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许绍发, 刘志东, 秦明, 赵立强, 李福根[1]2003年在《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 :健康成年犬 18只 ,分为单纯阻断组 :阻断上腔静脉或上腔静脉奇静脉联合阻断 (9只 ) ;人工血管置换组 :切除上腔静脉 ,行人工血管置换 (9只 )。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压力的变化、人工血管置换后的病理改变、抗凝治疗及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胸部肿瘤患者 56例 ,其中肺癌 42例 ,纵隔肿瘤 14例。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及受侵上腔静脉和 (或 )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实验研究 :实验犬上腔静脉加奇静脉阻断后 ,上腔静脉系统压力为 (49 2 8± 14 7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的 (3 7 83± 1 3 5)cmH2 O (P <0 0 5) ;腔静脉阻断 2h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 ;人工血管置换组犬术后 1个月血管腔内壁已有纤维素沉积 ,2个月始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覆盖 ;未应用抗凝治疗情况下血管无附壁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系统梗阻症状。肺癌组患者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1%、3 9% ;纵隔肿瘤患者术后 1例死亡。结论 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 ,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

许绍发[2]2001年在《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扩大胸部肿瘤外科手术适应症。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在中晚期肺癌和纵隔肿瘤外科治疗中的技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实验研究:选择健康杂种成年犬18只,随机分为A组(n=9单纯阻断组);B组(n=9人工血管置换组)。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系统的压力变化;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后的病理改变;较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全组共选择胸部肿瘤患者56例,肺癌42例,纵隔肿瘤1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63.8岁。术前影像学诊断显示40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受侵表现,38例患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上腔静脉梗阻症状。临床诊断为右侧中心型肺癌35例、周围型肺癌7例;胸腺瘤11例,淋巴系统肿瘤2例,脂肪肉瘤复发1例。采用两种手术入路方式:肺癌患者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剖胸探查;纵隔肿瘤患者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行原发病变、转移淋巴结及受侵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给予非系统性短期抗凝治疗,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观察。结果 实验研究表明:上腔+奇静脉阻断组上腔静脉系统压力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或奇静脉开放组(p<0.05),人工血管腔内壁在术后一个月已有纤维素沉积覆盖,术后2个月纤维素沉积已逐渐机化形成光滑的纤维组织膜,并可见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向人工血管腔内纤维组织移行覆盖;未应用抗凝治疗下无附壁血栓形成;阻断2小时脑细胞组织学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表现。临床研究中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梗阻症状的发生。肺癌组随访38例。1年生存率84.6%(32/38)、3年生存率38.8%(9/22)。5年生存率36.3%(7/18)。纵隔肿瘤患者术后除1例脂肪肉瘤术后8个月全身转移死亡其余目前均健在。结论 奇静脉系统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属支;是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重要的侧枝循环途径。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系统抗凝治疗亦非属必要。采用血管外科技术参与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了胸部肿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术适应证,使部分胸部肿瘤侵及上腔静脉及/或无名静脉患者获得优于既往传统治疗方法的良好的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无严重致命并发症的发生并获得了较高的术后远期生存率,可在晚期胸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得以推荐应用。

佚名[3]2004年在《200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临床外科学)》文中指出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办单位 项目负责人负责人电话举办期限起止日期 举办地点 员分数拟授学教学对象 人 数拟招生备注2 0 0 4 0 4 0 1 0 0 1(国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巡回讲习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黎沾良 668672

汪源, 周曼玲, 邹艳, 黄飞[4]2016年在《体外循环技术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在肿瘤外科治疗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适应症,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本院2010年~2015年体外循环下肿瘤手术12例,年龄26~72岁男性8例,女性4例。肾癌6例,其中单纯伴下腔静脉瘤栓2例,同时合并右心房瘤栓4例,1例合并冠心病同时行CABG术(术中死亡);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1例;气管肿瘤2例;卵巢肉瘤合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1例;肺癌侵犯左心房1例,侵犯右心房1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9例)或心脏停跳体外循环(3例);腔静脉,主动脉插管10例,阻断瘤栓远端下腔静脉,据瘤栓部位切开下腔静脉、右心房,剥离切除瘤栓;股动,静脉转流2例,建立气管通路后停止转流;原发肿瘤依据具体情况同期处理(旷置1例,余行切除)。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6.17+63.72)min;原发肿瘤根治切除率91.67%。术中死亡一例,其余均存活出院。随访4例肾癌2个月、1例肺癌病人1个月,均存活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体外循环如严格控制适应症,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晚期肿瘤病人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并可有效预防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佚名[5]2003年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说明 :(1)本索引主题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2 )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 ,按其后的汉字拼音排序 ,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 ,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3)为了集中同一性质的主题词 ,采用倒装词 ,如角膜移植

张文波[6]2011年在《术后静脉化疗对犬腹主动脉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移植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静脉联合化疗对犬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26只,均行腹主动脉ePTFE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组)和化疗组(Chem组),每组13只。化疗组于术后第二周予以全麻后5-氟尿嘧啶(5-FU, lOmg/kg)和顺铂(DDP,1mg/kg)静脉联合化疗,对照组同期予以全麻输液,但不予化疗处理。两组各分为两小组:ContA组、ContB组,ChemA组、ChemB组。其中ContA组和ChemA组于术后6周采集标本;ContB组和ChemB组于术后14周采集标本。观察两组动物人工血管的通畅率,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PCNA以及CD34染色。结果:对照组存活率100%(13/13),化疗组存活率76.9%(10/13)。ContA组、ContB组,ChemA组、ChemB组分别可见0(0/6)、2(2/7)、2(2/5)、3(3/5)例人工血管少量附壁血栓形成,但均保持良好通畅率,未见人工血管感染、吻合口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内膜厚度:ContA组和ChemA组、ContB组和ChemB组标本的内膜厚度组间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各组内,人工血管中段的内膜厚度低于两端吻合口,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覆盖:除ChemA组人工血管中段的CD34阳性细胞率显着低于ContA组外,在其余平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ontB组和ChemB组标本的CD34阳性细胞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内,人工血管中段CD34阳性细胞率均低于吻合口。人工血管新生内膜的增殖状态:ContA组和ChemA组、ContB组和ChemB组相比,各平面内膜的PCNA的表达组间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组内比较,各小组标本均为远端吻合口PCNA表达量较近端吻合口高,两端吻合口较人工血管中段高(p<0.05)。结论:5-FU和DDP静脉联合化疗可能增加犬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物附壁血栓形成,可能一过性影响人工血管中段的内皮细胞覆盖,但短期内对人工血管通畅率及移植物吻合口愈合无显着影响,对人工血管内膜生成和PCNA表达无显着影响,不增加移植物感染、吻合口漏、成瘤的几率;化疗药物对人工血管的长期影响及多周期化疗对人工血管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缪巧英, 刘学英, 徐桂仙, 张艳华[7]2008年在《2例胸部肿瘤切除并人造血管置换术的术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胸部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双侧无名静脉时,以往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忌证[1]。随着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使部分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的患者得到了根治性手术治疗[2]。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本院胸外科为2例患者成功实施了胸

佚名[8]2002年在《2002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外科)》文中研究说明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办单位 项目负责人负责人电话举办期限起止日期 举办地点员分数拟授学教学对象人 数拟招生备注2 0 0 2 0 4 0 10 0 1综合新技术微创术在肝癌临床中的应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孟超 0 2 1-2 5 0 70 84

陈治光[9]2004年在《做智圣合一的白衣战士——记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许绍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绍发博士199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现任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理事。一直从事胸外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谷力加[10]2006年在《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胸心外科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常规,但这些标准化的手术操作,对病人躯体造成大的创伤和生理干扰,使手术的风险性大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对病人机体免疫功能常造成极大的损害,特别是老年人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创伤,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或胸腔内操作简单的手术,如自发性气胸,往往因病人惧怕手术后造成大的疤痕影响美观,而拒绝手术治疗。在晚期恶性胸部肿瘤病人综合治疗中,开胸手术所施行的姑息性减量或减状性手术,常极大的损害了机体的自身肿瘤免疫机制而加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和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在我们诊断和治疗的工作中,病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如何在最小的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下、最小的风险下,使病人及时得到最正确的诊断和得到最安全的、最有效的治疗,并能保持手术治疗后的美观”,在理论上形成了“微创心胸外科(Minimal invasion thoracic-cardiac surgery,MITS)”这一全新的概念。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电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高精度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开发出“电视胸腔镜系统”这一现代化设备,与此同时,各式各样胸腔镜的高技术洞穴式手术器械的问世及心胸外科医师的介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称之为“电视胸腔镜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

参考文献:

[1].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 许绍发, 刘志东, 秦明, 赵立强, 李福根.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许绍发.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01

[3]. 2004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临床外科学)[J]. 佚名. 继续医学教育. 2004

[4]. 体外循环技术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 汪源, 周曼玲, 邹艳, 黄飞.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5].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6]. 术后静脉化疗对犬腹主动脉ePTFE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移植物的影响[D]. 张文波. 中南大学. 2011

[7]. 2例胸部肿瘤切除并人造血管置换术的术后护理[J]. 缪巧英, 刘学英, 徐桂仙, 张艳华. 护理与康复. 2008

[8]. 2002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外科)[J]. 佚名. 继续医学教育. 2002

[9]. 做智圣合一的白衣战士——记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许绍发[J]. 陈治光. 科技潮. 2004

[10]. 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D]. 谷力加. 第一军医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