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在减负中的行为分析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初中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减负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然而,在实施减负的过程中,任何流于形式或急躁冒进的做法都势必会背离减负之初衷。因此,学校必须时常对学生在减负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地进行矫正,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新千年中国教育的第一项改革的目的。
一、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分析
从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减负后,几乎所有教学班的课堂氛围都较以往活跃了许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在增多,恪守以往课堂常规的学生在减少;对老师的提问,怎样想就怎样答,无所顾忌;与以往相比,学生在心理上少了一份压力,多了一份胆量;在思维上,少了一分刻板,多了一分叛逆。显然,这是减负的一种良性反应,但这种良性反应能否产生良性的结果,在更多的时候,还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
如果,教师为了授课轻松而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始终要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记着、练着,那么,学生刚刚萌发出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就极有可能被这种“规矩”所扼杀;教师如果坚持以“真理传播者”自居,一味地按既定教案施教,而不注意从那些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奇怪念头中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那教师在导演一部教案剧的同时,也势必是在限制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的灵气、挫伤学生的自信。至此,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减负的关键。
教师面对着“过去的知识,现在的学生,将来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地、迅速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管理思路和教育手段,以适应时代对教育者的要求。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教学效率为突破口,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法”字上动脑筋,放下架子,与学生一道探究学问,一改过去被教材教案牵着走的被动局面,主动去“迎合”学生的思路。
学校必须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和师技师能培训两手抓,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自觉参加业务进修和教研活动,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和师技师能考评制度,以激励教师锐意进取。
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据调查:45%左右的学生仍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自觉性和永不松懈的斗志。但55%左右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滑坡,不认真听讲,不认真作业,作业量少了,拖欠作业的人次反而多了,好不容易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懒惰松懈中淡化、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沓、放纵自由的散漫行为。这部分同学或是以为减负是要降低学业要求;或是把减负作为一个借口,以掩饰自己的懒惰与不自觉;也有部分学生把减负当作是一种学生解放运动,不想作业、不想干活,就喊声“减负”,想去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处玩玩,便说声要体验生活等,动辄就用“减负”二字来回敬家长和老师。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首先必须在多种不同的场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讲清减负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特别是要向学生说明:减负只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重负担,减掉那些反反复复地大量重复劳动,但不意味着要降低学业要求、降低人才标准,相反减负是在向学生提出一个更高更新的要求,即学生必须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减负后的学生必须比以往更加自觉、自律、自强,必须比以往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更注重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告诫学生:没有压力和磨练,人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减负不是不要负担,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为全面发展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承受的“负担”。
此外,学校还必须在学风上下功夫,狠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大树好学上进、顽强拼搏、踏踏实实之典型,批评自暴自弃、偷懒耍滑、投机取巧的做法,教育学生不要把那些在必要负担下所产生的“痛苦”体验误认为是“超负”而要求减负,引导学生自我加压,努力使自己尽可能多地具有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种种素质。
三、对学生课余行为的分析
减负在时空上给学生腾出了一块“自留地”,目的是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让学生自由发展,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然而,学生在课余时间内究竟做了些什么?据了解,40%左右的学生完成作业后,自觉地或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找资料强化练习,考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是他们心中不可卸下的“负担”,在他们眼里,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获得成功。另有30%左右的学生,利用课余练琴、跳舞、书法、绘画、学电脑等,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他们认为多培养一种兴趣、多掌握一门特长,自己就会多一个成功的可能、多一种选择的机会。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因自主时间充足而感到无所事事,打电游、看卡通、“泡”连续剧,有的甚至闷得发慌,无聊得到处瞎逛,在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中出入,惹事生非,干出一些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乱纪的糊涂事来。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精神需求呈多元化的特征,现实文化生活中良与莠、雅与俗、高级与低级并存。可在学生的眼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世界太诱人。他们好奇、开放、求新,想尝试,有激情,敢冒险,但思想单纯,任性冲动,会享受,怕吃苦,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控自主能力差。因此,自主时间如何支配,课余生活如何选择,对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绝不是一件小事,稍有懈怠,课余就可能成为无所事事的“空白点”,甚至可能给人的一生留下一些不光彩的污点。为此,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结合形势,从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及减负之目的入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志向是人奋斗的动力,崇高的志向使人自尊自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使人避免因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而误入歧途。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长远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今后自立于社会,为将来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中学生行为规范训练,进行道德、纪律与法制教育。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哪些不良行为可能会引发犯罪,知道违纪到违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教会学生怎样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怎样摆脱纠缠、摆脱误入其中的困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对经常违纪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开办行为规范训练加强班,实施特殊学生家校跟踪记录制度和帮教责任制,严防个别自觉性差、家教不严的学生因减负而无聊生事,误入岐途。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大量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演讲、道德规范调查分析会和模拟道德法庭对个别行为的“审判”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让学生明确做人要学会自律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经常剖析自己,通过深刻的内省,产生自我约束力。自觉地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
3.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为目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设法让学生把高雅的情趣由校内延续到校外而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教会学生控制利用好自主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多收集些信息、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增长一些在各种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才干。
4.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印发家庭教育辅导资料及上门家访等,以各种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成才观,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与家长签定《家庭教育行为规范协议》、力劝家长戒掉与孩子的发展背道而驰的陋习,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祥和健康的家庭环境,避免孩子成了父母健在的“孤儿”。
5.建立多个不同教育目的的德育基地,组建社区活动小分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控制学生在校外的行为。同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等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取缔学校附近的营业性歌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加大对淫秽物品的查处力度,禁止社会闲散人员在学校附近聚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
四、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分析
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行为和课余行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个别学业优秀的学生存在着比学业困难学生更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学业困难的学生在已往的分数大战中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历经学业逆境的磨练,在挫折中已获得了较强的面对批评或其他逆境的心理调适能力,而今实施减负,家长、老师及自己均淡化了分数意识,加之家长与老师原本在他身上寄予的学业期望就低于学业优秀的学生,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身心顿感轻松许多。更可喜的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他们已从学业之外的其他方面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与自尊,并因此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教师只要继续关心他、帮助他发展自己更多的闪光点,朝着有利于良性循环的方向施教,那么他就一定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而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是同学的榜样,家长的骄傲,老师的得意门生,他们有时会因此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好”的化身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看重学业、看重分数,分数中有他们的希望、信心和尊严,任凭你减负、要求全面发展,他仍然非常主动、自觉、刻苦地追求着学业上的成功。因为,学业上的成功已让他们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一面:荣誉、鲜花、掌声、微笑、关爱甚至是偏爱。他们听惯了掌声、赞誉声,看惯了羡慕和赞许的目光,也习惯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他们因此有了较强的虚荣心,有了患得患失的心病,也因此失去了向人求助的勇气,抗挫能力差,心理调适能力差,不会与人相处。若遇到了突出其来的失败、批评和冷漠,他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或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恐慌,或出现怨天怨地、怨人怨己的极端偏激的思想行为,这或许是个别学业优秀学生自杀、自残或杀人的原因。
因此,学校在重视学业上有困难、行为上有过失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完善、有效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以促成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熏陶,也可以在诸如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训练等专门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活动中提高。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学校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在合适的时间,在适当的场合,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要在价值观、群体意识、主体意识、生活态度、自我意识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用身教和言教帮助学生摆正自我,树立热爱生活、敢于创新的态度,养成乐观、开朗、活跃、朝气蓬勃的性格,帮助学生学会对各种矛盾、各种紧张情境和事件作出正确、恰当的情感情绪反应,调动自己身心潜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促使自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