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四度”论文_蔡雪琴

把握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四度”论文_蔡雪琴

浙江省温州市少年美术学校 325000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科学课的教学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指导”与学生的“自行探究”有机结合,使指导既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又能始终为学生的“自行探究”服务,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实际过程中,把握“指导”与“学生自主”的限度就成为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热度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善于把握“指导”的限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下面的场面:镜头一:实验室里,学生大声喧哗,四处乱窜,操作随意,摆放无序,学生最后按照书本抄写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镜头二:学生走进实验室很高兴,走出实验室很不高兴,究其原因,实验中老师管得过死,学生只能跟老师比划着实验,惟恐出半点差错,当然,也就不会有半点高兴。

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供有效材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二、把握教师演示、指导的限度

1.教师的演示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边讲授、边演示、边操练的方法,同步推进实验过程。譬如:在教学“浮力”的概念时,让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手按木块时会有什么感觉?让每位同学都试一试,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说一说,各自的手有什么感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获得感受,就会加深“水的浮力”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2.教师的指导应切合学生的实际。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观察的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那些非本质的环节上。因此在实验时,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以便达到实验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浮力》一课中,在做上浮和下沉实验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所有上浮的物体重量和浮力比较谁大谁小?所有下沉的物体与浮力比较谁大谁小?使学生迅速地找出问题的关键,把问题解决好。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操作方法的指导。例如,使用酒精灯要用正确的方法点燃,用正确的方法给物体加热,最后用正确的方法熄灭。

三、扩大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参与度

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在实验教学中我时常发现:有的同学只是自己做实验,不让别人动手;有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对别人指手划脚;也有的同学只看别人做实验,自己从来不动手;汇报现象时,有的同学漠不关心,从不张口;而有的同学对出错的同学讽刺挖苦……因此,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有效地扩大参与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创造时机,增加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时机。比如在“做一个钟摆”一课的学习中,可以给学生讲解完课本上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尝试着做一个单摆,再按照书本上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调试,如果摆动的次数过多,就把时钟的摆锤向下移动一些,次数过少,就把摆锤向上移动些。学生自己努力了,但几次实验都不成功。连续请了3名同学单独实验,都失败了。这时我提议“两人合作”,终于一试成功。这时,学生深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2.协同实验,互学互助。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我在实验开始前,要求各实验小组成员做到:(1)分担工作任务,让他们自觉地做到,你做了这项工作,我就做另一项工作,最终合作达到目标;(2)训练学生学会主持和辅助,即一个学生操作时,其他学生做好助手,并注意到主辅交换;(3)训练学生学会检查和评价,在他人操作时检查其是否正确,提出不当之处,评价操作的好坏;(4)激励学生,对相互配合得好、合作融洽的小组及时表扬、鼓励(奖励小红花、加分);(5)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成功的经验。

四、教学活动中,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角度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教案”,盯着教学内容,想着教学环节,很自然地使“学”成为“教”的从属行为,这实际上还是传统教学观念,应向创新教学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时空条件。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应用知识”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作用,自己 “真刀真枪”实践“去伪存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能力,学到了科学方法,锻炼了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教师不能牵着学生走,更不能包办代替。

参考文献

[1]杂志《科学课》。

[2]书籍《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

[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蔡雪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把握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四度”论文_蔡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