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户外游戏是幼儿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户外自主游戏能更好地体现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但户外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散漫无组织的自由活动,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指导隐含于幼儿自己开展的活动中,起到隐性的支持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促进认知选择能力、认知反应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隐性指导;户外自主游戏;社会认知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10月9日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以及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1]
二、户外自主游戏的内涵和特点
户外自主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发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的游戏过程。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须有教师的隐性指导,隐性指导是指教师对于幼儿活动有关的内容和方法不做直接说明,把指导隐含于幼儿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保证在游戏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并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户外自主游戏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幼儿教育应该确定为一种幼儿自发运动的方式,教师充当的角色已不再是“发令者”,而是隐性指导者、保护着、和支持者。[2]户外自主游戏强调幼儿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自发性,即自己选择游戏、选择合作同伴,自主创设活动情境、变换游戏玩法,自发参与游戏活动,参与规则设定等,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真正感受到“自由自在”的身心体验。
其次,户外自主游戏具有计划性、规则性和纪律性。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有赖于教师的隐性指导,需要指出的是,户外自主游戏不等同于没有约束的游戏,尽管幼儿在形式上表现出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始终存在,只是将以往听得见、看得着的指导工作化为无形,隐藏于活动当中。教师的隐性指导主要表现在户外活动环境的规划与设置,户外活动素材的挖掘与整合,以及在户外活动中专注的观察与专业的解读。隐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在运动中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环境适应的能力。[3]
最后,户外自主游戏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启发性。户外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决策的机会,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并主动与环境互动,充分感受游戏过程和结果的满足感。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在不断地自我探索中,幼儿创新游戏玩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怕失败、克服困难等良好学习品质也得以体现,自主决策、创新、启发性思维正是幼儿自主游戏的本质特征。
三、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意向、行为动机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包括对自身、他人、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的认知;对人的认知又具体包括认识人的情感、知觉、思维、态度、动机等心理过程或行为特征。[4]幼儿社会认知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选择能力、认知反应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三个方面的提升。
(一)认知选择能力的提升
认知选择能力指人们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选择性地进行社会认知。塞尔曼(1994)认为,儿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是对其观点的假设或采择的基础上发展的,要认识一个人,就必须理解他的观点并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动机和意图等,以及决定其外部行为的内部因素。[5]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游戏中每个不同的角色中都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幼儿需要自主参与并判断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意图、思维、态度、动机等心理特征。
(二)认知反应能力的提升
认知反应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发生的变化,其变化受个体对刺激意义的理解程度的影响。从皮亚杰对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出发,苏珊·哈特(1986)提出了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感觉运动自我(0-2岁),主要发展儿童的自我感觉,儿童从区别不同的人开始发展到区分主体自我感觉和客体自我感觉;第二个阶段为前运算自我(2-6岁),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年龄、活动、所有物等具体属性;第三个阶段为具体运算自我(6-12岁),儿童开始描述自己的个性品质;第四个阶段为形式运算自我(13-18岁),自我认知中涉及到了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我认识更客观、全面。[6]幼儿的认知反应能力随着自我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在不断尝试新的游戏角色,创新游戏方式,促进前运算自我阶段的认识发展,幼儿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随着游戏的开展不断变化,也促进了认知反应能力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户外建构游戏是幼儿在室内搭建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大积木、纸盒等辅助材料在室外进行的活动。户外建构活动中,幼儿会根据合作情境的变化,调整个人心理状态,深化内心情感,激发挑战动机,或从属、或领导其他参与活动的幼儿共同完成搭建任务,共同分享成功的愉悦。
此外,户外自主游戏还能够培养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及思维的发展,以及空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认知反应能力从较为低级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动机,逐步发展为高级的社会体验性情感和社会行为
(三)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作用的体现,它使个人的自我认知体验难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安全的平衡。[7]科普(1998)认为,在儿童早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阶段,其发展形式分别为控制与系统组织,依从、冲动控制、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8]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采用偶然性规则来引导行为的发展,而不完全顾忌环境的压力,寻求自我发生、自我行为和自我感受之间的平衡。户外自主游戏活动能够促进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例如滚轮胎游戏,选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废旧轮胎为游戏工具,分小组或个人通过在室外操场上自由滚动轮胎来感受自我行为的控制感。滚动轮胎的游戏对于儿童来讲,主要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手脚的协调合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户外自主游戏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体能上都有所锻炼和提高,培养了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品质。同时,隐性指导中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也非常重要,必要的言语指导和反馈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控制体验和调节,充分发挥自我控制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将会逐步提升。
四、户外自主游戏中隐性指导的工作原则
幼儿户外活动中的教师隐性指导,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将活动的舞台让给幼儿,让教师的支撑力量隐于无痕,让孩子在自由的感受中积极体悟、主动探寻、收获成长。户外自主游戏中隐性指导的教育工作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把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科学安排一日生活,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感知、实际探索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需要,避免强化训练和“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二)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当幼儿参加户外自主游戏时,要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勇敢尝试,并让孩子自主选择活动同伴、材料、玩法等,和孩子讨论一天的收获,在创设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和材料下放时,征取家长的参与和意见,和家长沟通孩子游戏的情况,鼓励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玩一些类似游戏,进行延伸教育。幼儿教育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从不同角度全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
(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化差异。掌握3-6岁学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征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一线教师最为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还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阶段连续性中的个别差异,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基线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并按照其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实现自身发展的阶梯效果,切记勿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幼儿的特征和行为发展。
五、结语
家庭、幼儿园、社会应协作配合,共同努力,为幼儿创建温暖与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积极主动地创设户外自主游戏活动,通过运动技能的实操训练,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力量性和持久性,并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从促进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到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的进步,从律动感、空间感、节奏感的增强到抗挫能力、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的提升,通过隐性指导介入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教育方式,幼儿得以在积极和谐的人际互动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得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建立规则感和责任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实现了社会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发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光明网.2012-10-16.
[2]郭莉.在教师隐性指导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07(2):81-82.[3]陈雅雅.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新思考[J].幼儿教育研究.2016(1):51-53.
[4]庞丽娟,田瑞清.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J].心理科学.2002(2):144-147.[5]Shaffer,D.R.,Social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New York: 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4.
[6Hall,E.,Lamb,M.E.& Perlmutter,M..Child Psychology Today[M].New York: Random House,1986.
[7]沈悦,杨丽珠,方乐乐.3-6 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建议[J].教育科学.2015
(1):68-74.
[8]但菲,刘彦华主编.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1):493.
作者简介:慕婷(1990.01—),女,满族,辽宁沈阳人,工作单位:北部战区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
论文作者:慕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幼儿论文; 自主论文; 游戏论文; 能力论文; 认知论文; 户外论文; 自我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