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用制度与提高市场效率_市场经济论文

货币信用制度与提高市场效率_市场经济论文

货币信用制度与市场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效率论文,信用制度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经济意义上讲,社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判断一种经济制度的优劣,直接的标准是看其效益性如何。市场经济制度尽管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到目前为止与其他经济制度相比,仍然是一个比较有效率的制度。而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率,是与货币与信用制度的存在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最一般性理论出发,分析货币信用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从货币的产生看市场效率的提高

货币的产生是与交换制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而市场经济实质就是一种交换经济。所以货币的产生最大的意义是提高了市场交换的效率。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分工。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由于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天然差别性。每一个人的天赋、身体素质、性格和爱好都有着不同。这些不同点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也决定了他更适合生产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当然人们为了生存也可以做那些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事情,社会之所以向前发展,是由于人们总是不满足现状,总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只有在利用自己特长,做自己最适当的工作,并且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向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时,自己的满意程度才会最大,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才会最高。这样就奠定了交换的社会基础,导致交换制度的产生。

那么交换制度与货币又是什么关系呢?从简单的意义上讲,没有交换制度,就没有货币,因而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共产主义经济中,由于不存在交换,也就不存在货币。而在交换经济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的物物交换(barter)。在一个小而简单的社会里,交换还是一种偶然的,并不多见的经济现象,实际上并不需要货币,交换可以物物交易的形式来进行。但是随着交换经济的发展,加入交换的产品和人越来越多,如果继续采用物物交换制度,那么就会造成交易过程效率过低,成本过高。这就决定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具体说,要想使交换圆满实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两种产品正好是双方互相需要的产品。比如粮食生产者出售的粮食必须是出售生产工具的人恰好所需要的,对方也应当如此。但是这种双方的需要同时被满足的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希望能够达成交易的人都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对象,他们需要反复在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交易对象。这一寻觅过程,会使商品交换的效率大大降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个条件是:时间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卖出产品时,恰好有人在这一时刻需要这种产品,在时间上是应当统一的。这一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粮食的生产者尽管需要工具,但是他不一定马上就要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就不能随时进行。尤其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产过程来说,其产品的出售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不同步的情况。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交换从技术上的角度来说要求交易双方的需求时间巧合之际才能顺利完成。显然,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一定很低,成本很高。所以物物交易只能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需求渐趋复杂,物物交易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那么正象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1 〕正是由于进入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加,正是由于交换的行为日益频繁,就必然会逐渐出现一种情况:交易者最终都用自己的商品与第三种商品相交换,这种商品进入交换的次数其使用价值为大家所共同需要,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得交换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进行。这是因为,货币是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所以必然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因此,“需求的双重巧合”这一条件已不存在。交易者为了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商品,可以先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商品卖掉,取得一种特殊商品——货币。然后再用这些货币来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这种使用货币作为媒介的交换从单个交换行为来看,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从总体交换过程来看由于存在各类繁多的产品,货币产生所形成的效率提高便十分明显了。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也解决了“时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因为货币既然成为交易媒介,无形中就将一个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卖”,二是“买”。交易者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如果暂时不需要购买,他可以暂时保留货币,以待产生了需求之后再行购买,这样就很自然地提高了交换过程的成功率,使得参加交换的人能够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商品交换的效率还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商品的交换比率。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如果把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定义为N, 那么人们在交换商品时,存在N (N-1)/2个交换比率,而在货币交换条件下,只需要N-1 个交换比率即可。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

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的比率比较

商品数目 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

N(N-1)/2

(N-1)

2 1

1

5 10

4

10 45

9

50 1 225 49

100 4 950 99

500124 750 499

1 000499 500 999

10 000 49 995 000

9 999

从表中看出,只有在进入市场的商品极少的情况下,物物交换才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交换比率呈急剧增加的趋势。比如有1 000种商品,则交换比率多达499 500个。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商品的种类何止千种,其交换比率之多将是难以计数。面对这样多的交换比率,在经济主体进行交换时,就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交换信息,以便进行决策,这样所付出的各方面成本将会是相当大的,也使交换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强。而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市场交换经济中,由于从商品世界中独立出来一个特殊商品(货币),由它来单独表现每个商品的交换比率(交换价值), 则交换比率的数目就会从物物交换经济的N(N-1) /2个减少为(N-1)个,这一数目比前者小了许多。结果使收集交易信息变得比较容易,因而使交易成本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交换双方因为使用货币作为媒介,可获得更多信息,很容易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顺利地达成交易,这样会使交易双方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其它增加社会财富和福利的经济活动之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交易虽然是一种间接交易,但是由于它能够免受需求和时间上的“双重巧合”这样的条件限制,减少商品交换的比率,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效率,节省许多寻觅交易对象,搜集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节省下来,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所以货币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货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二、货币对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前面从最抽象的意义上来说明货币的产生对提高市场交换效率的贡献。货币产生之后,将每一个交换活动分解为买和卖两个过程,货币在其间成为衡量任何一种商品交换价值的工具,由于它得到公众的普遍接受,最终演变成为一般性的购买力,从而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有效工具。

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资源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与货币的运动分不开的。因为一旦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服务于商品交换,那么商品的所有者当他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般的购买力——货币。这些货币尽管也是一种商品,但是它是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可接受的,所以它代表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购买力,持有货币的人可以享有购买任何自己所需要商品劳务的自由,这种自由实际上就是按一定货币额享有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利,这对市场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就比较理解了。

无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还是在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或者是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中,每个人都没有选择商品的自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中,不仅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计划的制约,而且个人的消费活动也不例外地受到计划的影响。在这种经济中货币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符号,人们所持有的货币的使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定,在购买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计划配额。所以在计划经济中,货币所代表的不是一般的购买力,而是一种特定的或形式上的购买力。这种现象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得十分突出,当时每个家庭的全部消费支出都受到国家计划部门的控制,从粮油到副食品,从日用品到耐用消费品,无一不采取计划配给的方式。当时家庭必须持有多种计划配给凭证,包括粮油供应证、副食品供应票证、自行车供应券等等。由于计划指标决定了购买者所购买商品的数量和品种,所以这种经济是供给决定需求的经济,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的经济,从而货币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很积极的,或者说货币不代表一般的购买力。从现象上看,货币持有者的货币使用方向是有严格限定的,有一些情况下,即使有了货币,也不能购买自己想得到的商品,能够决定企业和家庭购买行为的与其说是货币资金,不如说是政府的计划额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是通过货币运动来进行引导的,而是由计划来进行引导的,所以它是一种标准的计划经济。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的普遍可接受性,所以持有了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与所持货币数量相对应的获得商品或劳务的权力。这种权力在现代西方社会中被称为“消费者主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权利,是反映本文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在这种权力之下,货币成为一种“选票”,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需求,运用所持有货币选票,通过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劳务,促使社会资源按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货币的使用就成为实现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也就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由于有了货币,才能够保证资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一种选票,反映了经济决策一种分散化和多元化。无数个持有货币的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通过使用货币购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资源分配的看法,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极为分散化的局面,但是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种分散化并没有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相反却表现得秩序井然。其前提条件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Smith's “invisible hand”)在发挥作用,也就是货币和价格机制在自发地引导人们行为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所谓价格,实际上是商品交换的比率,或交换价格。在货币产生之后,价格实际上就是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以货币进行表现的,或者说货币是商品的价格标准,离开了货币,实际上就失去了衡量价格的标准。那么货币作为一般购买力和价格机制是怎样共同支配了整个经济的运转呢?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以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为例,提出了价格制度“无须中央指导、无须人们相互对话或相互喜好,却调动了成千上万人的活动,最终生产出了铅笔。”〔2〕按照他的分析, 价格制度通过信息传递和刺激两个方面的功能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是向供给者传递信息。当货币持有人增加某种商品(如铅笔)的购买时,会引起价格的提高,导致批发商、零售商和生产厂家由于有利可图,增加该种商品的供应,增加铅笔生产的产量又会引起对各种相关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从而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相反则反之。其次是向需求者传递信息。当供应者由于成本提高而相应提高某种商品价格同时减少供应时,则向需求者提供了一种减少购买的信息,否则会使其付出支付货币的代价。价格的信息,传递功能是与刺激功能相联系的,当某种商品价格提高给人们一种短缺的信号时,会同时以增加供应商的利润的方式刺激他们增加该种商品的供应,同时抑制购买者的需求。相反当某种商品价格降低传递一种过剩的信息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增加购买,同时抑制生产者的供应,最终使整个市场趋于均衡状态。

以上的分析都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在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货币存在的本身就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条件,而货币作为一般性购买力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分配的。在现实社会,纯粹的完全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无论是西方的市场经济还是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大体上都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的干预共同支配经济的运行,在这种混合的体制中,货币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前面所分析的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上。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论文中多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三、信用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如果说货币的产生与存在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创造了前提条件的话,那么建立在货币关系基础上的信用关系则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与产权制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于产权的概念学术界的说法比较多,简单讲它指每个人按照他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其财产的权利和出售它的权利。产权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A的财产就是A的,B的财产就是B的,A只有权利对A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进行任意支配,而没有权利对B的财产进行支配。当A、B 二者分别对对方的财产感兴趣时,只能采取相互交换的方式来改变财产的形态,从而满足各自的需要。所以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产权关系的明确。而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市场经济的效率提高离不开另一种关系:信用关系。如果说产权制度是要划清A、B双方的财产权边界的话,那么信用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你的财产归我来使用,或我的财产出让给你使用。

现代信用产生的前提因素有二:第一,在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货币资金由于各种原因分布不平衡;第二,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性要求对这种不平衡状态进行重新组合。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资金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角度进行的,在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的流动资金间歇性的闲置和资本积累未达到规模之前的闲置,以及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企业由于周转和扩大再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形成对货币资金进行重新配置的客观要求。由于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用现在的语言讲是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这种重新配置不能采取强制性调剂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有借有还的方式,即信用的方式。马克思是从企业再生产的角度对信用存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社会资金分布不平衡不仅仅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还表现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在存在货币交换的经济中,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货币收支都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其中一种情况由于收入与支出的不同步或是收入流量持续大于支出流量而出现剩余,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相反的原因出现短缺。

市场机制本身是不允许存在货币资金剩余与短缺并存的现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双重的资源浪费,一方面是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是商业机会和企业家能力的浪费。而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内部消除不平衡问题。对于资金剩余者来说,可以增加支出流量,比如增加投资,将剩余资金运用起来,以平衡收支。但是应当指出的是,由这些剩余者来增加投资并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益,因为在他资金出现剩余时并不一定恰好有合适的商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剩余者不一定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和发现商业机会的能力,这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肯定很低。所以把闲置资金与缺乏商业机会和企业素质的资金使用者组合起来,这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对于资金短缺的单位来说,可能存在极好的投资机会,并且具备企业家素质和竞争能力,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可能极高。假如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使其压缩投资,就会失去有利的投资机会。所以这种内部调整收支不平衡的方式不利于投资边际效益的提高。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外部调整的方式,即通过剩余单位和短缺单位的相互调剂来消除货币分布的不平衡。也就是将剩余单位的闲置资金转移给短缺单位,使他们各得其所。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关系是明确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独立的经济利益,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所以资金的调剂不能采取无偿的方式,而必须采取有偿的借贷方式,也就是信用方式。这种通过信用活动所进行的资金重新组合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从资金形成的角度看,社会形成一种新的分工,一部分人演变为“储蓄者”,他们以自己闲置的资金来获得利息收入,或出于其它动机将资金出借给别人;另一部分人演变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也许有自有资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投资支出大于自有资金,不得不采取借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是借贷形成的。这种经济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客观必然性,即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有信用制度加以支持。

信用活动严格讲来是以偿还和付息为代价的价值单方面转移。信用制度的安排尽管是一种客观过程,但是从理论上讲,在产权关系明确的情况下,它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信用活动在一定时点上说是一种货币资金的单方面转移,所以它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内给予回流,即有借有还。也就是说,出借的过程实际上不是所有权的出让,而是使用权的暂时过渡,最终还是要归还的,否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在现代社会,信用活动的偿还性通过法律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第二,除了到期归还之外,还必须向出借者提供一定的利息补偿。对于利息的性质学术界的说法不一,但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支付利息至少反映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资金出借者的机会成本,二是资金的供求关系。而利率的变化与商品价格变化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引起生产者的利润提高,从而扩大再生产,增加资金的投入,生产者可以用较高的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生产过程,于是在资金的引导下,各种生产要素就会向这一行业集中,直到形成最佳的资源配置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信用制度逐步完善,信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信用活动有了一系列载体。最基本的载体有两个:一是信用工具,二是信用机构,或金融机构。前者是在信用活动中表现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依据这样一种证书,债权人可以到期向债务人索取本金和利息。由于有了多种信用工具,使得信用活动在尊重对方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得更加规范和有效率。而信用机构的产生(这里我们主要是指银行)则使参与信用活动的人形成了新分工,即把直接的信用活动(债权人向债务人直接发放贷款)转换为间接的信用活动,即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信用中介(银行)。银行的产生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因为第一,银行作为一个信用中介独立存在使得授信活动变得专业化,它经过长期的业务实践,可以比任何一个部门都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信息系统寻找潜在的借款人,确认值得冒险的贷款项目,以及在投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二,由于信用活动集中于银行,所以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即把储蓄者小额的货币资金集中为金融巨大的资金,并将众多短期的处于周转状态的资金变为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的资金。第三,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也分散了信用风险。在直接的信用活动中,如果一笔放款失败,那么对储蓄者来说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但是如果银行介于其中,就会大大减少和分散这种风险,因为首先,银行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发放贷款时风险一开始就比较小,其次由于银行的信贷项目很多,一旦出现失败项目也不会对它的安全运行产生太大的影响。也就是由于信贷活动通过银行来进行,银行为储蓄者分担了风险。总之,随着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和信用机构的提高,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信贷活动效率提高,相应地也就提高了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第106页。

〔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 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第4~25页。

标签:;  ;  ;  ;  ;  ;  ;  ;  ;  ;  ;  ;  ;  

货币信用制度与提高市场效率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