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倾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对协调性宫缩乏力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庆凤,何映娴,张春燕

东莞市万江医院妇产科 523040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对胎头位置异常引起协调性宫缩乏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期间,已确诊进入产程,胎位位置异常并发宫缩乏力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处理方法,实验组指导孕妇采取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的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产程中使用镇静和缩宫素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二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缩宫素及镇静剂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取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干预胎头位置异常性宫缩乏力是简单易行、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对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起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胎头位置异常;宫缩乏力;前倾性体位;乳头刺激

产程中子宫收缩乏力首要原因是胎头位置衔接异常,约占42.9%,常以枕横位或枕后位衔接,使胎头枕部俯屈不良,胎头先露不能紧压子宫下段及子宫内口,因而不能引起反射性子宫收缩,致宫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又不利胎头内旋为枕前位,宫颈仍得不到有效压迫,进一步加重宫缩乏力而形成恶性循环[5]。不及时纠正手术率达55.6%[2],母婴危害大。目前对子宫收缩乏力通常采用静推安定、人工破膜、静脉滴注催产素等处理,以纠正宫缩乏力,减少产时母婴并发症,但这些措施仅单纯加强宫缩,胎头位置未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产程延长,甚至胎儿窘迫或窒息率较高[3]。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采取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干预胎头位置异常性宫缩乏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筛选标准

胎位异常筛选标准:经腹部B超或阴查提示枕后位或枕横位。协调性宫缩乏力诊断标准[4]:产妇经确诊临产后,子宫收缩<2次/10分钟,间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子宫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不到30秒,并且不逐渐增强,胎头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并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及活跃期宫口扩张延缓或阻滞,且用镇静剂不能抑制宫缩。

临产诊断标准:初产妇宫颈管已经展平,宫口已开,不管是否有规律宫缩,如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均视为临产:①规律宫缩,但间歇时间10分钟~15分钟,持续可达30秒,并逐渐增强;②每10分钟~15分钟至少有一次宫缩,宫颈管消失,宫口开大≥1cm或使用度冷丁及安定后不能抑制宫缩;③宫口开大≥2cm,不论宫缩规则与否[5]。

排除有严重心肺疾患、沟通障碍、排除头盆不称及乳头内陷的患者。

1.2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初产妇,符合上述筛选标准确诊已经临产,宫颈评分>9分,头盆评分>7分,新生儿体重评估2500~3900g,因胎位异常衔接致协调性宫缩乏力,足月单胎初产妇2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10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宫颈评分、头盆评分及胎儿双顶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研究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生活护理,包括及时胎心监测,观察宫缩情况,宫口大小,羊水的量、色。如出现潜伏期延长倾向(潜伏期>8~9h),给予地西泮静脉推注、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等处理以缩短产程。经过上述处理后,若产程仍无进展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时,及时行剖宫术。

1.3.2实验组孕妇除实行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发现宫缩乏力及时指导孕妇采取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的方法。具体方法:前倾性体位包括支撑式前倾坐位、前倾站位、支撑式前倾跪位、前倾手膝位【1】。孕妇或陪产人员并用食指、中指夹住乳头根部、并适当牵拉乳头,拇指放在乳头表面轻轻按摩,出现宫缩渐停按摩,宫缩结束后继续刺激。有效宫缩标准:一般潜伏期宫缩持续30〞~40″间隔3′~5′,活跃期宫缩持续35″~40″间隔2′~3′,宫口近开全及第二产程宫缩持续45″~60″间隔1′~2′为宜,每15~30分钟专人观察及指导,发现宫缩过强或胎心异常暂停刺激。经干预后潜伏期达8小时、活跃期达4小时无有效宫缩、产程无进展,采取对照组相同处理方法,缩短产程,但仍予以以上干预,必要时采用剖宫术。

1.4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2小时出血量、24 h产后出血率、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产程中镇静剂及缩宫素的使用率。胎儿宫内窘迫评价标准:胎心基线下降到<110bpm、基线变异≤5bmp,伴频繁的晚期减速和或重度变异。新生儿窒息评价标准[6]于生后1min进行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计量资料用 表数,对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程中镇静剂及缩宫素使用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由表1可见,实验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产时并发症比较

由表3、4可见实验组产妇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2小时出血量、产后出血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两组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前倾性体位纠正胎头位置,加强宫缩的机制

前倾性体位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有效利用胎儿胎背重心与重力优势带动胎头旋转的原理,前倾性体位胎背重心受重力作用带动胎枕和胎体沿自身纵轴发生旋转,不管枕左横(后)位还是枕右横(后)位胎儿受重力和宫缩力共同作用下,胎儿脊椎向产妇前方腹中线方向旋转,胎儿枕部跟着朝骨盆前方旋转,内旋转为有利于自然分娩的枕前位[7、12]。且前倾性体位可使骨盆前后径增大,产程早期,特别是潜伏期胎头多数衔接位于骨盆坐骨棘上,胎头双顶径未过中骨盆,胎头较松动,胎体朝前方旋转过程较容易带动胎头旋转。胎头旋转为枕前位后更利于胎头下降和府屈,枕前位使胎头对宫颈压力增加,宫颈所受压力与缩宫素呈正反馈作用,内分泌缩宫素增加引起宫缩力增强,有效的宫缩力促使宫口扩张加快产程进展[8-9]。国外Sutton和Scott提出前倾性的体位有效利用重力,有助于胎头重新置位,并大力提倡这是对胎儿有益的最佳体位[1]。

3.2乳头刺激法加强宫缩的机制

当足月妊娠的孕妇乳头受外界牵拉和按摩刺激时,未梢神经发生冲动传到大脑,促使大脑垂体分泌缩宫素,血液中内源性缩宫素到达子宫肌,可加强子宫肌收缩力而有利于产程进展[3.8.9]。国外有报告[1]乳头受刺激引起分泌的内源性缩宫素可以潜代外源性缩宫素,乳头刺激组比静脉滴注缩宫素组引起规律宫缩所需的时间短。没有低危产妇接受乳头刺激发生强直性宫缩的报道[1]。乳头刺激有安全启动产程和加强宫缩的作用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同[3.8.10]。有效的宫缩力是促进胎头内旋的动力。

3.3 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法治疗协调性宫缩乏力的效果分析

由表1、表2结果可见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法对于协调性宫缩乏力的产妇可以减少第一、二产程的时间,并有效降低降低剖宫产率。原因为前倾性体位促进胎头内旋为枕前位,枕前位胎头枕部更紧贴子宫下段及子宫内口,宫颈受压与缩宫素分泌量是呈正反馈关系,宫颈受压力越大,缩宫素分泌越多,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力加强,同时乳头受刺激分泌内源性缩宫素加强子宫收缩力,有效的宫缩力是胎头内旋转枕前位的关键因素,形成良性循环,起互相促进作用,缩短第一产程,使产妇保持体力,良好体力有利于产妇在第二产程的配合,使第二产程缩短。由表3结果可见,实验组胎儿宫内窘迫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对实验组产妇保持良好产力和产程短,与仰卧位比较可以避免仰卧位低血压,提高胎儿血氧供应,并取前倾性体位避免了妊娠增大的子宫对腹主动脉压迫,增加胎盘循环血量﹑加上产程缩短,减少胎头在盆底受压时间,故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由表4结果可见,实验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和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是产后出血首因[11],有效的加强宫缩及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由表5结果可见对实验组缩宫素、安定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要在有潜伏期延长倾向(潜伏期>8—9h)给予静推安定,并观察效果,再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早期使用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后维持有效子宫收缩力、并用时促胎头内旋转,缩短产程,减少了缩宫素、安定的使用。比侧俯卧位或仰卧位有更多可自由变动的体位,并可减轻孕妇腰背痛疼。

前倾性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对胎头位置异常性宫缩乏力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和内源性缩宫素加强宫缩,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安全的方法,促进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母婴并发症起积极作用,减轻产妇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改婷,张宏玉.主译.产程进展手册[M] .第二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1.89.135.112-135.220-225.

[2]徐彬.宫缩乏力196例临床分析[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1:42–43.

[3]孟丽.乳头刺激法治疗第2产程低张性宫缩乏力的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01):142-144.

[4]朱壮彦.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7-106.

[5]郭晓菌.产程潜伏期延长49例临床分析[J] .山西临床医药杂志,2002,2(2):147.

[6]张劲松.妇产科临床急救[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4.

[7]葛志红.产程中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相关研究[J].全科护理,2014,12(8):686-687

[8]谢月珍.乳头刺激对初产妇第一产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01.

[9]陈华娟.刺激乳头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25-126

[10]零恒莉.潘敏.雪丽霜.乳头刺激在产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14):95-96

[11]朱玲娇.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5):209-210

[12]沈红.特殊体位护理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21):1935-1936

基金项目:论文的基金号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105101257

论文作者:何庆凤,何映娴,张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前倾体位联合乳头刺激对协调性宫缩乏力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庆凤,何映娴,张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