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素质 改革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高学生论文,素质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是中学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之一。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我省中考、高考均不考地理,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内驱力,使地理教学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中的作用,改变目前的地理教学状况,我们吉林省教育学院地理教研室根据地理教学的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探索提高地理教学效益的方法与途径中,进行了“充分发挥地理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地理教改实验。此实验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出发,对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等因素进行了综合的改革与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两轮实验,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改实验过程
1.确定教改实验点 1990年,我们把辽源市第一中学定为教改实验点,课题是“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2.确定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我们确定实验教师时,坚持以下原则: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态度严谨、踏实、肯干;教改意识较浓;业务素质好。
张桂芹老师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几年来,她为地理教学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3.实验阶段 根据初中地理教学计划,仅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所以实验周期为两年。现已完成两轮实验。1990年8月—1992年7月为第一周期,课题先定为“初中地理整体教学改革实验”之后感到课题太大,涉及面太宽,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课题调整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第一轮实验已于1992年4月29日由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省内部分专家组成实验验收小组,对此实验进行鉴定验收。经听实验教学课、实验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汇报、查阅实验过程资料,测查学生文化知识等形式的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此地理教改实验是成功的、可行的,达到了实验预期目的,在省内同行中居领先地位,具有社会效益,有推广价值,并认为此教改实验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实验。1992年8月—1994年7月进行第二轮实验。1995年4月,我们又组织专家进行第二次验收,并在辽源市第一中学召开了全省地理教改实验验收现场会。
4.选择实验对象 每一周期实验都是对入学的新生进行随机编班,再对新生进行摸底测试,按测试成绩取中间水平的确定实验班。第一轮实验班是二年七班,在当时9个班中,摸底考试成绩为第五,居中。第二轮实验班二年三班,在当时的10个班中,摸底考试成绩为第六,居中偏下。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控制实验班学生数量,原则上不增不减,后增加的学生不参加实验资料统计。
5.实验具体操作
1)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此教改实验的地理课堂教学由三个教学层次组成。一是讲授教学层次。在这个层次里,由教师讲授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是习做层次。教师在此层次里,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做法有:①谈见闻。每讲授一个国家和地区时,先让学生将搜集和了解掌握的见闻介绍给大家,仅亚洲地理,学生就搜集120多条;②学绘图。课堂上凡是老师画板图的,都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随着教师画图,以训练学生的绘图技能;③小制作。如小地球,中国政区拼图板,时区计算板等都在教师指导下随堂完成;④做练习,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做教师课前编好的思考练习题、填绘地图等题,以巩固当堂新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习做能力。三是景观欣赏层次。配合教学内容,教师将课前搜集的自然、人文景观图,拿到课堂给学生看,以丰富教学内容。
2)改革教学手段。主要是加强模像直观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按照教学进度,将自制幻灯片和地理图片进行整理分类,使之有序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又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地理资料的辅助教学作用。张老师搜集的地理图片约2千余幅,这些图片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图像;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图像;有祖国各省(区)的图片,也有反映祖国全貌的图片,以及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国家的图片。几年来,张老师利用节假日、外出开会、旅游等机会,收集、购买有关地理资料。图片大部分从年历、杂志、明信片、旅游图、门票中收集。这些杂乱无序的图片被张老师按教学内容归类存档以备教学之用。它们丰富了教材内容,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教学形式。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形式的补充和延伸,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教改实验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张老师采取“三定”形式,将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定活动内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形式,有目的地渗透地理内容。如带领学生到辽源市龙首山作地貌考察,布置学生写野外考察报告、地理小论文等;开展“祖国啊,您真美”的画展;进行“可爱的祖国”图片旅游展览等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达到了国情教育的目的。
4)改革教学方法。此地理教改实验注意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整体功能作用,以发展学生能力,突出教学方法改革为重要环节。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发展地理能力的规律,采用了“感知(教读教育)、启思(教思教问)、理解(教议教讲)、巩固应用(教练教做)”四个环节八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诱导、疏导、指导下积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感知:从心理学角度讲,感知是人脑对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它是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基础,在地理学中主要是教读教看。要求教师从教读教看入手,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深刻地感知地理事实材料。这部分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用教学提纲,启发引导学生逐步领会教材的表述结构和图文结合的方法。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准确地领会课文表述的结构和掌握图文结合的方法,还需要老师引导。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时,对于地球的形状特点先引导学生看卫星传真照片,并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到地球时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大地蓝白条痕迹,海水蓝色,大气层覆盖”。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分析教材第一页插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分别指出赤道半径、北极半径、南极半径,教师填在黑板图上,然后让学生完整地答出地球的形状特点;地球并非圆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而且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半径比北极半径长约40米。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能力,即教看,要比教读困难大得多。刚入学的学生识图能力特别差,一些学生分辨不出东西南北,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从等高线、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本知识入手,边讲边画边启发,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桂芹老师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掌握了课本插图、教学挂图、以及与课文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过了两个月左右,80%的学生可自制简单的地理轮廓图,也可以利用一幅地图说明许多地理事物。张桂芹老师除了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册里的分层设色图外,还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彩色景观图(如挂历上的风景图、明信片等)。教师还制作幻灯片,以弥补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地理知识的不足。
第二阶段,示范模仿。从课文的第一段开始,一个标题、一章一节逐步进行分层批注内容;编拟读书提纲,边示范边练习,让学生逐步使用提要法(勾划要点,批注提要)、提纲法(写读书提纲)、图示法(用图示意地理基本原理)和表解法(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结构)。
第三阶段,主要提出要求,把整章教材交给学生让他们系统地自学,教师加强指导,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
启思 古文云:“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看图对地理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不断地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就可以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自然,收到较好的效果。张桂芹老师的教学常把有一定难度、学生不了解的,但经过努力又能够解答的内容,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求知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教师再借助于语言、幻灯片、歌曲、景观图片。如讲新疆时,就用新疆少数民族歌曲;讲澳大利亚时,就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等引入新课,让学生说出澳大利亚趣闻。
理解 在学生思考和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和学之间的误点。因此,在学生中会产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时会出现争议的局面,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充分开拓学生思路,达到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和一致的看法。如:在讲黄河的水文特征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看黄河两岸的植被、夏季暴雨、中游涨水等幻灯片,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有结冰期,在河南省境内,落差大。特别是中游的泥沙含量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下游的水文特征时,教师通过下游的地形进行疏导,学生很快得出下游泥沙沉积造成河床高出地面的特征。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洪水季节泛滥成灾。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当同学们看到黄河在解放前2000多年间,溃堤泛滥1500多次,较大改道26次,特别是1938年,黄河改道一次,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人,千里沃野变成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时,教师及时引用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的事例,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到现场视察慰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灾民迅速脱险,无一人死亡。通过讲述,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为下节课学习“根治黄河、开发黄河”打下了基础。
巩固和应用:如果说前三个环节是手段的话,那么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目的。因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使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更好地在实际中运用。张桂芹老师特别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经纬网时,让学生先准备好一个乒乓球,在学完有关课程内容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乒乓球当作地球,画上赤道、30°纬线、60°纬线、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课后继续完善,做一个小地球仪,使学生能初步建立起立体感。
通过四个环节、八个方面的课堂改革,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更加浓厚,自学能力大大提高,读图、用图、地理操作能力,尤其是收集、整理图片、地理资料的能力大大加强。
在实验中,我们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实验设计要求进行研究,注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到不增加课时,不课外补课,不占用学生自习时间,不频繁考试,使实验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提高了实验外在效度。
二、实验结果
1.达到了实验预期目的。通过教改实验,证明了地理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这是在中学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中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从而确定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理学科所占有的位置,并初步探索出一条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2.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爱因斯坦还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兴趣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谓激发兴趣,就是指向学生们提供能够引起他们观察和探求的情境,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求答案。
张桂芹老师经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一系列地理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此。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地理,逐渐地对地理产生兴趣,全班绝大多数学生从不爱学地理到爱学,从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的学生还对地理产生了特殊兴趣。例如,许多同学因为爱学地理,平时课外积累不少地理图片,致使有的家长认为跟中考科目靠不上,而欲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明显提高。由于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教育作用,实验班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提高幅度很大。
1)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成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班的学生经实验,都能做到自读课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很快,能自己写出自学提纲,理解课文之意。
2)初步掌握了读图、绘制图(表)的方法。绘制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技能。张老师是从描图训练开始的,凡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板图,均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来。现在学生能画出任何一幅行政区轮廓图。
3)学会搜集整理地理资料。实验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自己搜集的地理资料整理成册,每人至少1册,有的同学有2册以上。在他们的图集里,可以欣赏到祖国的美好河山,看到日新月异的繁荣经济景象,图片有世界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也有奇花异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更有的同学顺便搜集了语文、物理等其他学科的小知识。
4)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带领学生游遍全球。学生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澳大利亚,来到了加拿大,登上珠穆朗玛峰,走进了橡胶园,看到炼钢炉,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在不断地提高。
第一轮实验班与年级组比较:(见下表)
一年级上学期末成绩(92.1)
平均分 及格率高分率
实验班 67.273%
5%
年 组 59.5
51.14%5.38%
全 市 34.76 25.03%
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92.7)
平均分 及格率
高分率
实验班 64.662% 5.4%
年 组 54.6
47.28% 2.54%
全 市 41.2
25.98%
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93.1)
平均分 及格率
高分率
实验班 91.298.7% 73.6%
年 组 87.5 95%51%
全 市 61.84
59.58% 18.42%
第二轮实验班与年级组比较:(见下表)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94.1)
平均分 及格率高分率
实验班 69 70% 12%
年 组 73.779% 26%
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94.7)
平均分 及格率高分率
实验班 72.174% 12.3%
年 组 63.965%
9%
二年级上期期末成绩(95.1)
平均分 及格率高分率
实验班
74 73% 17%
年 组 64.963% 14.5%
4.学生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地理课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政治思想教育的最佳阵地。此实验较好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及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到很好作用。孙维佳同学平日是个骄傲的女孩,由于对地理课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她全面发展。她搜集的2本图集非常精致,地理课上积极发言,成绩明显进步,现已跃入班级前5名,加入了共青团,当上了支部组织委员。
目前,素质教育在理论上已推到日程上来,但在教学的实践中仍未被重视,更很少体现。我们现在把地理学科教改实验渗透素质教育中还是一个尝试。通过实践证明,地理教学内容仍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只要充分挖掘地理学科潜力,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一定会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1.教改实验环境问题
一个成功的教改实验,决不是实验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它需要各级行政部门领导的支持、关心及保护。我们既要保证教改实验方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又要将学校、业务指导部门、教研组、实验班班主任乃至社会各方面协调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教改实验的科学性问题。
张桂芹老师在实验中已经充分注意了教改实验内容的规范性。但是我们在验收过程中,有些资料及实验结果仍感不足,定量分析不够,尚需向更深层次更严谨的方面发展,以加大实验力度,取得更好的实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