。(不合理、不寻常)
c.他生病来上班。(条件变而状况不变/不合理、不寻常)
从“条件”义演变为“不合理/不寻常”义,情理诱导产生的评价起了作用。推导过程如下:按常理,被人骗了不会为骗子说情,而事实是六少女被人骗了仍然为骗子说情(同没有被骗的情况一样),这种反常理的行为诱导出语言使用者的一个评价:作出这种反常理的事是不合理的。
(40)这么高的山,没想到他爬上去了。
例(40)的推导过程如下:按常理,低一点的山他爬得上去,这么高的山他爬不上去;而事实是高山他仍然爬上去了(同低山一样)。这种反常理的事实,诱导出一个评价:做出这种反常理的事是不寻常的。
B.合理化诱导的评价
人总有为发生的事情寻找合适的理由(合理化)的普遍心理,由此诱导出一些评价。
(41)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娶上媳妇儿了。(保持底限)
(42)一个人过着单身生活,那日子什么滋味是可以想见的,不过也潇洒。(基本满意)
“保持底限”是说虽有瑕疵,但仍达到某方面的最低限度。对此进行合理化推论,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对此感到基本满意。
从A、B两点可以看到,主观化与推论密不可分,主观化往往是推论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把主观化从推论中独立出来,主要是因为主观化还包括情感化这种非推论的情况。从分类的逻辑角度看,把A、B两类主观化归入推论也是可行的。
C.情感化
人是感情动物,语言使用者常常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表达情感。某些语言形式主要不是表达概念内容,而是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情感。但除了感叹词,情感化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有语义上的基础。情感化就是某些本来具有概念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转为主要表达情感的现象。如:
以上是由“认识变化”引出极值感叹:这种句子主要用于带最高级程度副词的句子,也许来源于最高程度的认识变化引起的情感变化,从而表示感叹。
(九)副词“还”和助词“了”义项间的语义关联
通过上文讨论的共时语义演变方法,我们对副词“还”的各义项的语义关联作出以下推测:
对“了”的十个义项的语义关联作出以下推测:
当然,这只是根据共时语料对“还”和“了”的各义项作出的语义关联的推测,是否反映了事实,还需要历时材料的验证。
四、结语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多义性是虚词的重要特点。
2.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可以根据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利用共时语料推演出虚词的多个义项间关联。
3.虚词义项间的语义关联反映了虚词的语义演变。
4.虚词语义演变有不同的机制,这些机制是可分析的。
Nerlich and Clarke认为,做到新的意义和原义同时被理解的窍门就是使用词意自证(self-evident)的方式:也即可意会的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转喻:使用邻近的事物来表达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其二是隐喻:使用相似的事物来表达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18]Traugott,E.C.& Dasher R.B.认为,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也可以归结为这两种方式。[6]我们前面分出了8种语义演变的机制,其中第一种隐喻与Traugott,E.C.& Dasher R.B.所说的隐喻对应,而其他7种都属于转喻,即通过邻近或相关的事物来表达新的意思。
我们把副词“还”分出17个义项,助词“了”分出10个义项。把汉语虚词分出如此多的义项,需要解释不同义项是如何产生出来的。另一方面,要说清虚词的语义关联,反过来又需要细分义项:分得细有助于看清语义演变的线索。比如,“还”的“条件”义、“任意条件”义表面上看是可以合并的,但一旦合并,对于“保持底限”义的产生就难以说清,因为“任意条件”义是“保持底限”义的直接来源。
本文曾提交第二届两岸三地句法语义小型论坛(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语言研究所,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