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练型新教师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练论文,个案论文,新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新教师发展和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大多比较关注教师知识和教学反思这两个方面。但是,合作与分享也是教师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1.教师知识
教师知识主要是由“教”的知识和“所教”的知识两大部分组成,而“教”的知识又相当宽泛,包括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反思等。教学实践本质上是一个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因而“教”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有效的“教”需要教师将知识与一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
2.教学反思
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各种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学习教育理论,讲述和撰写教学故事,分析教学案例,重构过去的经历,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其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有一定理论性的知识。同时,由于反思性教学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个成熟的反思型教师一定要善于把自己的反思成果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成果,才能加以推广和应用(田杰,2003:79)。
3.合作与分享
每位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应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干练型新教师往往比别的新教师更善于融入这一群体,在日常教学与教研活动中思维更活跃,从而迸发出思想火花及研究问题。
二、干练型新教师概述
有专家把参加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定义为新教师(Ge,2003:168)。本研究以一位中学英语新教师为例,关注新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看法。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新教师等同于无经验的教师,认为只有老教师才有经验。然而,有一些新教师比老教师教得更好,更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欢迎,他们似乎与一些专家型教师一样地干练。笔者用“干练”一词来指称这些新教师是因为:虽然这些新教师还远没有达到专家型教师的水平,还缺乏丰富的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但他们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及时、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处理教学事件或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上升为理论。造就干练型新教师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张老师的案例找出答案。
三、研究设计
张老师已在浙江省一所重点高中教了两年多英语。她在参加工作之初就表现出教学上的巨大潜能,在地市级的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本研究正是基于张老师的发言稿以及随后的个人访谈而展开的,聚焦于她报告中所折射出的教学经历及其所隐含的教育思想,即作为一名新教师她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比较关注的是她如何去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
四、主要发现与讨论
1.在实践中及时反思
片断1描述了张老师如何开始英语教学生涯的。
[片断1]
我2002年6月毕业之后进入了某高级中学任教。当年7月参加了学校和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暑期夏令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第一次做班主任,心里很紧张,也很期待。我们共有10个班级参加了此次夏令营,每一个班级不超过20个学生。除了班主任,每个班级还有一位外教和一位大学生助教。短短的4个星期使我感慨万千:一是外教给了我教学上很大的启发。学生很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课活泼、生动,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丰富,一堂课就像一场表演。我想,我即使不能像他那样“手舞足蹈”地讲课,至少也可以学习他的教学方法。二是体会到了小班教学的好处。一个班级只有不到20个学生,老师可以照顾和关心到每个学生。尤其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来说,班级人数少了,每个学生操练的机会就多了,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帮助。三是体会到了当一个老师,尤其是当班主任的辛苦。举例来说,夏令营的第一堂课我的设想很多,要学习外教的生动,要把怎样学习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但真正到了那一天,紧张和匆忙中的第一课全然没有了自己当初的种种想法,事后反思发现还是自己的准备不够充分。
张老师就是这样开始她的教学生涯的。我们可以看出她工作第一个月的经历。虽然是带暑期短训班,但她还是很认真的。她努力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一些东西。她仔细观察她的学生是否喜欢那位外籍教师的教法,并试着推想其背后存在的原因。经过反思,她发现了学生喜欢外教的两个原因:他的课与生活密切相关,肢体语言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她还注意到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语言水平上毫无疑问是有差异的,但这不是张老师反思的焦点问题。在她看来,那位外教无疑是一位好老师。在随后笔者对她的采访中,她回忆说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文化休克”。她本人在上大学时也有外教给她们上课,但这次是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这位外教的。就在带夏令营那段的时间里,她还想起了自己的中学老师是怎样教自己的:通常是照本宣科。所有学生得做同样的事,达同样的“标”。
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在思考可以使教学更高效的因素,例如,班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后来的采访中她说道:“正是因为夏令营这段经历的影响,我现在上课时总是组织小组活动。我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班教学,但我得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事实上,这段工作经历对张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可以从她给新教师的建议中看出来。
[片断2]
我的几点经验和建议:
一、重视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工作要认真(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三、用心和学生沟通。
这三条建议实际上与三种知识的理论不谋而合。她在强调:(1)知识的整合(因而又有扩展); (2)通过反思等手段使得知识情境化;(3)将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例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摆正学生的位置等,同时还要通过反思形成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
2.对知识与实践的看法
关于知识这个话题,张老师是这样讲的:
[片断3]
……我这里提到的知识水平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英语);另一个是教学理论知识。
[片断4]
……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一点上多努力。有比较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教学理论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一些小论文。我们学校要求教师每个学期都交论文。去年我的一篇论文“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嘉兴市一等奖。我的一点经验就是,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照搬别人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实例。
作为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只是掌握一些英语语法知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一般的教育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能够将这些理论和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这些经历和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同伴合作和分享,则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正如片断3所叙述的那样,张老师既强调了英语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她能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很多新英语教师容易将知识分成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两部分。这种思想会妨碍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起作用,两者密不可分。
从片断4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非常重视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知识。事实上,她非常清楚这一点:教师获取知识要通过教学本身,而教学本身也体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此外,张老师还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写论文是她对自己行动的反思,促使她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新知识。这有利于她养成一种研究的姿态,关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反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中学英语新教师应当尽快融入教师群体,既有合作与分享,又有独立思考。张老师很幸运,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片断5]
我们备课组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方法。一个人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要求是把相关的课件做好,在每两周一次的备课组会议上,全体教师讨论并修改课件。这是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不过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完全奉行“拿来主义”。毕竟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的情况也不同。
这里,张老师强调的是群体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她特别强调从她所在群体中得到的收获特别大。
[片断6]
我呢……呃……有组里经验丰富的老师支持和鼓励,很幸运的。而且……每年都有很多老师……嗯……都是新招聘来的。我们都是很齐心的,讨论一些教学上的问题。生活中的故事多极啦。不过,没有这个群体……就是我们这几个人……group,好像过不了。所有的人,就是备课组里的,徐老师呀,年级组长呀,大家都不只是为自己着想。有时候大家分工做事,这个嘛……省时又省力呢。我真是很运气的,……大家目标一致,……就是说呢,我们都从同事那儿受益,不过大家呢……每个人都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是不是啊?我们一直都是相互听课,而且听课的频率很高。每听完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相互交换意见的,好的地方,缺点什么的,什么都讲。我是全靠这个集体……才有点成绩,……如果真是有点成绩的话……。
这里,张老师也强调备课要量体裁衣,考虑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上课或备课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她提到别人做的课件可以借鉴,但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修改。她要考虑自己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背景,甚至还要做学生需求分析。听课时,她会借鉴别人好的方面,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但关键是要看这些教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
张老师十分重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虽然她还不能像专家型教师那样用新颖而又恰当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情境迅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张老师能够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并注意向老教师和其他同行学习,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再深入地看一下她对于群体的理解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在不少新教师看来,群体实践的好处就是两个字:有用。通过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可以节约时间,可以相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但这种观念离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
4.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合作与分享不仅存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
[片断7]
课堂上师生的默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课后师生之间的交流。我在课后跟学生聊天的时候最能发现他们的品行、性格和习惯。其实,学生也是一样要交流的,他们也很想了解老师。记得在我工作第一年的时候,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关系,怕麻烦,我除了上课之外,平时都与学生保持着距离。我这样做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其实对我的教学是有影响的,学生不敢与我亲近,感觉我很陌生,这就影响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所以,教师应积极坦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从“心”开始,相信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张老师从她的两年实践中感悟到了师生之间建立教与学的共同体的重要性。
五、启示
笔者认为,知识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教育的意义。不同学科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是不同的。教师就是要承担起将这些不同的意义“卸载”到学生内心的责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不同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用心去教学生,并把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看作是具有实在内容的教学原则,而不只是一句口号。教师要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触摸学生的心灵。教师还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有预设性,因而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同时教学过程也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师灵活施教。
教师发展及其培养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进程,即对教育、学校、教师产生全新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和有创造性的进程。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虽然可以由个体独立完成,但群体的合作与分享必将有利于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教师要成为干练型教师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对不同层面知识的融合能力;
2.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3.合作与分享的能力。
新教师应当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认识到自己成为“干练型教师”的潜在能力,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成长为干练型教师。