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岩溶隧道反坡排水施工技术论文_刘太富

刘太富

中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富水地段的反坡隧道施工安全威胁大,如何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快速,那排水技术和方案将尤为重要,本文以叙毕铁路下坝隧道施工为例,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岩溶隧道、反坡排水、施工技术

0引 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加快,西部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长大隧道、瓦斯隧道、岩溶隧道比例高。为了缩短工期,除了优化设计,还要合理进行施工组织,往往一个长大隧道从进口、出口、横洞、斜洞多工区同时施工,则反坡排水是首先要解决问题。

1工程概况

叙毕铁路下坝隧道位于云南省威信县潘家沟,隧区属低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形连绵起伏,沟壑纵横,隧区绝对高程1030~1420m,相对高差约100~300m;自然斜坡一般20°~60°。地貌受岩性控制,沿软弱带及可岩溶地段多形成侵蚀沟槽。灰岩分布地带常形成溶蚀丘包、陡崖、沟槽、平坝等岩溶地貌。砂、泥岩等碎石屑岩类地层多形成小槽沟、缓坡地形、局部有陡坡、陡崖。

隧道全长6082m,为单洞铁路隧道,进口里程DK237+597,出口里程DK243+679,全隧为单面坡设计,出口段为反坡施工,最大埋深约300m。

2 水文地质特征

1.1地表水类型

测区降雨量丰富,地形陡峭,隧道进口的潘家沟溪沟为最大的地表水水体,为常年性溪沟,流量20~50L/s。另在隧道地表及出口发育树枝状冲、溪沟,冲、溪沟沟为季节性流水,由大气降雨不给,流量受季节变化影响大,以蒸发、下渗和径流等形式排泄。流量一般较小,雨涨旱停,具短径流,快排泄等特点。

1.2地下水

根据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该隧道地下水类型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散层裂隙水,隧区地形以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为主。

1)孔隙水

赋存于地表粉质黏土、碎石土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孔隙水补给差,径流排泄条件好,粉质黏土中含水量弱,叙威公路浅埋段沟谷内及出口沟槽内的碎石土含水量丰富。

2)裂隙水

赋存并运移于基岩各类结构面、破碎带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测区丰富的降雨为裂隙水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条件。因受构造影响程度及岩性不同,导致裂隙发育程度不同,富水条件差异较大。

3)岩溶水

主要赋存于可溶岩的溶孔、溶蚀裂隙中,通过洼地、竖井、落水洞、溶洞汇集大气降水的补给,以溶岩下降泉、暗河的形式排出地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部位,可能遇较大溶岩水。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有发生水害的可能行。

受石坎向斜构造的影响,可溶岩地层呈东西向展布,该段岩溶地下水总体运动方向大体上由西向东径流(隧道右侧向左侧运动),根据现场岩溶调查,但隧区地下水标高高于线路左侧扎西河标高,隧道处于岩溶水水平循环带中,水头高度约13~100m,水头压力约0.13~1MPa。

1.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石坎向斜是区域的主要构造之一,是一个完成的水文地质单元,具有独立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隧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动态受大气降水影响。由于隧区地形坡度陡,地面径流条件好,大气降水后迅速沿斜坡坡面以片流的形式汇入溪流,一部分大气降水沿风化、溶蚀裂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岩溶水主要赋存与上述可溶岩溶孔,溶蚀裂隙及岩溶管道中,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沿竖直岩溶管道向深部补给,该类水由于可溶岩中碳酸钙含量的高低而富水程度不同,该类水地下静态储量较大。

全区地下水以泉井、暗河等的形式泄出地表。隧区附近最低排泄基准面为隧道左侧的扎西河,最低高程约1018m。整个隧道地表水、地下水总体趋势为从左往右排泄。

1.4隧道涌水量

根据含水组划分及岩层的富水性,按照如下分段原则,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对隧道进行分段涌水量计算,隧道共分三个部分:

(1)DK237+605~DK238+205段:岩性为飞仙关组砂质泥岩夹泥质砂岩及薄层灰岩。进口位于地下水稳定水位之上,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为主,富水性、透水性一般。

(2)DK238+205~DK243+560段:茅草铺组、松子坎组、狮子山组的石灰岩、白云岩及盐溶角砾岩及石膏等。地下水以岩溶裂隙水、管道水为主,富水性、透水性中等。

(3)DK243+560~DK243+685段:岩性为沙镇溪组砂岩、砂质泥岩等。地下水以裂隙水为主(局部地段有承压水),富水性、透水性中等。

下坝隧道洞身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3 总体方案

设置多级泵站接力排水,工作面积水采用移动式潜水泵抽至就近泵站或临时集水坑内,其余已施工地段隧道渗(涌)水经隧道内侧沟自然汇集到临时集水坑内或泵站水池内,由固定泵站将积水经排水管路抽排至上一级固定泵站内,如此循环接力,抽至洞口污水处理池,经处理后排放。排水分三阶段:

1、洞口至1#泵站:在掌子面设置临时集水坑,集水坑随掌子面推进而前进,水流汇集在集水坑由抽水泵排至洞外沟渠,废气集水坑采用仰拱填充同标号混凝土回填,直至1#泵站处。

2、1#泵站至2#泵站:1#泵站施作完毕后,掌子面临时集水坑水统一抽至1#泵站,由1#泵站统一排除洞外,1#泵站再继续施工235米后,设置集水井一处,此集水井水流泵送至1#泵站,由1#泵站排除洞外,直至2#泵站。

3、2#泵站及之后:施作2#泵站完毕后,将1#泵站及之间的集水井用同标号混凝土回填。掌子面集水坑及洞内水沟均汇集于2#泵站,每继续施工200米后,设计集水井一处,集水井水流泵送至2#泵站,由2#泵站泵送至洞外沟渠。

3.1最大涌水量计算

根据设计资料,DK243+560~DK243+685段雨季最大涌水量203m³/d,DK238+205~DK243+560段雨季最大涌水量47390m³/d。隧道出口端计划施工1500m,即DK243+679~DK242+179段,预计最大涌水量为47390÷5355×1375+203=12371m³/d(设计建议按长度平摊),考虑隧道涌水量不均匀分布及抽水能力富余量,本方案最大抽排能力按预计最大涌水量1.5倍考虑,即18556m³/d。

3.2抽水设备选型

洞内水量是逐段递增,在各级泵站的水泵选型上,按照排水能力递增原则自下而上递增选配。各级泵站排水能力应充分配备,并有一定的储备能力。隧道设计纵坡9.5‰,固定泵站间隔500m左右设置一处(利用大避车洞),相邻泵站高差4.75m,最大抽排能力不小于18556÷24=773 m³/h。下坝隧道出口工区为低瓦斯工区,所有水泵、电缆、配电箱及开关等用电设备均采用Ⅰ类防爆型。

1、1#固定泵站

1#固定泵站设置于进洞454m处(DK243+225大避车洞),设DN300排水钢管2根,每根长250m,总长500m。配备300QW600-40-110潜水排污泵(性能参数:出水管直径300mm,最大抽水能力600m³/h,扬程40m,功率110kw)2台,水泵功率合计220KW,最大抽水能力为1200 m³/h>773 m³/h,扬程40m>4.75m,满足要求;并配300QW600-40-110潜水排污泵1台作为备用。集水坑位置垂直正洞设置,尺寸长8m,宽6m,深2.5m。集水坑内设置污泥泵1台,用于排淤积泥砂。其中 2根DN300钢管排水到洞外经沉淀处理后排放。

2、2#固定泵站

2#固定泵站设置于进洞1089m处(DK242+782大避车洞),设DN300排水钢管2根,每根长650m,总长1300m。配备300QW400-45-55潜水排污泵(性能参数:出水管直径300mm,最大抽水能力400m³/h,扬程45m,功率55kw)2台,水泵功率合计110KW,最大抽水能力为800m3/h,扬程45m;并配300QW400-45-55潜水排污泵1台作为备用。集水坑位置垂直正洞设置,尺寸长8m,宽6m,深2.5m。集水坑内设置污泥泵1台,用于排淤积泥砂。其中,2根DN300钢管排水到1#固定泵站集水坑内。

3、集水井

每个集水井设DN200排水钢管1根,长200m。配备300QW400-45-55潜水排污泵(性能参数:出水管直径300mm,最大抽水能力400m³/h,扬程45m,功率55kw)1台,水泵功率合计55KW,最大抽水能力为400m3/h,扬程45m;并配300QW400-45-55潜水排污泵1台作为备用。集水井位置垂直正洞设置,尺寸长3m,宽3m,深2m。集水井内设置污泥泵1台,用于排淤积泥砂。其中DN200钢管排水到临近固定泵站集水坑内。

4、掌子面临时集水坑

设于掌子面附近,采用移动轻便的潜水泵(80QW70-8-5.5)扬程8m,排水流量70 m3/h,功率5.5Kw。3台使用,3台备用。

3.3泵站及集水井布置

隧道抽排水管路、设备统一布置在隧道右侧,DK243+225处及DK242+782处设置抽水泵站集中抽水,在1#和2#泵站中间设置集水井一处,汇水后抽至泵站内统一排至洞外;掌子面设移动抽水设备将水抽至附近水泵站或集水井内。集水井在下一泵站具备抽水能力后采用衬砌同级混凝土回填。

3.4 泵站及集水井施工措施

1)集水井

集水井设置于线路右侧,沿线路方向长度为3m,宽度为3m,深度为2m;池壁及水池底板采用C20砼加固,厚度均为20cm。Ⅲ级围岩集水井采用5cm厚喷砼进行支护, Ⅳ级围岩集水井采用10cm厚锚网喷进行支护,井周围采用φ22砂浆锚杆(间距1.2m×1.2m)梅花型布置进行加固,锚杆长度3m/根。

2)泵站

泵站设置于线路右侧,沿线路方向长度为8m,宽度为6m,深度为2.5m,池壁及水池底板采用C20砼加固,厚度均为20cm。Ⅱ、Ⅲ级围岩采用5cm厚喷砼进行支护, Ⅳ、Ⅴ级围岩采用钢架加强支护,具体措施根据现场实际围岩情况确定。

3.5 排水管设置

根据洞内水量情况,结合选配的抽水设备设置管路:固定泵站之间和固定泵站至洞口采用Φ300无缝钢管;集水井至固定泵站之间采用2套Φ300无缝钢管(1套备用);临时集水坑至集水井之间采用2套消防软管配合Φ75无缝钢管(1套备用);掌子面至临时集水坑间采用Φ75mm消防软管(1套备用)。

3.6 排水供电

为确保洞内排水正常进行,不因电路问题导致抽排工作的间断,设置一条专用供电线路。由于水泵功率合计220+110+55+16.5=401.5KW,设置一台800KWA的变压器,并配置一台备用发电机(800KW)。

3.7 其他

掌子面集水坑排水采用移动式水泵,为方便移动,可采用减小水泵功率,增加数量的方式替换,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为确保洞内道路无水干爽,必须修建好两侧排水沟,排水沟的大小要依据隧道的坡度和涌水量的大小确定,确保洞内渗水通过侧沟引入集水坑或泵站内,防止在洞内道路上漫流。

抽水设备要依据隧道洞内涌水量的大小及集水坑汇水的情况而定,同时水泵的扬程要参考隧道的坡度和起始点的高差,要尽量做到有一定的富余量。

4 应急措施

由于本段隧道施工穿越富水区,可能出现突水、涌水等突发事故。为此,在现有排水系统上增设了1套设备和管路作为应急措施。管路利用高压进水管路,即在每个泵站处在高压水管上开口,与安装在泵站处的水泵接通,正常情况下把闸阀关闭。一旦遇到突水、涌水现象,即把进水闸阀关闭,截断高压供水,打开排水阀进行应急抽排,在特殊情况下,洞内高压风管也可以改造利用上作为排水管道。

针对隧道反坡施工排水的困难的特点,对隧道内突发涌水事故,抽水设备损害,水位突然升高,建立必要的逃生系统,在掌子面及隧道内设置应急灯,在隧道内作业区放置救生衣,并保持隧道内通信畅通,发生突发事故后及时上报项目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立即疏散洞内施工人员并起用应急排水物资设备,加强排水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伟,朱跃球;浅谈富水岩溶隧道反坡排水施工技术[U];西南公路;2017,84-87

【2】段双喜;复杂岩溶隧道反坡抽排水系统设计与应用[U];山西科技;2009,06,117-119

论文作者:刘太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0

标签:;  ;  ;  ;  ;  ;  ;  ;  

瓦斯岩溶隧道反坡排水施工技术论文_刘太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