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成长与控制权转移的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控制权论文,家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9-0130-07
一、研究背景
迄今为止,经济学对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的关注程度并未与这一企业制度在现实经济中所发挥的组织功能相适应。据Gersick等人的研究,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由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至80%之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生产总值的一半,雇用的劳动力也占一半。在欧洲,家庭公司支配着中小规模的公司,并在一些国家的大公司中占大多数。在拉美,由家族建立和控制的大型企业在绝大多数产业部门中都占主导地位[1-3]。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新兴崛起的个体私营企业,其大多数都是由相互间具有亲族关系的家族成员拥有企业剩余权(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家族企业[4]。近年来,伴随着“国退民进”和集体企业“二次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化,一大批由原公有制企业(含国有和集体所有)改制而来的新兴民营企业在要素构成、产权状态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家族化”的组织倾向。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家族企业制度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但是,我国家族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开始遇到两个明显的瓶颈:
其一是规模。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难以再长大。当把目光投向世界,人们还发现世界华人中虽有不少亿万富翁,但却很少有能力构建起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也难以寻觅华人企业的身影。
其二是寿命。我国私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比较,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短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10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各类企业寿命在5年内的高达50%以上[5]。我国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6]。
我国家族企业怎样才能打破成长中的制约瓶颈,保持持续不断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难点。
控制权是指企业所有者和各级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控制程度,包括由所有权衍生的决策控制权和由经营权衍生的经营控制权。决策控制权通常表现为对企业股票掌握情况,经营控制权表现为对企业管理岗位的把持程度。企业成长包括企业规模、知识和制度三个维度的发展变化,在现实中则表现为资本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扩展、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7]。对家族企业而言,资本规模的扩大,表明家族企业要突破家族资本的封闭性,出让家族对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不断吸纳外部的社会资本;由此必然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扩展,而组织结构的扩展表明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要不断拉长[8]。企业成长对管理资源需求增加,而企业主难以从家族成员中继续获得高质量的管理资源,为此企业主必然要逐步突破家族管理资源的封闭性,要吸纳外部职业经理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管理,并要有效地对企业内具有不同利益目标函数的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整合,由此导致组织能力的增强;家族企业如果能有效融合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那么其市场盈利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总之,家族企业要在上述互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获得成长,创业家族就必须转让企业的部分控制权。由于家族企业主追求企业和家族整体利益最大化,而控制权是实现家族利益和企业家非货币效用的关键,家族企业主非常重视保留控制权。
对此,Poutziouris(1999,2001)指出,有必要考察家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对外部股权融资的态度,考察他们如何处理“成长与控制”的两难问题[9]。企业快速发展会给企业家及其家族带来货币收益,而保留控制权则给企业家及其家族以非货币收益,引入外部资金导致的快速增长与保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Ou(1988)认为,小企业所有者一方面要在财富积累和控制权稀释间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还要在企业稳定增长和快速增长之间进行取舍,而这种目标函数将影响企业探寻不同融资来源的意愿。Florin(2001)也指出,企业创立者一方面关心个人财富目标,另一方面关心控制权和独立性。他还指出,关心独立性和控制权的企业家会选择内部导向的增长战略,而主要关心个人财富的企业家则会选择增长战略和快速财富创造。也就是说企业家可能会拒绝高增长战略,因为他们愿意保持独立性和家族控制,而且高增长战略会威胁到这些渴望。
在增长与控制之间,很多家族企业主选择了保留控制权,而放弃了以控制权稀释为代价的高增长率。大多数的小规模家族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都偏好于现状(Reid等,1999)并且看重保持企业独立发展(Bifiey,1996)。Wetzel和Freear(1994)指出,并不是所有小企业都愿意公开上市,一些小企业是夫妻店型企业,并不寻求高增长战略,而有些是生命周期型企业,企业家会着重其他因素,例如自己当老板。这并不代表企业家不考虑利润,而是他们不会考虑那种可以吸引风险投资家的高增长率。Westhead,Cowing和Storey(1994)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的家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是以增长为导向的。大部分的企业遵循企业生命周期模式,家族企业主并不总是以增长为目标。
Neubauer & Lank(1998)指出,企业所有权、独立性和家族控制因素会影响家族企业主的融资决策[10]。Poutziouris(1998),Westhead和Cowling(1998)也发现,由于家族企业主对控制权要求程度更高,企业较少采用增长导向战略并影响其对外部融资的态度,家族企业规模一般小于非家族企业。那些遵循生命周期模式发展的家族企业遵循的是一种“小的才是好的”经济理念。
作为一个在竞争性市场上时刻经受“生存检验”的经营实体,家族企业的行为选择要受到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硬性约束,如果创业家族对企业控制权的垄断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明显下降,其所拥有的控制权(连同历史经营过程中沉淀在企业资产里的所有家族要素投入),就有可能被强制性剥夺,比如破产、清盘或被其它强势企业非合意性并购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族企业必须在成长和控制权之间做出权衡,在企业成长与控制权转移之间找出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为此本文选取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控制权转移和家族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变量的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CCER[,TM]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库(包含2002年度至2004年度数据)。剔除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中数据不完整(数据缺失,数据错误等)的公司;剔除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数据库中被ST、PT的公司等财务状况异常的状态,最后,共得到31家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完整数据。
本文将采用数据“截面”研究和“时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SPSS12.0软件,通过对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讨论家族企业成长与家族控制权转移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变量说明(如表1示)
三、实证分析
(一)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上市前后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家族企业上市前后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上市前后家族控制权的变化,以及家族企业资本规模、市场盈利能力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由上市前后对比分析表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家族控制权随着家族企业的上市增加而明显减小,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
(2)家族企业上市后的资本规模明显增大。不论是最小值还是最大值,以及中位数和平均值,上市后家族企业资产总计明显高于上市前,这说明家族上市公司资本规模明显增大。
(3)家族企业上市后市场盈利能力明显提高。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和每股净资产明显提高;但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每股收益明显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家族企业上市后其股份显著增大,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净利润增长率不够高,导致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只为0.1013,比上市前有一定的下降,但仍然为正。托宾Q值平均值为1.2269,上升近18个百分点。因此,家族企业上市后市场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注:F_A是一个表示上市前后的控制变量,-1表示上市前,1表示上市后;上表中缺少家族企业上市前的组织结构变量数据,变量Sh_CI、AT、MBI、RM我们取其自然对数。
(4)家族企业上市后组织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上市后,大多数家族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是董事会成员。董事会人员数平均规模为9.16,而且独立董事个数平均为3.29,这表明家族企业至少在形式上完全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董事长持股比例最小值11.48%和总经理持股比例最小值为零,最大值分别为47.92%和18.34%,董事长持股平均制为19.89%,较低,说明家族上市后,股权(决策控制权)趋于分散,由家族向非家族发生了转移。总经理持股比例为6.69%,也很低,且最小值为零,表明家族管理权已经逐步向非家族成员释放。因此,家族企业上市后组织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基于家族企业成长三维度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族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衡量家族企业成长的三个维度出发,分别讨论其与家族控制权之间的关系。
1.家族决策控制权转移与企业资本规模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文考虑影响家族上市公司资本规模的主要变量是资产总计。资产总计在原始变量中单位是万元,为了克服因数据过大带来的异方差,我们以资产总计的自然对数代替资产总计。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前后,不论是最小值、最大值,还是平均值,资产总计都明显增大了。这说明家族企业上市后,资本规模明显增大但家族控制权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家族企业资本规模的增强与控制权转移存在正相关性。
我们接下来分别计算上市前后家族控制权与资本规模的相关性,试图通过比较相关系数,讨论家族控制权对家族企业资本规模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论证。如表3所示。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前后家族控制权与资产总计之间都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5和0.387。这表明在目前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中,家族控制权保证了上市公司资本规模的稳定快速增长。但是,后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明显小于前者,这表明家族企业上市后,控制权已经发生转移,而资本规模明显增大,资本规模增长对家族控制权的依赖性有所降低。由此可以看出:家族上市,通过决策控制权的转移,换取企业在规模上的增长,决策控制权转移和家族企业成长正相关。
2.家族控制权转移与市场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即家族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本文拟采用股东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和Tobin’s Q值共8个指标来衡量家族上市公司市场盈利能力。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家族企业上市后,股东权益、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和每股净资产都明显有所提高;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有一定的下降,这是因为家族企业上市后总股本发生了改变,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额和净利润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形成的;托宾Q值呈现明显上升,这表明家族企业上市后的经营业绩还是有很大提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家族企业上市后,其市场盈利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但家族控制权大小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与家族控制权转移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我们接下来分别计算上市前后家族控制权与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试图通过比较相关系数,讨论家族控制权对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上述论证。
因为我们选取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变量共有8个,有些变量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这对我们进行准确的分析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首先对着8个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能够高度概括这8个变量的几个线性无关的新变量,然后依据每个原始变量对新变量的贡献程度大小,最后确定几个最能够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指标。
首先,我们对这8个变量做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表如表4。
从Pearson相关系数表中,我们可以发现,这8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最终结果如表5。
对8个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两个线性无关的新变量Factor_1和Factor_2,其构成是这8个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如表5所示。从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看出,Factor_1主要影响因素为RM和Income_PS;而Factor_2主要影响因素为Tobin_Q。因此,我们认为RM、Income_PS和Tobin_Q这三个变量最能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
接下来,我们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6我们可以看出,净利润上市后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每股收益上市后有0.1元的降低,但其平均值仍然维持在0.5062元。每股收益下降是因为家族企业上市后总股本数增长幅度大,但净利润增长较小(每股收益=净利润/总股本数)。同时,托宾Q值也显著增大。因此,从最能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变量上市前后的变化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家族企业上市后市场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了。
下面对最能衡量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变量与家族控制权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
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家族企业上市前后,每股收益与家族决策控制权显著正相关,和家族管理控制权负相关。这表明每股收益的提高对家族决策控制权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上市后依赖性有所降低;而管理决策权对每股收益的提高却具有消极影响。净利润与家族决策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都正相关,但上市后净利润对二者的依赖性有所降低。托宾Q值与家族决策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都负相关,而且上市后消极影响更加突出。可以看出,家族企业上市后,家族决策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对市场盈利能力的依赖性都有明显下降,而二者对市场盈利能力的消极影响却更加突出。因此,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如果需要更大的提高,降低家族决策控制权和管理控制权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随着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其所依赖的不再绝对是家族控制权,家族控制权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要提高,必须转移控制权。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正相关性。
3.家族控制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文考虑影响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变量有: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情况、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的个数、每年召开的董事会次数、董事长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由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基本处于虚设状态,本文未将监事会相关变量考虑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家族企业上市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大多数家族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已经分离,总经理一般由董事担任。上市后,家族企业董事会人员数平均规模值为9.16,独立董事个数平均为3.29,每年召开的董事会次数平均为6.61次,已基本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家族企业上市后,其组织结构得到扩展,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的扩展与家族控制权转移是正相关的。但是因为缺乏家族企业上市前的组织结构数据,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对比分析,所以这个结论显得有点乏力。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族企业上市后其家族控制权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8我们可以看出,家族控制权与董事长和总经理设置情况正相关。这表明,家族控制权越大,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越容易被家族成员占据。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个数负相关,这表明家族控制权越大,家族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小,独立董事个数越少。与董事长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总经理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家族成员主要担任董事长职务,而总经理职务一般由非家族成员担任,这与上市后家族控制权大小是一致的(其平均值仅为2.2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族企业上市后其组织结构需要进一步的扩展,以便于家族控制权转移,因此,控制权转移和家族企业组织结构的扩展是正相关的。
综上所述,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市场盈利能力的提高和组织结构的扩展与家族控制权转移都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家族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具有正相关性。
五、结论
家族企业作为家族与企业的结合体,家族与企业是两个平行的子系统,决定其收益函数的多目标性,家族企业主追求企业和家族整体利益最大化,而控制权是实现家族利益和企业家非货币效用的关键,因此,家族企业非常重视对控制权的保留。但高度集中封闭控制权结构,影响企业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融合,不但会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明显下降,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控制权被强制性剥夺,比如破产、清盘或被其它强势企业非合意性并购等。本文以家族直接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成长的三维度模型,从资本规模、市场盈利能力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关系,证实了控制权转移与家族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家族企业应通过部分控制权的转移,不断地吸纳和有效地整合来自家族以外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打破阻碍家族企业发展的“资金”和“管理”瓶颈,促进家族企业的成长。
收稿日期:2006-05-11 修回日期:200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