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致富的“薛店样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样本论文,药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我们全家生活十分贫困。自打种植、收购、销售中药材以来,每年收入三四万元,生活水平明显提升。”1月3日,在闻喜县薛店镇杨卜庄村,笔者见到了药材种植户兼经纪人马万良,谈及这些年种药材前后的变化,60岁的马万良颇多感触。
马万良家的变化只是薛店镇农民收入巨变的一个缩影。该镇党委书记梁松彬告诉笔者:薛店镇4.5万亩耕地全是旱地,过去单种小麦、收入无几。自从2004年大面积发展以远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来,全镇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2.7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500元增加到5000余元,是过去的10倍多。
科学规划
“峨嵋远志”重现雄风
远志,别名小草、细草、棘菀、葽绕等。据《本草纲目》记载:“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薛店镇地处闻喜北垣峨嵋岭上,海拔高,温差大,光照充足,村民素有采挖野生远志和小块地种植的习惯,其生产的“峨嵋远志”历来为远志中的上品。不过由于数量不多,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004年,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薛店镇提出了“育亮点、促转型、富民生”的发展思路,在全镇大力发展以远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为此,镇党委、政府先在全镇10个行政村每村确定两三个药材种植示范户,靠典型引路稳妥发展。同时,由村民推选一名药材种植能手进村委班子担任科技副主任,专抓药材生产。在此基础上,与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姻,在药材的种植、管理和采收3个关键时期,聘请专家对药农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科技素质。在启动资金上,镇政府协调当地信用社简化手续、送贷上门,每年组织一次小额贷款发放仪式,仅去年就发放贷款300万余元,支持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这一主导产业。
合作生金
药材生意“聚财聚力”
“这是抽筒后的远志根须,过去村民们都当柴火烧了。现在经过咱合作社的收购加工,颈部可制兽药,根须卖给饲料厂,仅加工一项就能使一亩远志的附加值增加三四百元。”在位于薛店镇丰乐庄村的“闻喜县丰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院内,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合作社理事长李温安对笔者说。李温安以前曾在闻喜县药材公司工作过,2004年联合5户村民组建了“丰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30户,种植中药材1700余亩,全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依托“丰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带动,近年来,薛店镇党委、镇政府把打造“中华远志第一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来抓,全力以赴搞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实现药农与合作社的互利共赢;组织药材种植骨干参观杨凌农高会高科技示范区,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严格落实国家购机补贴,促使全镇购回50多台药材采挖机、110辆微型工具车,大大方便了药材的收获与转运;组织了300余人的经纪人队伍,常驻广州、安徽亳州、山东青岛、河北安国等地药材市场销售产品,还将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使薛店镇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其中远志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
招商引资
让峨嵋药材“香飘万里”
走进位于薛店镇东北方的“闻喜金醒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厂房。正在建设中的质检大楼工地上,工人们正冒着严寒绑扎钢筋,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与拉沙石车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冬日原野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个制药公司是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过来的,现在已经在我镇落地生根。”薛店镇镇长傅晓霞介绍说,该公司董事长名叫赵耀东,是薛店镇人,2010年春季,赵耀东怀揣着回报家乡、惠泽乡亲的理想回到薛店镇,将“金醒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落户该镇。该工程预计总投资4.6亿元,现已到位1.6亿元,计划先建8个生产车间,生产8种中药制剂,建成后将是华北地区一个最大的制药公司。对此,镇党委、政府专门组建了一个协调组全力配合,帮助解决用地问题,搞好水、电、路“三通”服务,在中药材的深加工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且带动了全县的中药材种植。
“本草溯源九域蜚声中华远志第一镇;春风铺路八方举业大政宏图四季歌”。镶嵌在薛店镇镇门两旁的这副楹联,不仅表达了薛店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励精图治的创业心声,也是对他们通过发展中药材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真实写照。
联系电话:0351-428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