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广州等更是与美国纽约等城市一道被列为世界性特大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实现城市的扩张,形成大型城市卫星城的格局,由此对我国农村也提出了城乡规划等适应现代化的政策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生活幸福感。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需要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在以科学性、合理性、生态型为主要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实施乡村规划,对建成的美丽乡村进行追踪并实现长久宜居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要点
引言
如今,乡村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各方面资金和专业投入逐渐加大,并取得了不错效果。但由于部分乡村地区本身发展基础薄弱,管理机制落后,导致在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出现了多种问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建立在对实际发展现状足够熟悉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需求,制定科学规划设计方案,达到科学,实用,可持续建设目的。
1美丽乡村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1.1可持续原则
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城乡规划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在长远的乡村居住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所体现出来的长远收益。通过建设过程对存在的各种建设规划问题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确保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环境友好、宜居的现代化乡村,实现农村人口的劳动力转化,更加持续性地建设发展美丽乡村。
1.2经济型原则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方面的大量考量,只有对经济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能力,以及对现有乡村产业实现二次的合理布局。例如,在进行城乡规划的工程中,通过大量调查与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生产结构单一,农民生产力低,消费能力不足,生活水平不高,那么在进行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则将经济布局的转变作为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考量依据,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改变原有的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增加再就业的岗位与机会,实现农村人口产业增值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创建具有稳定收益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1.3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资源的保护一直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宗旨,没有自然生态的乡村难以称之为美丽乡村。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切实保障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优美的乡村体系,在建设中要合理整合现有乡村的各项自然资源,对其加以保护,使其有所发展,通过自然改造,带动农村经济与生态的发展。
2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策略
2.1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整个乡村景观的核心所在,主要由生活景观和建设景观两大部分构成。生活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庭院等服务设施,此类环境与村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能够为居民带来最直接的视觉体验。乡村建设景观则是指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历史,能够充分展现村庄的特征;以河南省的扒村为例,坐落于群山之间,不仅拥有宜人的自然景观,还拥有瓷窑遗址等文化景观,以及观音堂、灵翁庙等古迹,对于禹州地方的建筑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规划时应当遵循下述原则:(1)尊重当地乡村的特色,对当地已有的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建筑的质量、构造及与环境的融合程度,详细划分乡村现有建筑的类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措施,尽量避免破坏乡村原本的面貌,保留乡村原有的风貌,从而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在参照乡村现有布局的基础上,对路网进行合理地调整,在设计道路景观时始终遵循安全、通畅、经济及美观的原则,从而构建出真正适宜人居的道路景观。(3)对乡村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提取典型的元素并在景观营造中加以运用,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向世人展示当地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乡村景观的节点处,比如道路、入口等。(4)通过走访了解村民的意愿和需求,配建与乡村景观环境相吻合的各类服务设施。
2.2明晰政策规章,保留规划弹性,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
为正确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推进相关建设工作,规划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对乡村发展把控的新要求,对用地、生态、建设发展等指标进行严格把控,并与相关上位规划相衔接。同时,对于村庄各项建设政策的规定宜设置一定弹性,适当调整有特殊情况的村庄建设指标,以满足实际需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依据村庄人口规模按比例配置,但部分乡村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史遗存、地质条件,应提出特殊政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应局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数量、缩短环卫设施服务半径以适应村庄的发展;居住分散的山地村落应以人为本,综合考量服务半径、出行便利度等因素,调整配置指标等。
2.3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保护
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合理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即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首先,在将农村资源与优势进行优化发展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再利用。在原有环保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应继续投入对环保领域的力度。其次,应加强对乡村人口的环保普及教育,以报纸、广播和新媒体等传播形式对农村人后施行环境方面的普及教育。最后,在乡村进行试点,大力发展环保领域的建筑,将新的环保材料、环保理念在乡村中进行发展试点,创建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
2.4自然生态景观
自然生态景观主要包括区域内的林地、河流、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景观最大的功能在于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设计自然生态景观时,必须要以生态理论作为依据,形成科学的模式:确保绿地面积充足;将原本零散的绿地斑块串联成一个网络;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所有的生态廊道、农田林网及人工林带等,宏观把握、整体规划。将所有零散的绿地斑块组合成一个整体性的系统,使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5完善管理构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之初,应设立专项小组,梳理工作流程及责任构架,明确相关各级负责人、各方参与者和责任人的职责及工作内容,并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学习,建立工作群促进深入交流,明晰各方职责,梳理各方建议,丰富所有参与规划工作人员的规划知识,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确保相关人员发挥最大作用。
结束语
美丽乡村规划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需各方参与者在多方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积极沟通,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方玲梅,李月红,杨帆,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2-67.
[2]解馨瑜.海南省“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6.
[3]张泓.尤溪县半山村“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4]仇传辉.城乡融合战略视野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取向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8(6):32-34.
论文作者:周双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8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景观论文; 村庄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原则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