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过程教学迸发出思维的火花_原子论文

让过程教学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火花论文,思维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化学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过程返朴归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本文从实施过程教学的意义及方法、途径两方面阐述如下。

一、过程教学的意义

1.从智力形成看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依赖于对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善于把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有机的引进教学的全过程。第一,从人的脑科学看,人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分别反映了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而智力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抑制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的综合体现。在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中,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师的设疑、点拨、启发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使自己的智力得到不断发展。第二,学生智力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既有直接与认识过程的感觉、知觉、想像、记忆和思维等智力活动构成的操作系统,又有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品质构成的动力系统,两者在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共同起着促进和协调的作用。在过程教学中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克服情感上的障碍,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在过程教学中可通过巧妙的布疑,实验探索,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过程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意志,有利于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第三,知识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内容,科学地把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重视过程教学,采用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和保证。

2.从认识规律看

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试想,课堂教学如果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是机械的灌输书本知识,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积累和上升的过程。加强过程教学,展示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依靠学生已掌握的旧概念、旧知识,来唤起学生的联想,促进理解,循序渐进,承上启下,逐步深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其次,在过程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依据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再次,过程教学是依据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的认识规律。可以想象,如果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没有感性材料作支柱,没有演绎、归纳、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只是机械的传授,即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只有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过程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才能把人们从封闭的、唯心的、僵死的泥潭中拔出来,真正的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从知识结构看

化学教学内容庞杂,知识繁多。如果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不采取网络化手段,使具体的孤立的知识点线贯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网络和知识的整体结构,学生所得的知识将是一盘散沙。过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凌乱、残缺、模糊的知识得到整理,能依靠旧知识、旧联系,寻求新知识、新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和深化,又能使知识网络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从教学原则看

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启发式教学。它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得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实质在于调动内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启发效果,必须加强过程教学。因为,(1)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方法,如激疑启发、情景启发、悬念启发、对比启发、实验启发等,都贯穿于过程教学之中。(2)启发式教学的内容都具有逻辑关系的有序性、内在联系的相关性、认识深度的层次性,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依据教学内容的有序性、相关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探索新知识的过程。(3 )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过程看,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思维程度,并通过这个思维程度对学生引其疑(设疑、设问、悬念),导其辨(辨别正误、组织讨论、引起争论),激其情(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其法(推理法、假设验证法、发散法、收敛法、对比法等),启其思(引导、点拨、搭桥、综合、评价)。

二、过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知识延伸,展示思维过程

化学教学中每个重要概念的形成几乎都要经过前人长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的漫长过程。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重复前人漫长的探索过程,但若细心地体会,抓住它的精神实质,精心组织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旧概念、旧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引入新课题,掌握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教学,使学生领悟新概念,掌握新知识,这样可使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亢奋状态,增强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例如在醇的同分异构体知识的学习中,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旧知识),丁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很快回答有两种。接着进行启发引导,这两种异构体中共有几种不同的H原子(旧知识的延伸)?学生利用分子结构的对称性仍很快得到结论(四种)。随后我又继续启发引导,如果丁烷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一个Cl原子代替后又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经过对H,Cl 原子的成键规律(联系旧知识)的分析得出一氯丁烷有四种。我说:好(这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此时我再次设问:大家知道饱和一元醇的分子组成可表示为

那么它的同分异构体又有几种呢?此时同学们群情激奋,个个跃跃欲试,我便趁热打铁,进行点拨启发,并由一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实质上就是由烃基异构所决定的(获得新知识)。讨论完醇的同分异构体又提出学生还没有学习过的饱和一元醛

同分异构体的问题,让同学们课后思考,这样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进行实验探索,展示思维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依据,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它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启发性强、发展创新思维广阔的实验进行过程教学。例如,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在教学中我不是照本宣科,照方抓药,也不是包做包讲,不唱让学生充当听众和观众的“独脚戏”。我首先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Na[,2]CO[,3]和NaCl都是盐, 为什么前者称“食碱”而后者称“食盐”?(2)从探索上述问题中你得出什么规律? 它反映了一个什么原理?(3 )请选择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接着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阅读教材,然后每个同学选择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和药品

等)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在实验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待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作出判断,并共同研讨开始提出的问题。最后对盐类水解的起因、实质、规律及弱酸弱碱盐水溶液的酸碱性等问题进行点拨、启迪、解惑,提纲挈领的归纳总结。

3.利用图表演变,展示思维过程

图表是过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充分挖掘并利用图表的功能,分析图表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图表的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解题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有隐含反应或隐含信息的推断题、计算题。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解答这类试题难度较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按照题目的含义用框图来表示它的演变过程,问题将水落石出。

例1 有一镁条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MgO和Mg[,3]N[,2], 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浓度为2.0mol/L的盐酸溶液中,以20mL0.5mol/L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多余的盐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烧碱,使氨全部逸出并用稀盐酸吸收,稀盐酸增重0.17g,求镁条的质量。

分析:这是一道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试题。题中先后涉及到8个化学反应,若依化学反应分步计算,相当繁杂且易出错。 为了理顺反应关系,寻找隐含信息,现按反应顺序用框图演变如图1:

图1 物质的转化关系图

由上述框图不难看出,混合物(Ⅰ)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并根据图中的HCl→(Ⅰ),(Ⅰ)→(Ⅱ)的变化可知Cl元素、N元素守恒。此时,问题将得到解决。

4.构建化学模型,展示思维过程

直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所研究的对象,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并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缩放、类比、联想,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过程教学中适时地展示各种实物模型,构建化学模型或虚拟空间图形,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例2 某物质的晶体中有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1 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不能画出),则该晶体中A,B,C的原子个数比依次为( )。

A.1:3:1 B.2:3:1

C.2:2:1 D.1:3:3

分析:图2是晶体中的一个晶胞,但图中A,B 原子并非为一个晶胞所有,所以从局部分析不易奏效。因此,不能只着眼于一个晶胞,而应该有意识的放大考察的视角,将图形向空间进行延伸补形(虚拟图形),从整体入手,问题中的隐含就暴露出来,使问题获得解决。如面心上的B原子补形后成图3,由此图可清楚的看出,B 原子为两个晶胞所共有,故每个面心的B原子在一个晶胞中只占1/2,则6个面共含3个B原子。同理,一个晶胞中含A,C原子各1个。

图2 晶胞示意图 图3 晶胞扩展示意图

在过程教学中,展示思维的方法很多,如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透视日常生活现象等。但无论那一种方法都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强调过程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于一些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知识不要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二是对于超越教材、超越大纲的知识不要不着边际的延伸、拓宽,增加学生的负担。三是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密度和教学的效率。

标签:;  ;  ;  ;  ;  

让过程教学迸发出思维的火花_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