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龙[1](2018)在《假设法在解决高中物理问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中物理学习中,掌握高效的解题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物理学科的掌握。然而在高中物理解题当中,通常会遇到题目条件不足的状况,依据常规方法很难处理,学生面对这一类别的问题很难入手。假设法作为一种典型方法,可通过多种假设方式优化高中物理的解题流程。本文对假设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当中的应用做探索。
达祺[2](2015)在《虚拟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中物理习题中常见此类题型:对称性残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用到微元法,高中数学还没有系统学习过微积分,因此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我在解题中发现了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称为虚拟法。使用虚拟法可以使对称性残缺得到修复,辅之简单的物理结论和规律,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虚拟法在解题中的应用:一、虚拟质量
窦立勇[3](2014)在《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山东省实行自习不准讲课、节假日不准上课、物理课时大幅度减少(有原来的一周四到五节变为现在的一周两节到三节),在此状况下,对物理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受到了更好的关注度。其中出现了很多的课堂改革模式,不知是处于行政压力还是教育动力,对杜郎口、洋思、循环大课堂、271课堂的模仿不断升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热情也逐渐减小,理解程度出现极端化,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全面革新。而这些做法的恶果是过度的将问题抛给学生,导致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如此困境,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脚踏实地的进行课堂改革,但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如何回归课堂教育本质,笔者就基于此问题进行了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和研究,想从几个方面争取有所突破。首先笔者在第一章中从近代课堂观察的历史变迁着手探讨了有效课堂的相关探索和研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在第二章中又从古代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成性课堂,自然课堂去分析古代课堂的积极教育教学因素,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有效课堂的影响,又结合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去分析现代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引用了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第三章中,笔者通过对三维目标、学案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教学反思等角度,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自己对物理有效课堂的部分视角的的做法,并在第四章中做了三个案例,期待与同仁们进行交流。当然,在对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有很多的困惑,在本次的写作中更有很多的不足,期待本次文章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参与到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的行动中来,更希望与相关人士切磋,得到相关人士的指导,十分荣幸,万分感谢。
孟拥军[4](2008)在《高中物理STS问题解决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关注社会热点,凸现STS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和高考改革的重要特色。传统的物理教育正面临时代的挑战。物理的“乏味”、难学不仅与传统教材教法有关,而且与物理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内在特征有关,因此要使物理教育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走出仅从物理教材教法着眼的教学改革的误区。本文试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调查分析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法,系统、科学、综合地研究中学生的解决STS物理问题的过程。该研究不仅为新课程物理教学新体系的创立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亦为心理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典型范例。本文侧重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1)STS物理问题的特性及教育功能研究:统计分析近几年高考和新课程教材中出现的STS问题的类型,从认知心理学理论角度研究高效解答STS问题的心理过程和策略。分析利用STS问题进行物理教学的价值和教育功能。(2)STS物理问题的难度因素探析:本研究分析了数百例往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有难度的物理问题,提出了物理问题的“三维难度模型”。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问题作更加精细的分析,确定了每一维度的难度变量,在此基础上逐个控制难度因素的变量,将设计好的对比性问题插入相关的测试卷中,选取高二年级理科112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运用教育统计学中的Z值单侧检验法对问题难度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在测试后随即访谈了多名被试的错误原因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问题难度三个维度的十个变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3)影响学生解决“STS”物理问题的因素探析和教学策略研究:本研究侧重于从“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经验题感、情感态度”等方法,讨论几种智力因素及兴趣对STS物理问题解决的影响。认识这些,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物理STS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提出提高学生STS问题解决能力的几种教学策略。
吴碧兰[5](2003)在《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竞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物理学科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这些高层次的人才,需要我们中学物理教师为这些尖子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开拓性工作。 本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培养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针对物理学科、物理竞赛和参加物理竞赛学生的特点,提出培养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策略——模型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与方法的训练、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的训练、自学能力的培养。据此,自编训练教程,对数理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实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各种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数理基础不同的竞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由于高中物理竞赛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高难度的问题,通常需要复杂的数学运算,因而这些训练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高学习能力的学生效果更为显着。另外,从研究中也发现:教师只有很好的掌握物理竞赛的“问题结构”,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导。
王必鸣[6](2002)在《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初中思维尚未完全成热,些物理问题时形成思维障碍.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进一步加重"物理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理负担,但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物理问题中的条件、结论及所涉及的知识点等恰当采用虚拟法,就能有效地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开辟出一
郑毅[7](2001)在《解决“3+X”理科综合问题的元认知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认知理论在国外非常火爆,在我国教育心理界也引起极大的兴趣。理论和实践证明,将具体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思维训练模式更具优越性。本实验根据我国“3+X”理科综合的考试目标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高中学生解决理科综合题的过程,即其建模过程,分为建模准备、建模假设、模型建立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相应的认知策略。据此,编写了训练教程,将三个班随机安排为元认知策略训练班,认知策略训练班,常规教学班,开展了认知策略的训练,紧接着又采用元认知策略训练卡进行了元认知训练。实验结果表明结合学科知识,开展认知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中等难度题目的能力,尤其对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效果更明显。进行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高难度题目的能力,对中学习能力和高学习能力的学生效果更明显。最后,理科综合测试表明,只有认知训练才能较好的迁移。并且还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学习能力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元认知策略;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都很需要;低学习能力的学生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
二、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虚拟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质量 |
二、虚拟电荷 |
三、虚拟速度 |
(3)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界定、模式及教育教学功能 |
1.2.2 对高中物理课堂现状的调查问卷 |
1.2.3 对高中物理课堂现状的了解,观察与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1 国外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历程及现状分析 |
1.4.2 国内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分析 |
1.4.3 关于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综述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2.1.2 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
2.1.3 建构主义理论 |
2.1.4 陶行知的教育启示 |
2.1.5 几位大师的教育理论启示 |
2.1.6 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课堂模式 |
2.2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参考指标 |
2.3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1 教师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2 学生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2.3.3 其它层面上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特征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策略探讨 |
3.1 三维目标下的课堂定位 |
3.1.1 认真钻研三维目标 |
3.1.2 初步探讨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
3.1.3 物理课堂教学大思路的定位 |
3.2 创造性地利用导学案整合教材,调整上课思路 |
3.2.1 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挖掘教材的价值 |
3.2.2 以导学案为载体,确定其具体教学内容 |
3.3 灵活地选用物理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 |
3.3.1 以教学手段多样化为指导,正确选用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有效课堂模式 |
3.3.2 利用物理学史和生活实例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课堂环环相扣 |
3.3.3 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必要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
3.3.4 精心设问,启发引导,体现分层次教学, |
3.3.5 重视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课堂有效讨论 |
3.3.6 构建物理模型,进行文化渗透,体现物理课堂文化 |
3.3.7 教师角色多样化,打造和谐课堂提升教师管理策略 |
3.4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反思性评价 |
3.4.1 课堂观察---借助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进行教学反思 |
3.4.2 与学生一起反思,打造自我课堂特色 |
3.4.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 |
3.5 注重新课堂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探索与研究的实践 |
4.1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案例及研究 |
4.2 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寻找自己的有效课堂模式 |
第五章 研究成果及后续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有效课堂评价表 |
附录二 动能定理学案 |
致谢 |
(4)高中物理STS问题解决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研究背景 |
0.2、研究的目的、意义 |
0.3、本研究的创新要点 |
第1章 问题解决的理论概述 |
1.1 对"问题"和"问题解决"的界定 |
1.2、物理问题解决研究概述 |
1.3 对"STS物理问题解决"的界定 |
第2章 STS物理问题的特性及STS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
2.1、STS物理的特性 |
2.2、STS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研究 |
第3章 STS物理问题的难度因素探析 |
3.1、研究目的 |
3.2、被试和研究方法 |
3.3、STS物理问题难度因素的模型构建 |
3.4、STS物理问题的知识度与难度 |
3.5、物理问题的运算度与难度 |
3.6、物理问题的模糊度与难度 |
3.7、研究结论 |
第4章 有效解决"STS"物理问题的策略 |
4.1、STS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审题策略 |
4.2、STS物理问题解决中,运用物理图景——问题形象表征策略 |
4.3、STS物理问题解决中,运用思维流程图——问题的抽象表征策略 |
第5章 "STS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研究 |
5.1、STS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设计思想 |
5.2、"STS问题解决"中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策略 |
5.3、在新课教学中创设以"STS"为背景的探究性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5.4、适时展开STS物理问题专题训练 |
5.5、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适时采用"以STS物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
5.6、STS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与传统物理习题教学的区别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本人三年来的学术成果 |
(5)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问题解决研究概述 |
2.1 对“问题”和“问题解决”的界定 |
2.2 问题解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2.3 问题解决的基本要素 |
3 物理问题解决研究概述 |
3.1 对“物理问题”的界定 |
3.2 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过程 |
3.3 对“物理竞赛问题解决”的界定 |
3.4 物理竞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
3.5 影响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因素 |
4 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4.1 目的 |
4.2 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被试的选择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过程 |
4.2.5 实验后测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整体差异比较 |
5.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同一水平学生的差异比较 |
5.3 实验前后同一班内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比较 |
6 讨论 |
6.1 各种能力训练对高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
6.2 数理基础对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4 开展物理竞赛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
7 结论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初探) |
附录2(模型思维能力训练卷) |
附录3(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训练卷) |
附录4(实验后测试卷) |
中文摘要 |
(6)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物理情景 |
二、虚拟物理过程 |
三、虚拟物体 |
四、虚拟研究对象 |
五、虚拟物理量 |
(7)解决“3+X”理科综合问题的元认知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1.1 关于“理科综合”考试目标 |
1.2 关于元认知 |
1.3 关于元认知训练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被试的选择 |
2.2 实验的教材、教法 |
2.3 测量工具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3. 统计分析与结果 |
3.1 实验前被试同质性的检查 |
3.2 实验后元认知训练、思维策略训练、控制班的显着性检验 |
3.3 研究迁移效果对实验后理科综合成绩的显着性检验 |
4. 讨 论 |
4.1 实验前测 |
4.2 实验后测 |
4.3 理科综合中的迁移效果 |
4.4 训练的有效性原则 |
4.5 本实验存在问题 |
5. 结 论 |
6. 注 释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1: 训练教程 |
附录2: 测验卷 |
9. 中文摘要 |
四、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假设法在解决高中物理问题中的应用[J]. 唐海龙. 湖南中学物理, 2018(01)
- [2]虚拟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 达祺. 高考(综合版), 2015(08)
- [3]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 窦立勇.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4]高中物理STS问题解决及教学策略研究[D]. 孟拥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2)
- [5]高中物理竞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D]. 吴碧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2)
- [6]例谈虚拟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 王必鸣. 中学物理, 2002(01)
- [7]解决“3+X”理科综合问题的元认知训练研究[D]. 郑毅.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