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喝水”与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翠鸟》的教学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翠鸟论文,源头活水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和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又有人将他们搬出来做了改编:“有一个庙,这个庙离河边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改编后,主人公仍然是三个和尚,但是他们经过配合就能喝到水了。为什么同样是三个和尚结果却不一样呢?是创新思维吗?我看不是,是目标导向定位不同。前面的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他们在取水前的目标关注点不是水,是各自的任务,是应该谁去,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又是想喝到水,目标和最终结果相背离,这其中的运作方式就起不到作用,结果当然喝不到水了。再来看看后者,“三个和尚”的目标已定位于取水,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喝水,目标与最终结果一致,运作方式当然起作用,所以喝到水了。
故事毕竟是故事,但联系到我们现实中来想想,也不无道理。看看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甚是厉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就是这样,却仍有许多一线教师抱怨:“语文教学改革,越改革越糊涂,越改革效果越差。”这是现实的声音。原来在灌输式下,学生还会一些词句,经过一系列改革,学生的基础却越来越薄弱。这是改革的错误吗?当然不是,是我们教师的领悟问题。教师只关注了改革的动向,却没有关注教学改革的真正内涵。就拿现在的教师培训来说吧,听了无数节,但回来上课依然是“老路子”,或者即使“新”,也是表面的“花架子”,收效不大。什么原因呢?想想我们不也是跟前面的“三个和尚”一样吗?目标不对。我们现在许多教师听课时,一味关注教师、学生的动态变化,课堂中的教师调控、教材的处理方式,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本体:那就是教材本身(或是上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的教师甚至去听课,连教材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在“用教材教”,新课程同样强调这一点,不能脱离“文本”进行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教学。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进行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因此,我们的“文本”应该呈现最优化,让隐性的呈显性,让深层的成为学生易知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设计目标的主体,离开了这个主体,你的教学导向就会“云深不知处”,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就会不一致,就会呈现表面化、肤浅的教学,最终使学生“议论纷纷”,但是收效甚少。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强调在语文课堂中应还课堂“语文味”,其实目的只有一个:让教师真正关注教材,关注语言本身,能真正为学生的情感激发、升华,为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后面的“三个和尚”目标定位准了,所以方法操作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想到为喝水而采取方法,所以最终喝到了水。同样,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握“关注教材、挖掘教材、反省教材”这个基础,才能真正为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供保障,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关注方法。但仅有方法,定位不准,结果是华而不实;定位准了,哪怕方法少一些,还是有收获的。
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教学《翠鸟》的片段——
师:谁愿意上来把你头脑中的翠鸟画一画?飞的也好,不动的也好,谁愿意来画一画?(指名四生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
师:(点评)看!这只翠鸟正在叫呢,鸣声清脆,我给画点声音出来。(师加了一笔)
这只翠鸟正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呢!
这只翠鸟飞起来了呀!
啊,这只翠鸟刚出生,羽毛还没丰满呢!
师:同学们画得这么好,可不能浪费了,谁能来介绍介绍这些翠鸟?
师:要想介绍得好呀,得把第1自然段读好!读得滚瓜烂熟!(生自由读)
师:谁来介绍介绍?(指名)你来,下面这些同学都是来参观的。
生:这只翠鸟……
师:停!你看,同学们都坐得这么好,在听你的介绍,你要不要先说些什么话呢?
生:(笑了一下,再一想)同学们好,你们看,这只翠鸟……(学生介绍得较简略)
师:你觉得介绍得怎么样?
生:还不错。
师:这么自信?
师:老师来给你提点意见,人要有自信,不过也要实事求是。我觉得你介绍得还不够好,太简单了点儿。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有介绍好吗?
师:老师告诉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把第1自然段读好。谁还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些可爱的翠鸟?(一女生介绍,介绍得很详细、很生动)
师:你介绍得太好了!你瞧,同学们都被你的介绍吸引了。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把这些翠鸟介绍得这么好呢?
生:因为我把课文读熟了,而且记住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好经验啊,把课文读熟了,并且记住了,就能把这个介绍好。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和表情中,我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翠鸟,那么大家愿不愿意当翠鸟呢?
生:愿意!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把身份换一下,现在同学们就是一只只可爱的翠鸟了。我是从欧洲来的,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这儿有身份证,(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身份证挥了一下)我们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都是你们鸟类的好朋友,我想来采访一下各位翠鸟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呢?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开始采访。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鸣声清脆。
师:噢,鸣声清脆,叫几声试试。(生纷纷放开嗓子学鸟叫)
师:嗯,声音真好听!翠鸟们,你们的嗓子那么好,不知道会不会唱我们人类的歌曲呢?
师:(指名唱)唱得真好听!翠鸟们,我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外号叫“叼鱼郎”,不是“大灰狼”的“狼”哦。你们叫叼鱼郎,可见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能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生:小鱼儿刚一露出水面吹个小泡泡,我就发现了。
师:哦,刚一露面你就发现了?然后呢?
生:然后,我就像箭一样飞过去,把它叼起来了。
师:你讲得比较简单,谁能来详细讲讲呢?
生:那些小鱼儿是非常机灵的,它们总是只悄悄地露出水面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吹个小泡泡,但就算是这样,也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因为我们总是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所以它们一露面,我们就会发现,然后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地飞出去,用我们尖尖的嘴巴,一下子就把它们叼起来了。
师:还真是快啊!你们说自己捕鱼的本领高、飞的速度快,有什么证明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我们一蹬,就蹬开苇秆了。
师:你就是再蹬,我也感觉不到你们的本领高、速度快!
生:我打个比方吧,从这个角落到那个角落,我们只要一眨眼工夫就能飞过去了。
师:噢,一眨眼。还有吗?
生:“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我们的速度快。
师:这怎么就能看出来呢?
生:因为当我们已经飞远了的时候,我们原来停的苇秆还在那儿摇晃,水波还在那儿荡漾呢,说明我们飞的速度特别快。
师:啊呀,是啊,你可真是太会找证据了。我现在心服口服了。
师:翠鸟们,你们都很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还想到你们家去坐一坐呢,你们家在哪儿呀?
生:我们家在草地上。
师:是吗?翠鸟怎么搬家了呀?我听说你们不是在草地上的呀?
生:我们家在石壁上,洞口很小,你们人类是进不去的,真是可惜了!
师:是吗?进不去呀。那你们家是什么样呢?能不能给我介绍介绍,我也好回去给你们登登报呀。
生:我们家在小溪边上,陡峭的石壁上,那里洞口很小,而且又很深,所以你们人类就进不去了,只能伸进一只小手。
师:好,通过你们的回答,我已经知道了你们家是在石壁上。啊呀,翠鸟们,你们真是太会找地方了。那儿真安全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并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谈“鸟”、谈它的生活习性,没有借助多媒体,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谈后,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一应俱全,“语文味”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靠的是什么?那就是始终以文本为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借助形象(当然这就是方法)去深刻学习体验文本的语言。这就叫做“深入浅出”。
“三个和尚”因为关注了水,最终取到了水。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关注“教材”,最终才能让学生取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