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评价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对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为ICU置管患者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ICU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需经口气管插管的126例患者,分为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比2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护理综合能力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下降、护理综合能力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对ICU置管患者,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程序;ICU患者;护理能力;非计划性拔管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dures on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ICU patients,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CU management of patient care management. METHODS:A total of 12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ral intub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ust 2017 to August 2018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Two groups of ICU patients were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ability score.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 of the ICU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ability sco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ICU catheteriz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program has further improved patient safety,comprehensive nursing staff capacity,and reduced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s.
[Keyword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rocedures,ICU patients,nursing ability,unplanned extubation
非计划性拔管——UEX即非工作人员同意情况下自行采取的意外拔管情况。UEX情况的发生,需要进行重新置管,不但增加了患者治疗期间的经济费用、心理负担,还增加了院内感染、生命安全风险。为了降低UEX发生率,对ICU置管患者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PDCA循环的延伸,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质量,达到降低ICU患者UEX发生率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我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全面质量管理程序落实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7年8月-2018年8月,总计126例。纳入标准:(1)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插管时间>24h;(3)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患者;(2)意外中途退出实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6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区间18-78岁之间,年龄均值(53.06±4.65)岁;病程区间1-25d之间,病程均值(13.50±2.50)d;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3例,介入手术患者1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区间20-79岁之间,年龄均值(53.20±5.05)岁;病程区间2-26d之间,病程均值(13.30±3.20)d;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5例,介入手术患者8例。2组ICU患者一般资料接近,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ICU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本组ICU患者全面质量管理程序。(1)寻找、组织。组建护理控制小组、人工气道管理小组,并明确ICU降低UEX的研究主题,责任组长负责整个计划的改进监督,完成小组成员UEX知识培训,并每周组织1次专项会议就质量改进问题进行研究。(2)澄清、了解。相关资料指出,ICUUEX发生率占同期ICU患者的10%左右[1]。为了预防UEX发生情况,需制作鱼骨图以明确导致UEX发生的相关因素,以进行预防干预。(3)选择、计划。相关资料指出,针对ICU患者管路固定不佳、患者躁动等均为诱发UEX发生的相关因素[2]。明确主要原因的基础上修订工作制度并进行工作流程改善、完善,并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提出护理目标,降低UEX发生率、重新置管率。(4)实施。重视ICU护理人员专项护理知识培训,管路安全管理作为培训重点,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关知识、固定技巧,能够识别并预防UEX发生风险,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针对ICU工作量情况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在减少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强调交接班工作的严谨性,有拔管倾向的患者需进行重点交接,并做好交接时患者个体情况记录、管道情况记录,妥善固定导管,固定胶布每日更换。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并在患者有意识情况下以点头、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方式进行患者心理干预,强调自行拔管危害性。另外,视患者情况遵医嘱进行镇静、镇痛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插管烦躁期,减少UXE情况,进行呼吸道护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约束,和家属说明以确保家属配合度。(5)检查。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了解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掌握情况、具体工作落实情况,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并以质控会议方式提出相关问题对策。(6)执行。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综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计划完善和进一步落实。
1.3观察指标
记录ICU患者UEX发生率、护理综合能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主动参与,总分均为100分)评分改善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ICU患者观察指标以SPSS19.0处理。UEX发生率以%形式展开,X2检验;护理综合能力评分以形式展开,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UEX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ICU患者UEX发生率为1.58%(1/63),对照组ICU患者UEX发生率为11.11%(7/63)。经统计学计算,X2=4.8051,P=0.0283。
2.2指标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ICU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能力评分情况见表1。干预后评分比较,P<0.05。
表1 护理人员护理综合能力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ICU患者病情危重,需以置管方式维持气道、呼吸道通畅,而置管期间UEX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4]。另外,UEX的发生导致患者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5]。全面质量管理程序以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指导,在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计划、改进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杨娥,余学英,胡海霞等人研究指出,FOCUS-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可降低UEX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能力[6]。
结果显示:2组ICU患者UEX发生率、工作人员能力评分对比,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观察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符合ICU置管患者护理需求,预防和降低了UEX发生率。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在降低UEX发生率的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袁翠,张建霞,王玉英等.集束化护理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5,(17):1592-1596.
[2]韩艳,魏丽丽.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98-602.
[3]姜红丽.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3):73-74.
[4]李璐柳,王建宁,吴利等.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患者PICC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5):132-134.
[5]文利.对ICU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对降低其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279-280.
[6]杨娥,余学英,胡海霞等.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在减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9):6-9.
论文作者:任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患者论文; 计划性论文; 发生率论文;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情况论文; 程序论文; 综合能力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