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论文_李程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论文_李程

李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降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关键词:临床治疗;他汀类药物;进展分析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还具有降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疾病也有一定作用,此外,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对预防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应用率越来越高。因此,本文就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加以分析,现综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方面

SPARCL研究显示,强化调脂治疗(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再发,首次证明了在严格控制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获益,为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更多证据[1]。

2.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方面

心血管疾病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一直是临床中非常重视的课题。在临床中,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不适[2]。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来说,住院期间应用普伐他汀和阿托伐汀,可改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2.1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病患者应用情况

近几年,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血管阻塞等发生率呈递减模式,而且晚期患者和早期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病情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导致此类情况发生多与研究过程中样本存在一定差异性有所关联。

2.2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情况

老年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35个月后,同安慰剂应用治疗效果相比较,有效减少了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且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有所下降,但是在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患者的发生率方面无改善。因此,针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应为缓期。对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合理、合适的药物治疗,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2.3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其他研究得知: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他汀类药物对患者机体不会产生致死或者致癌的情况。心血管事件是否对患者致命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他汀类药物剂量有所关联。对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没有发生加强诱发脑卒中相关威胁因素,而且更不会使横纹肌的溶解率、肌酸激酶发生变化,但会导致酐酶现象发生,提升糖尿病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一定加强其对糖尿病的重视,特别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是否会产生配伍错误的问题。

3 药物的多效性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HMG-COA对还原酶达到抑制效果,把细胞中信号表达削弱,从而控制内皮细胞炎性,改善血小板的黏性,对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也可达到改善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进行分析,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胆壁、胆管结石的发生,因为患者服用后会降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感染性疾病效果明显,降低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

4 药物应用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4.1 药物相互之间产生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有着极强的耐受性,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毒副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临床其他研究得知:他汀类药物通过肝脏中的胞色素酶进行代谢,其中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代谢能力较强。而其他药物是通过肾脏进行代谢,对泌尿系统进行排泄,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对调整机体中的酸碱平衡,抑制细胞色素酶,对肝肾器官产生损伤的药物,其代谢能力也会受到影响[4]。

4.2 肌病分析

应用他汀类药物会增加肌病的发生,若疾病较为严重还会出现横纹肌的情况。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应用剂量大小存在一定关联。如果应用剂量较高的辛伐他汀可能会导致多肽蛋白酶1-B-1基因发生变异情况,从而增加肌病的发生率[5]。因此,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多加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监视,定期检测肌酸激酶指标情况,从而进行相对应干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4.3 糖尿病

有相关报道称: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后会诱发糖尿病,而且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下降趋势,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优于应用安慰剂治疗效果,但是应用瑞舒伐他汀会提升糖尿病的发生率。

4.4 癌症

在临床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是否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医学研究者存在不同想法。有的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会减少直肠癌的发生率,而有的研究称: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差距。因此,他汀类药物是否会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探讨[6]。

5 小结

《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6版)》中提出,LDL-C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首要靶标,大量证据强调了降低LDL-C对防治CVD的重要作用。不同于2013 AHA/ACC指南的取消LDL-C目标值,新指南认为,每个个体LDL-C对饮食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不同,总的心血管风险必须个体化,这就需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值,同时也可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因此,新指南专家组推荐,针对血脂管理应设定目标值,且该目标值应基于总体心血管风险分层。心血管总体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扩大了极高危人群的划分范畴,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或超声发现粥样斑块列为极高危人群,肯定低密度脂蛋胆固醇的核心靶标并将危险分层进行细化,加强对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胆固醇的管理理念,界定了血脂谱中其他参数是否可以作为靶点的科学依据,坚持他汀类药物在调脂治疗中的基石,具体内容根据丰富、临床特征鲜明,思路清晰,值得相关人员学习。

临床系统改进协会(ICSI)认可2016USPSTF关于40-75岁成人的一级预防建议以及2013 ACC/AHA关于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安全,优化他汀用药,监测他汀用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不足的相关建议。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率非常高,可以有效调节血脂水平,特别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在临床中,合理应用药物,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具体用药剂量和药物类型,一定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多方面分析,从而进行评估,降低药物之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Rowe SM,Miller S,Sorscher EJ.Cystic fibrksis[J].N EnglJmed,2005,352(19):1992-2001

[2]热孜万古丽·买买提,张萍.他汀类药物的抗凝、抗血小板、抗栓作用及相关机制[J].庙床荟萃,2 0 12,2 7(2 3):2 10 3 一2 10 8.

[3]王思箭,单翠红,王世喜.瑞舒伐他汀钙合用左旋氨氯地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 外19 6 2 一1 9 6 3.

[4]刘志军,熊玉卿.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15):1552-1554。

[5]肖力,陈康宁.他汀类药物与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军神经病学专业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中瑞国际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205-205.

[6]王家阳,于洋,张帆等.围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急性肾损伤疗效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4):796-800

论文作者:李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

标签:;  ;  ;  ;  ;  ;  ;  ;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论文_李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