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大学论文

网络语言的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大学论文

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工作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网络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11-0128-0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受到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追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给他们的思想行为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辩证地分析这些新变化,认清网络语言流行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分析利弊,加强正面引导,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

       为全面了解网络语言的流行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影响,笔者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为主要考察指标,以“大学生网络语言流行现状”为主要考察内容,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语言基于其时尚新潮、表意简洁、传播迅速等特征,日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双重影响。

       1.激发了创新意识,但弱化了价值判断能力

       网络语言的流行,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自由地发表言论提供了便捷途径。同时,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推动着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构思新颖、幽默生动的网络新词。这些网络新词一旦成为网络热词,就会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少数人利用网络语言容易复制并能够迅速传播的特点,极力推行在西方盛行的追求享乐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经济领域主张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领域主张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思潮等。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一些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时尚新潮的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难免在琳琅满目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雇佣的网络水军,盲目跟风、转帖、跟帖,制造所谓的“民意”、“声音”、“解读”,混淆视听,妄图干扰中国改革的大方向。可见,网络语言在增强大学生所谓的民主自由观念的同时,也弱化了其社会主义价值观、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如果对这些思想和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2.网上口若悬河,但在现实交往中却存在“失语”现象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人际关系健康、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QQ、MSN、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其免费、安全、方便、快捷等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大学生在网上口若悬河,积极建立了自己的好友群,对于他们结交诤友、交流思想和情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某些大学生在长期“人—机”交流的环境下,网络上侃侃而谈、谈笑风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寡言少语、词不达意的“失语”现象却频频出现。某些大学生由于自由时间增多,不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沉迷于网络交流,看似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交流的障碍,实质上却疏远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由于网络语言与生活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在网上交流酣畅淋漓,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就出现诸多不适应,在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组织能力等方面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尽情地宣泄情感,但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

       虽然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但由于某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冲击、大学生情感的失意与交往的受挫、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等因素,使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情感情绪容易波动。不满、愤怒、抱怨、悲伤等消极情绪容易使他们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上评价社会现象、抒发个人情绪、与好友交流等方式,及时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对于他们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但它是公共空间,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某些大学生在宣泄情绪时容易出现语言暴力现象,表现为出口成脏、肆意谩骂、滥用人肉搜索等,个别学生甚至会进行人身攻击、侮辱他人的人格。调查中,笔者发现对于SB、TMD、NB、卧槽等不文明网络用语,22.90%的受访者“网络上使用较高,现实生活中较低”,16.60%的受访者“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都高”,还有30.12%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不文明,但很有创意也很能表达情感,要宽容对待”。这一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尚未形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尤为紧迫。

       二、积极利用网络语言流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的契机

       网络语言的流行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愈来愈深的影响,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更有效地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转变话语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带来了新的契机。

       1.通过网络语言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言为心声”,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是思想和行为的反映。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语言无疑可以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摸清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疑惑以及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提高教育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位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甚至是几百名学生,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直接与每一个大学生进行交流。即使进行了直接的沟通,但由于面对面的交流存在诸多局限,学生未必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因此,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

       网络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发展现实和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网络语言的流行无疑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学生不愿意和教师说的话可能发表在网络上,在网上发表评论时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浏览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网上社区、校园论坛等,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转变话语体系,增强与大学生沟通的效果

       教师对网络语言的认知水平与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大学生来说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网络流行词,教师往往不知其意,就无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与之对话,进而出现“失语”现象,造成沟通障碍。“话需通俗方传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必须改变教育中枯燥无味、说理乏力的用语,用生活化的语言、通俗化的内容和形象化的表述来吸引学生、凝聚学生、感染学生。如果继续坚持“自说自话”、“各说各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大打折扣。网络语言虽然有欠规范等诸多缺点,但并非只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与解构,它其中也有生动活泼、幽默形象、新颖时尚的因素存在,可以传递积极、健康的情趣。2011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举行了本科生的毕业典礼,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毕业致辞中用了“分数是浮云,不要伤不起”等网络语言,获赞幽默、亲民:清华校长顾秉林模仿“凡客体”夸赞学生,“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让学生大呼过瘾。可见,适当使用网络语言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因此,教师需要主动认识、接受和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语言生活环境,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系统研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消弭话语差异,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更为通俗化、形式更为多样化、表达更为生动化。

       3.利用网络语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媒体依托网络关注师生、辐射学校,对做好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好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巩固主流校园媒体的优势地位,能够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高校要加强主流校园媒体的策划设计,创造兼具趣味性和时尚化的热点话题,吸引学生参与;丰富主流校园媒体的信息内容,用兼具思想性和生活化的网络语言,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求职等具体化的服务,解决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升校园媒体的净化能力,抵制不良网络用语的侵袭和渗透,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的气质培育、品格塑造和修养锤炼。充分运用网络语言的育人功能,可以精心设计一批思想性与时代性兼具的网络文化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契机,使用大学生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平台、校园APP开发程序等新兴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网络语言为主题,举办优秀短信创作征集活动、原创动漫大赛、汉字听写笔会等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网络语言,理性地使用网络语言。

       三、有效应对网络语言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网络语言的流行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的契机,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值得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新挑战、新要求和新命题。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语言和行为的发展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人们的价值观,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也是价值观传播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拥护者充分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利用网络语言的易复制性、娱乐性、技术性等特点,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渗透,诱使一些政治信仰和价值观淡薄的人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他们在思想上极力推崇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对相关言论通过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点评等方式致使其快速传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面对网络语言流行给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形成的负面影响,如何立足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价值引导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思想和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在思想上更清醒,在行为上更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下载我的电影不回帖,出门撞汽车”“看帖不回帖,小心冤魂缠身”等粗暴的网络语言常常出现在某些论坛上。网络游戏里还有一种职业“骂手”,以代人骂人为业。一些在生活中很普通的学生,一到网上就语言粗俗,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

       网络生活属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仍然是大学生网络生活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网络言论要自由,更要自律,要符合网络道德的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网络道德自律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大学生客观科学看待网络语言,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信息甄别与判断能力;将网络话语规范化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逐渐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鼓励学生使用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网络语言,对于低俗、粗俗的网络语言要予以坚决的抵制和摒弃。

       网络言论自由是有界限的,它的底线是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超越了这个底线,就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当前大学生需要了解的我国网络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通过了解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增强相关的法律意识,从而自觉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3.注重舆论引导,健全网络语言信息分析与监测机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公共交流平台愈加丰富,网络舆论力量越来越强大。网络语言传递信息及时迅速、隐蔽自由,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互联网深入普及和新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依靠网络语言来表达个人情感、评价社会事件,并在群体认同效应的催化下,个人观点主张转变成集体意见的机率大为增加。因此,加强网络语言的正面引导,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做好网络语言的收集与信息甄别工作。掌握网络语言库是教育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优化教育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要以文明性、创新性和生命力为导向,建立网络语言生活实时监测的长效机制,对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对网络语言流行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不断更新与完善大学生网络语言典型案例库。

       二是健全网络舆情引导与预警监管机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网络舆论的主导方向,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实现与大学生在“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为主流价值理念的传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完善快速反应的网络预警机制,对网络话语信息和网络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监控;建立系统科学的网络心理干预机制,对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言论进行积极疏导;建立平等多维的网络对话机制,为大学生表达诉求、抒发情绪开辟畅通的途径。

标签:;  ;  ;  ;  ;  

网络语言的普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