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及其财政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私营经济论文,个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的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财政上从过去几乎空白的地位成为目前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本文拟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财政政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普遍认为是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落后所致,而且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会不会冲击国有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不是“私有化”?这种争论一直贯穿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实质还牵涉到生产力标准问题和怎样看待公有制主体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个政策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首先要科学客观地看待公有制主体地位。作为由市场和计划这两种机制构成的现代市场经济,一般不存在姓“资”和姓“社”的区别,但是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要在经济体制中体现出来,经济体制总是为占统治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及其社会目标服务的,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有正确的理解:(1)公有制不等于国有制,公有制有全民、集体以及其他多种形式。(2)公有制为主体要从社会总体上看,不能要各部门、各地区公有制的形式和比重“一刀切”。(3)广泛发展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经济控股和参股的混合股份制经济,这是坚持和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有效形式。(4)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是靠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维持,绝不能靠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办法来保持,它须靠发挥公有制经济优势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保持。由此看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并不排斥个体私营经济,而且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股份制经济中需要个体私营经济来共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关键 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来说是难以进入的障碍很高的领域,不可能被他们控制和掌握。
以生产力标准正确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在分析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再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普遍认为,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所决定的,这种观点不全面,因为照此推论,经过一段时期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个体私营经济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应该退出社会经济生活舞台。或者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应该是进一步发展,而是逐步消亡。所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不是长期方针,而是权宜之计。显然,不能简单地、静态地论证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因为生产力落后所致。事实已经证明,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没有大量分布在我国生产力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却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由此可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越来越专业化。其结果是许多商品的生产,不是由一个生产单位或者服务单位来完成,其中部分商品的生产和提供,适合于个体私营经济。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变化,而这仍然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不断扩大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行业和经济活动领域,这一切,仅靠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是不可能完全覆盖的。如果这些新兴领域和行业得不到各种经济成份的及时充实,势必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从1981年登记的92.8万户、227.4万从业人员,壮大到1993年的全国个体工商户1766.9万户、2939.3万从业人员,私营企业23.3万户、372.6万人。15年来,它们共创产值6654亿元,实现营业额11339亿元,向国家纳税1242亿元。可谓取得了超常规发展。而且因为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从一诞生起,就早于国有、集体经济要接受完全的市场法则——价值规律的考验,并从此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市场行为。它们具有明晰的产权、明确的利益分配并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其主要目标,这一切使个体私营经济拥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顽强的生命力。诚然,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像国外中小企业对社会安定、控制失业人员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长久习惯于从政治安定、社会福利角度来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并依此制订政策,我们更应从经济的角度,从它本身的特点来认识它的作用,进而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分税制体制下地方财政的必然选择
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地方财政的增长点主要在于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这就使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带来了光辉的前景。
1.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构地方财源提供了契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级地方财政一直是以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而国有经济因为企业制度、产业产品结构和社会负担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低速增长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为此,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重构地方财源是各级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变单一财源结构为多元结构,有助于财政稳定发展。
2.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转换财政职能创造了条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部门也面临着一个转换职能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财政分析、调节、监督三种基本职能中,分配职能拓宽,调节职能强化,监督职能调整。财政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走出了以往单纯扶持国有经济的狭隘天地,把触角向市场经济所呼唤出来的多种经济成份大幅度延伸,以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3.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推进财政改革注入了动力。个体私营经济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拥有自主权,很少受政府干预的经济。它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进而有助于推进财政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的改革。
4.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摆脱地方财政困境找到了出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较困难,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赤字困境之中。从财政收入上看,个体私营经济具有投入小、效益大、积累快、财政回收率高的特点,它的发展必将给地方政府带来空前的效益。
三、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经济目标用于调控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离不开财政政策的调控和支持。
1.转变理财观念,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正以不可逆转的势头,进入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为地方财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财政部门在制定执行财政政策时,一是要打破“唯成份论”的观念,将个体私营经济纳入财政支持的视野内,一视同仁地对待,只要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有贡献就支持;二是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树立“论功行赏”的观念。
2.调整政策,充分倾斜,保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财政政策在倾斜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出台财政政策,要为个体私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财政行为要尽可能起导向作用。如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购买、兼并、租赁国有企业等。二是效益性原则。财政倾斜政策,要讲求效益,要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宽松性原则。财政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所有政策、措施都要尽可能宽松优惠,尤其是在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面,向个体私营经济倾斜。比如税收政策,可采取“先予后取”政策,照顾小户、保持中户、规范大户,既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四是保护性原则。财政政策要利用财政职能作用,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比如,在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要逐步规范,加强管理,逐步实行支出预算内外资金结合的预算管理方法,清理整顿小金库,消除部门、单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原动力,减轻个体私营企业负担,创造良好的氛围。
3.从资金中积极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财政除以政策支持外,还要在资金上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鉴于目前各级财力相对紧张的状况,可以按照“财政资金导向,社会资金跟上”的资金投放战略构想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闲散资金,专业银行、信用社资金流向个体私营经济。
财政在资金上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筹资重点是发展财政信用,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付的信托资金,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生产发展周转金(支工、支农周转金、行政事业周转金等),预算时间差资金,财政代管的预算外专户储存的间歇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周转金,收回的本金、占用费和银行存款利息等。
财政资金投放的重点是:(1)支持农村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农民办企业,可以选择有一技之长、风险小、技术含量相对低的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等;二是推广“公司+农民”的形式消化农副产品,使单门独户的小作坊走向市场竞争的道路,增强生命力。三是支持私营企业性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规模的范围,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配套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高。(2)培育和繁荣市场。一是加强商场建设,筑巢引凤,发展专业市场,边贸市场等。二是发育和完善资金、劳动、人才、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支持第三产业发展。(3)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懂经营、善管理、有基础的个体私营专业户,提高其科技含量,因地制宜,以大带小,全面开花。
总之,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