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消失?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消失?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为何要淡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谈到,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淡出”。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北京一些专家和学者,请他们就这一说法各抒己见。

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在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国家对这一问题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他认为,“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观点的转变,符合中国的经济形势。政府投资带有计划性、行政性和指令性,投资效益较差,而且严重受财政收入的制约。过分强调扩大政府投资会使经济向计划时代倒退,这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力平教授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长期不变的,相反,政府使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通常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也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家王松奇教授认为,财政政策要逐渐淡出的涵义就是近年来每年发行国债筹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预算支出手段,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逐步退出。这里“淡出”和“逐步退出”的涵义就是在不发生特殊情况时,2003年以后,每年发行国债筹资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额将逐步减少。近年来,尽管财政政策在拉动内需保证经济增速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遇到来自经济学界的各种质疑和批评,这些质疑和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财政投资效果不甚理想;二是担心赤字过大会引发财政危机。项怀诚关于“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的谈话,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两点意见的一种回应。

实际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张曙光等早在去年就曾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连续实施4年,短期政策被长期化了,政府掌握的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储备已经基本用完,国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投资的空间缩小。2001年中国国债资金尚有大量库存便是证明。该政策目前即使不能淡出,也要作出重大调整。

下一步财政政策如何变?

长期担任央行预算室负责人的许健博士提议,目前施行的财政政策宜适当调整。一是可考虑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在国债投资资金中加大用于企业设备和技术改造的使用比例,加大地方使用国债资金的比例。二是应考虑采取减税政策,减税着力点是刺激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国内需求。

实际上,许多经济学界知名人士都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吴敬琏算是提出“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观点的第一人。刘国光认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更多地从供给方面着眼,实施一些可能的措施,结构性减税就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经济学家韩志国近期也发表文章指出,财政赤字增速过快,国债投资拉动效应日低,财政风险过度集中,这三个方面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财政领域,而国内需求的持续走低则对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减税不但是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走向。与国债投资相比,减税更利于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一种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把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与税负状况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内外资企业税负统一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那么减税就不但是势在必行,而且空间巨大,在这方面也需要社会各方逐步达成共识。

标签:;  ;  ;  

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消失?_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